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佳
世博會被譽為經濟、科技、文化的“奧林匹克”盛會。在中央的支持和全國人民的關心下,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深刻演繹著城市的發展與實踐。半年展期中,已有7,000多萬中外游客進入世博園區,參觀城市文明發展,交流先進規劃理念,感受世界多元文化,共享城市科技創新,一屆精彩、成功、難忘的世博會已載入史冊。
世博后,上海將步入“十二五”發展時期。“十二五”是我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階段,是上海加快“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重要時期。如何發揮世博后續效應,促進城市發展與轉型,繼續推動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是上海面臨的重大課題。特別是對世博園區的這方熱土,如何整合資源和高效利用,也是社會公眾關注、議論的熱點。
一屆成功的世博會,往往能成為城市發展的助推器。對于上海來講,要立足于上海城市的戰略發展目標,積極發揮世博園區后續效應。
上海要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特別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布局的優化,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 “十二五”時期,上海將進一步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產業結構。
到2009年底,上海的第三產業比重占同期GDP的5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1%。現代服務業的比重逐年提升,對城市經濟轉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
在城市轉型的過程中,世博園區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原先這里的土地、岸線大多是用于工礦企業的生產功能,現在世博園區已成為全球文化交流和人類智慧創新的大舞臺。
當然,世博效應更多的還是體現在產業帶動方面,特別是在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知識密集型產業方面都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比如信息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文化、休閑、旅游產業,都有力地推動了城市經濟的轉型、升級。
自浦東開發開放以來,上海已形成“四個中心”建設的基本框架。世博會的舉辦,更是加快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更新改造,促進了產業調整、優化,推動了城市功能的提升。
至世博會開幕前,上海基本形成城市快速交通和軌道交通體系,已建成11條軌道交通線,通車總里程數達420公里。建成了人民路、西藏南路、打浦橋復線等多處越江隧道,進一步完善了市域和世博地區的公共交通網絡。
世博園區地處于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的核心區域,歷史上大多是工廠、倉庫、碼頭,還有不少危棚簡屋。通過園區場館、服務設施的建設,以及綠化環境的營造,如今已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功能為主的城市片區。
對歷史遺存的保留、保護和改造利用,是世博會園區規劃、建設的一大特色。在世博園區保留了眾多的優秀歷史建筑,并對大量的工業廠房以及船塢碼頭進行保護性改造和置換。如城市最佳實踐區保留了南市發電廠、上海電力修造總廠等老工廠的廠房、倉庫,分別改造成為展示場館;原上鋼三廠特鋼車間改建成了寶鋼大舞臺。許多優秀保護建筑、歷史工業遺存,通過功能置換、形態改造賦予了新的活力和使命,與新建的“一軸四館”和慶典廣場,共同構成了上海城市地標性的文化集聚區。
“十二五”時期,隨著城市功能的轉型,上海將繼續優化市域空間布局,努力打造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格局。
世博園區的后續利用,要服務于國際大都市建設,進一步促進上海城市的空間布局更趨合理,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就更需要以國際視野、時代要求來研究和把握。同時,要在規劃上有所“留白”,為未來發展留有余地,以利于上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十二五”時期,上海的經濟發展,要進一步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以科技進步和創新帶動城市的轉型與發展。
上海世博會突出了“創新”主題,特別是城市最佳實踐區,匯集了世界上城市規劃和建設方面眾多的成功案例。對此,要通過梳理、整合,盡可能予以保留。同時,要把世博會中可推廣、可復制的創新成果和科技手段,積極向社會公眾展示和推廣。
要留下一定的區域,作為今后各國城市發展過程中創新實踐的展示場地,接受社會檢驗,進一步加大各類創新成果的轉化力度,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成為與時俱進的“城市最佳實踐區”。
上海世博會倡導低碳、生態、環保和節能等理念,展示和應用低碳成果,大力推進城市公共交通發展,以及廣泛應用各種新技術、新材料,這就需要把這些先進理念滲透到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去,充分發揮世博的示范和帶動效應,推進低碳城市的建設。
建設低碳城市所涉及的領域很廣,既包括生產方式改變,也包含了廣大市民生活方式的轉變。特別是要不斷提高市民素質,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提升文明和開放程度,形成整個城市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在迎世博和辦世博的過程中,世博品牌效應日益凸現,世博會地區已成為上海新的城市標識,是上海中心城區今后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之一。對照世界上國際大都市的發展規律與趨勢,上海的城市功能還有一些弱項,需要進一步完善與優化。我們要借助世博會成功舉辦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好世博園區的后續效應,不斷提升上海城市的綜合功能。
要進一步增強上海服務全國、輻射世界的能力,提升中心城現代服務業的能級,特別是要加快金融、信息、航運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建設高品質的國際商務、辦公和生活區域;吸引國際組織地區總部和世界著名企業地區總部的落戶。要圍繞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建設,進一步做大服務業規模,提升服務業水平,努力形成與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目標相適應的產業結構。
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日趨明顯。世博會的成功舉辦,為上海的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促進了國際性文化展示和交流。要把世博會帶來的各種資源優勢進一步轉變為推進城市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的現實動力,既要注重資源挖掘,又要精心塑造文化品牌,不斷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都市。
近年來,作為上海城市重要的南北發展軸,浦江兩岸開發充分體現了“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理念。世博后,要進一步由中心城區向市域范圍拓展,全面提升浦江兩岸地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努力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大都市濱江風貌區,使黃浦江兩岸開發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學習、借鑒各國城市發展、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打造充滿活力、配套齊全的創業城區、宜居社區,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要以低碳社會為載體,推動政府、企業與市民的積極參與,形成低碳城市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世博后,要進一步明晰世博園區及周邊地區的發展目標和要求,通過專項規劃的統籌研究,提出規劃控制內容和要求,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推動世博園區及輻射地區的聯動發展。
世博園區是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的重點地區,其中包括世博園區規劃紅線范圍,以及部分協調區范圍。在后續利用中,對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要重點規劃,有序推進。
要積極發揮世博園區對周邊地區的帶動作用,連同浦東的耀華、三林地區,浦西的黃浦、盧灣、徐匯等地區,世博園區的整個周邊帶動范圍約在20平方公里以上,既包括浦東的沿江地帶、內環至外環之間區域,也包含了浦西三區的濱江地帶。這二十多平方公里范圍,大多已編制了相關規劃,要統籌兼顧,進一步明確各片區的功能定位和空間布局,作為上海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戰略空間,市、區協同,穩步推進。
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對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起到了示范和推進作用。從上海中心城空間發展來看,目前已形成東西和南北兩條主要發展軸。其中,以延安路至世紀大道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帶為主體的東西發展軸,產業發展基礎較好;沿黃浦江兩岸形成的城市南北發展軸,也有很大的后發優勢。特別是世博后黃浦江兩岸的開發地區,要抓住機遇,結合本區域特點,大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努力打造成為“十二五”時期上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軸。
要在規劃上做好梳理,使世博園區的后續利用和黃浦江兩岸規劃更好地銜接和統籌,努力把黃浦江兩岸地區建設成為產業升級、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和環境優美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帶。
在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提升城市的文化功能,是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推進城市文化建設也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內容。
世博園區的后續利用,一定是多功能、復合型的新型格局,文化產業應該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將成為整個城市發展的一個亮點。
建設文化大都市有很多工作要做,既需要硬件建設,也需要軟件提升。而最重要的就是要進一步明晰文化大都市的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并且有一個卓有成效的推進和運作機制。要借助世博會的成功舉辦,為上海文化發展營造更廣闊的空間,不斷提升文化原創力和影響力,努力建設上海文化產業的新高地。
上海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當前,時代又賦予了上海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都市的歷史使命。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揮文化與科技的雙重推動作用。
世博會后,浦東園區的“一軸四館”將被保留,世博軸將成為一個重要的交通節點,中國館、世博中心等這些享有盛譽、富有個性的永久性設施,將有條件成為上海舉辦大型會務、會展和演藝的主導場所。要積極做好這些大型設施的有效利用和長效管理,更好地發揮場館內的先進設施和周邊廣場、綠化、環境的綜合效益,為上海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平臺。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建設國際貿易與會務、會展的集聚中心和信息中心。
世博會匯聚了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促進了各國的文化交流,既有世界各地展館建筑的精巧設計,也有各國歷史傳統與文化創意的完美展現。
世博會后,要抓住文化交流的發展契機,借鑒國內外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成功案例,重點發展文化展示、博物博覽和文化創意產業。例如:對于浦西的部分企業館場地和城市最佳實踐區地塊,除保留一些成功的企業館外,還要打造文化、藝術類的博物、博覽館,如世博會博物館,中國近代工業、交通博物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館等文化設施群落。建立各類文化藝術交易平臺,也可作為各類演出、演藝場所使用。在后續利用中,要突出文化展示功能,進一步增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上海城市國際文化展示和交流的能級。
世博園區內,已建成四大公園,形成了近6公里的濱江綠帶,水綠交融、環境宜人。綠帶中增設了大量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實現了原有工業用地和生態岸線的華麗轉身。如后灘公園,原為鋼鐵廠和船舶修理廠所在地,如今已成為深受游客和市民歡迎的濕地公園和休閑活動場所。
在黃浦江兩岸的開發過程中,各區十分注重高樓大廈的建設和環境綠化的配套。通過世博會,浦江兩岸新增了更大規模的生態綠地和親水岸線,猶如在一曲雄渾高昂的交響樂中,又增添了一份舒展與輕快,體現了我們城市建設中的剛柔并濟。
世博后,要以現有的濱江綠化和公共開放空間為基礎,在黃浦江兩岸更大的范圍,進行梳理和整合。由于生產岸線和生活岸線所承擔的功能有別,要科學規劃、合理共存。要把文化、體育、休閑和娛樂等功能融入濱江綠帶中,為市民創造更多的公共活動空間。通過市、區各級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留下世博會的寶貴財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