學生的安全問題牽涉到億萬家庭,所以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可是,如今針對中小學生的犯罪活動日益猖獗,各種意外傷害事故防不勝防。
“一個沒有安全保障的學校,絕對是一所不合格的學校;一個不具備安全意識的老師,絕對是一個不稱職的老師。”南平血案發生后,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如是說。如今,怎樣才能讓中小學生得以安全、健康成長?
安全不保,何談教育
今年四五月間,福建南平實驗小學、廣西合浦縣西鎮小學、廣東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學、江蘇泰興市泰興鎮中心幼兒園、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尚莊小學、陜西省漢中市南鄭縣圣水鎮一民辦幼兒園連續七起校園血案已造成19人死亡,近百人受傷,死傷者絕大部分是未成年學生,年齡最小的不過三歲。
與此同時,近年來,各地中小學校園及周邊發生的各種傷害案件也頻頻見諸媒體。
綁架案2009年10月~11月間,深圳發生了3起校園周邊綁架案,2名少年學生被害。案發后,警方除抓獲嫌疑人6名外,還根據學生反映的情況,打掉了4個預謀搶劫學生的團伙,15名嫌疑人被抓獲。
拐賣案2009年4月12日,劉某被三名犯罪分子騙到四川省宜賓縣觀音鎮,以2000元的價格賣給他人,被強迫從事賣淫活動。接到報案后,宜賓縣公安局刑警大隊迅速立案偵查,經偵查發現,這三名犯罪分子還于2008年12月27日將林某和何某騙至宜賓縣柏溪鎮分別以5000元和6000元的價格賣給火鍋店老板,強迫其從事賣淫活動,被拐賣者均為初中在校生。
搶劫案今年1月間,長沙市一中附近連續發生兩起針對中學生的搶劫案件,犯罪嫌疑人利用學生上學放學的時間段,在地下通道內攔路搶劫學生。長沙市警方快速反應,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圍追堵截,將還未來得及逃離現場的搶劫犯罪嫌疑人抓獲。
校園暴力今年三四月間,短短20余天內,廣東發生了3起校園暴力事件。3月17日,廣東省遂溪縣烏塘鎮烏塘中學發生一起歹徒闖入校園毆打學生事件,造成15名學生不同程度受傷。4月5日,南海九江中學校內一座廢棄的防空洞內發生割喉案,一名高三男生因懷疑同班女同學造謠而將其殺死。4月9日,因為與同學發生口角,陸豐一名初二男生將硫酸潑向同學,造成18人不同程度受傷。
保障學生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
一連串校園慘案發生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各省紛紛制定校園安保措施,相繼召開校園安全動員會查漏補缺,以便徹底解決校園安全問題。
學校通過門衛制度、監控防護設備、校園保安巡邏、師生安全教育等安保措施來提高校園安全系數。比如北京市各中小學和幼兒園采取全封閉管理,均禁止外來人員隨意進出校園,教師約見家長及外來人員由約見教師接送。“會客室”被搬到了傳達室,無論是約見家長,還是有人到學校辦事,均在傳達室進行,校外人員禁止進入學校。有條件的學校在校園各個角落都安裝了監視器,校園保安進行跟蹤式監控。相關部門為學校配備安全防護設備。
從警方的對策看,一是組建校園專職保安隊,二是增加警力,在上學放學高峰時段加強學校周邊巡邏。重慶市公安局在全國成立了第一家“校園安全保衛支隊”,并率先成立了“重慶交巡警”,以協助學校做好安保工作。
對此,暨南大學應急管理學院院長、教育部應急管理咨詢專家組副組長李從東表示:“我并不希望把校園變成一個防范森嚴的場所,要像保衛國家金庫那樣來設置校園的安全力量,這是不現實的。我們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消除各種安全隱患。校園安全事故防不勝防,我們不可能做到完全杜絕這種事情的發生。”
其實,加強學校的安保力量,只是學校安全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不是全部。學生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應當追求精細化的學校安全管理,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否則,就會出現“按住葫蘆浮起瓢”的尷尬局面。
為了學生的安全成長,臺灣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李明憲進行了一項大膽的嘗試——推廣國際安全學校認證。國際安全學校認證計劃最初于2004年在一次國際會議上由35位國際專家提出。李明憲教授的理想是,保障所有孩子的安全。2006年開始,他將世界衛生組織的這一計劃引入臺灣,并成立全球第四個WHO國際安全學校認證中心。短短三年多時間,臺灣的國際安全學校數量就已經發展到全球之最,達17所之多。
看到大陸校園傷害案件頻發,李明憲教授建議大陸可以跨越式地前進,跟上國際潮流,他認為,“不能說地震了,我們才看到房子的問題,有毒牛奶了,才看到食品安全的問題。”
學校管理不善或疏忽是導致學生傷害事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學校管理應充分考慮兒童年齡、環境等因素差異,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形成系統、嚴密和切實可行的本校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學校應建立健全各項安全工作制度。比如建立安全檢查制度,確保學校的校舍、場地、教育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符合國家安全標準,并按制度要求對其進行經常性的維修和檢查,及時排除事故隱患;建立嚴格的衛生制度,避免外來因素對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建立衛生保健制度,防止體質特殊兒童在正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意外傷害;建立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的安全檢查制度,及時修復或處理損壞器材,防止體育運動中傷害事故的發生。
其次,應建立學生活動前安全教育制度、安全防范值班制度、醫療衛生安全制度、后勤管理物業供應安全制度等,使事故防范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
再次,還應建立保障學生安全的責任追究制度。在建立健全學校各項安全工作制度的同時,應將學生傷害事故防范工作責任到人,層層簽訂責任書,建立起安全獎懲制度,以增強各部門及有關人員的責任心,讓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
生命可貴,安全第一
中小學校學生的種種不幸遭遇擊中了我們的教育軟肋,說明了我們的安全教育被忽視了,所以,應該對中小學生深入進行自我保護的安全教育。但有教師對此表示擔憂:過早地將殺人、綁架之類犯罪的社會陰暗面擺在學生面前,會不會在他們心中留下陰影,使他們對社會的陽光面失去信心?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自1996年起,我國確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設立這一制度是為了全面深入地推動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類傷亡事故的發生率,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安全保護工作,讓他們健康成長。其實,安全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包括引導學生認識生命,使學生學會保護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首先表現為保護生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各種成長的考驗,有些甚至是災難性的。作為學生成長的守護者,教師和家長既要關注學生自身精神發展的規律,又要教給學生各種生存的知識、方法和遇到各種生存危機時的處理辦法、逃生的本領,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去年3月,廈門的中學生就有了自己的安全教育讀本——《中學生安全教育讀本》。這個讀本著眼于校園安全預防范圍,即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校園周邊暴力、防心理問題、防突發事故等21個方面,指出每個危害發生的特點和類型,并從預防入手,告訴學生要如何預防、如何自救,最終免除意外或不法傷害。此外,圖文版的《小學生安全教育讀本》也跟進推出。
例如,下課、放學時遇到意外情況容易發生擁擠,學生應懂得必要的避險方法并進行演練:在行進中,發現慌亂人群向自己方向涌來,應快速躲到一旁,或蹲在附近的墻角下,等人群過去后再離開。在擁擠混亂的情況下,雙腳站穩,抓住身邊一件牢固物體(欄桿或柱子)。在人群擁擠中前進時,要用一只手緊握另一手腕,手肘撐開,平放于胸前,微微向前彎腰,形成一定空間,以保持呼吸道通暢。一旦被人擠倒在地,應設法使身體蜷縮成球狀,雙手緊扣置于頸后,保護好頭、頸、胸、腹部。
另外,家長的教育觀念也應改一改。中國的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于是,他們對孩子百般呵護,盡量把一切危險都扼殺在萌芽狀態中,結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有碰到過困難,使得孩子不懂得如何應對危機。
許多父母在煞費苦心為孩子補充生理鈣質的同時,卻容易忽略兒童成長所需的另一種更為重要的“鈣質”,那就是精神上的鈣質。這種鈣質是少年兒童成長至關重要的元素。這就是自立、自強、自尊、自愛和自信,就是擁有堅強信念以及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意志堅強、心理素質良好的學生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在涉及人身安全危機面前,會沉著冷靜,想方設法保護自己,逃離危險,戰勝困難。
目前,學校的安全教育手段相對單一,沒有從實踐方面去提高孩子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危機處理的方法和技巧,相當一部分學校忽視了這方面的教育。這就導致我們的學生遇到危險時往往會驚慌失措,不懂得如何去應對。
一些中小學生放學后,喜歡在校門附近逗留,并隨意掏錢購買商店或小攤上的東西,如果頻繁使用大面額鈔票消費,就容易引起不法分子的注意,久而久之便成為對方下手的目標。另外,在學校外炫耀自己的高檔手機、電腦,或者吹噓自己的家庭條件如何好,都容易被別人盯上,從而引發綁架搶劫等犯罪。
專家支招:學生放學自行回家時,要盡量結伴而行,有校車接送的也要核對車牌號碼,得到老師的確認后再上車。受到威脅時,要先觀察對方是不是一個人單獨行動,如果是一個人且沒有兇器,就要找機會逃跑。如果對方人多,且帶有兇器,就要暫時忍讓,以免立即受到傷害,在偏僻路段更不要只身和對方打斗。如果對方是自己認識的人,可以好言相勸或嚴厲警告對方,并表示不聽勸告就報警。遇到搶劫勒索或綁架時,發現周圍有警察、軍人、保安時,一定要大聲呼救,并迅速跑向人群。
學校周邊的網吧、游藝廳等場所內,活動人員身份復雜,賭博、打架等不良行為時有發生。學生如果常去這些場所,很容易接觸到不良人員,更容易被不法分子控制,讓自己身處十分危險的環境里。
專家支招:根據以往的涉校案例看,學校周邊的網吧、游戲廳、KTV包房等都是學生經常受侵害的場所。50%的涉校案件都是在這些存在危險隱患的場所發生。所以學生(特別是女生)要少去或不去網吧和游戲廳。如果單獨處在以上環境中一定要注意周圍情況,一旦發現附近停留車輛上有人窺視,或者有人盯梢并有不良企圖,要迅速離開。
一些中小學生為了追求個性,不愿意交朋友,更不愿意跟老師、家長交流想法。因為其性格不合群,所以不被大多數同學接受,也很容易受到別人的欺負。
專家支招:這幾類不被同學接受的孩子也正是容易被人侵害的對象。因為這些孩子一般在集體中都相對孤立,缺少和老師、家長的溝通,受了侵害只要忍氣吞聲,結果會進一步受到傷害。最好的辦法就是家庭、學校多方面共同努力,讓孩子在家里家外都能有一個健康和諧的環境,養成積極向上、豁達開朗的良好性格。
保護“祖國的花朵”義不容辭
要讓中小學生安全成長,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
政府須改進與完善社會公共政策。專家建議,現有的社會公共政策在保護少年兒童安全方面應該加以改進。第一,完善保護兒童安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憲法》規定的少年兒童權益保護是根本性的,需要具體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來配套。要進一步明確社會群體對少年兒童安全事業的具體職責,使《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規定更具操作性。第二,強調少年兒童安全公平性。目前,兒童群體具有復雜性,大量失學兒童、農民工子女、殘疾少年兒童等特殊群體的安全現狀更不容樂觀,他們比正常兒童面臨更多的安全威脅。因而,制定一些保護特殊少年兒童群體的傾向性政策是完全必要的。第三,努力縮小少年兒童安全的地區差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決定了在兒童安全問題領域也存在差異,合理的社會政策應該努力縮小這種差異,使得學生安全的保障措施不因經濟差異而有過大區別。
江西省人大常委會最近制定了《江西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從立法上保障學校和學生安全。江西省將每年9月的第二周定為“未成年人保護周”,普及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公安機關要明確學校、幼兒園、托兒所安全管理責任范圍,實行領導責任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明確責任民警,加強裝備配備,把校園及其周邊地區作為治安巡邏、監控的重點區域,預防和制止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在學校、幼兒園、托兒所門口或者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動的場所及其周邊道路設置交通警示標志,畫好人行橫道線,根據需要設置交通信號燈等設施。教職員工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發現校園內以及周邊發生侵犯未成年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應當立即制止,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
近一個時期出現的種種危害中小學生生命安全的案件,對傳統的學生安全教育和校園安全模式提出了挑戰。所以必須盡快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制定符合新形勢需要的校園安全戰略和切實可行的方案。為此,由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中國關工委教育發展中心、中國青年網、中國少年網等單位共同主辦的“全國中小學生安全行動創新方案征集評選”活動正在開展,面向全社會征集中小學生安全教育的創新方案,尤其是針對新形勢下校園安全新情況所制定的有創意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相比于政府“嚴防死守”行動的立竿見影,民間力量則更多地集中在防范和疏導等“長線”計劃上。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安康計劃”作為兒童安全公益項目探索和成長的典型案例,“安康計劃”已經走過了十年的發展歷程。
2003年5月,兒童少年基金會圍繞“遠離失學、遠離疾病、遠離傷害、遠離犯罪”四大主題,推出“安康計劃進校園”公益活動,搭建起全社會關注兒童、教育兒童、保護兒童、服務兒童的新平臺。而安康計劃推展的渠道和載體,就是通過社會捐贈建設應急安全體驗教室以及進行各類安全教育培訓。“安全應急體驗教室”以“情景式+體驗式”教學模式為依托,結合相應的教學演練活動,幫助廣大兒童少年了解安全應急知識,提高災害自救技能,遠離傷害。
針對目前封閉式保護可能面臨的困難,專家提出建議,現實的做法是盡可能采用綜合治理,政府民間必須聯動起來。在福建漳州市薌城區江濱小學,已經誕生了國內首個“家長理事會”,理事會有200多位家長,他們分成25個小組,每天8個人于早上7時20分到校門口站崗。漳州市對這類組織給予了大力扶持,并作為試點進行模式培育。“家長理事會”模式的誕生,對于校園安全乃至整個學校教育,都有著難以估量的促進作用。
各地的社區社工站建設也是很好的嘗試,一些學校模仿西方在學校設立駐校社工亦是很好的方法。社區志愿者工作站堅持“以人為本、以德為先、服務為重、發展為主”的工作理念和“助人自助”的工作宗旨,組織和發動志愿者,利用社會工作方法切實加強社區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和服務,有效預防社區違法犯罪活動,對保護社區少年兒童安全健康成長起著積極的作用。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上學去啦。希望這不是永別,我要活著回家。親愛的老師校長,我來上學啦。您不能讓壞人碰我,我要活著回家。親愛的叔叔阿姨,我在上學啊。您有不滿去上訪,我要活著回家。”這首紅遍網絡的歌詞出自著名“童話大王”鄭淵潔之手,雖然聽起來讓人心酸無比,但卻能起到警鐘長鳴的作用。因為,保護“祖國的花朵”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