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勛 劉寄珂
隨著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和教育投入的持續增加,特別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全國有許多既有中小學校舍需要進行建筑改造和結構加固。對于建筑師而言,既有建筑改造設計本身就比新建筑設計面臨更多的條件限制,而這一類校舍改造設計對建筑師往往提出了更為復雜的設計需求。
此類改造項目對建筑設計提出了三方面的需求:
(1)安全需求。面臨汶川大地震所帶來的巨大損失,我國急需提高中小學校舍的抗震能力。2008年教育部和住建部聯合發文,在全國范圍啟動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要求用三年時間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排查鑒定及抗震加固改造任務”。2008年8月,對《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進行了修訂,要求“教育建筑中,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教學用房以及學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設防類別應不低于重點設防類。”①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中小學校舍提高一度進行抗震設防。2008年底,這一抗震設防要求又以立法的形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②。因此,上海市有大量的中小學校舍必須進行安全檢測和結構加固。
(2)功能需求。現有的上海市中心區校舍除了少量已列入各級規劃和建筑保護要求的歷史建筑外,大部分建成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校舍不能滿足現在電教化等多種形式教學的要求。另外,受當時的建造條件所限,許多校舍沒有考慮空調設施的設置位置,而近年來陸續加裝在建筑外墻上的空調外機嚴重影響了建筑的外觀。
(3)文化需求。隨著人們對上海歷史建筑遺產和城市風貌保護認識的提高,對上海市中心區內的校園建筑如何與周邊都市風貌相協調也提出了更高的文化需求。
向明中學是上海市級重點中學,位于長樂路和瑞金一路附近。校區位于上海市劃定的十二片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的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內。校區周圍市級文物、優秀歷史建筑等建筑遺產豐富,風格多樣。
此次需要改造的教學樓位于向明中學西校區③。大樓建成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六層,平面為中間設走廊的一字型布局,建筑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立面風格較簡單,外立面歷年增加的空調外機和設備管線較為混亂。“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啟動后,經檢測,該教學樓需進行抗震加固,因此向明中學決定以此為契機,進行包括立面改造、結構加固、室內裝修等三方面內容的整體改造工程。
工程規模不大,但設計的困難不小。向明中學歷史悠久,學校和各界校友對改造工程非常關心并有較高要求。同時,基地處于歷史文化風貌區內,改造設計方案除常規的政府審批之外,還需通過上海市規土局景觀處組織的專家審批。在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歷史院介入該工程之前,已經有多家設計單位提交了設計方案,但均未能得到教育局、向明校方和規土局的認可。
歷史院接受業主的設計委托后,首先對城市文脈和基地環境進行了細致調研:
教學樓北側緊鄰新錦江大酒店,建筑一至五層作為學校的教室使用。六層產權為新錦江大酒店所有,現被酒店作為后勤用房使用,室內和屋頂放置了較多設備機組,并有管線和新錦江大酒店連接。大樓改造后使用功能不變更,同時,學校希望能擴大底層中部的入口大廳,并與規劃中的前廣場一同強化校園建筑的軸線關系。立面設計需與結構加固、空調設備結合考慮,以形成統一、莊重的建筑形象。
經過與業主、主管部門的多輪草方案的溝通,設計團隊將上海市規土局、區教育局、校方三方面的設計要求細化如下:
(1)市規土局:項目基地位于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建設控制范圍內,建筑類別為“其它建筑”,按照保護規劃,該建筑“可以改建、拆除或新建,改建或新建建筑應當與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風貌特色相協調”④。同時,市規土局景觀處還從歷史文化風貌區整體保護的思路出發,要求該樓改造后的立面應能體現時代特色,與周邊的環境是協調而不是簡單的模仿。
(2)區教育局:現有校舍經結構檢測,必須進行抗震加固,增加圈梁和構造柱。
(3)校方:現有校舍是1990年代初所造,整體風格過于單調、陳舊。立面未考慮空調外機放置的位置,落水管直接暴露在外墻面上,希望改造后的教學樓更加現代,同時解決上述功能要求。
圖1 基地周邊城市環境分析
歸納起來,滿足上述三方面的設計需求的關鍵在于如何選擇建筑風格。設計團隊需要尋找一種建筑樣式既能與周邊風貌協調,建筑設計手法又能將外立面的圈梁、構造柱、空調機組等進行有機結合,同時又反映時代特征的建筑風格上。
設計團隊對基地周邊的城市環境進行了城市取樣和風格分析(圖1,圖2):基地處于上海原法租界區內,周邊法國總會(現花園飯店)、蘭心大戲院、華懋公寓(現錦江飯店錦北樓)為古典復興風格,峻嶺寄廬(現錦江飯店貴賓樓)、國泰大戲院(現國泰電影院)為裝飾藝術風格⑤,震旦女子文理學院(現向明中學本部教學樓)為早期現代派建筑、新錦江大酒店則是周邊建筑高度最高的地標式現代建筑。從地區建筑風貌看,教學樓的立面風格似可從古典復興風格、裝飾藝術風格、現代建筑這三者中選擇。
圖2 城市周邊環境取樣
古典復興風格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在上海流行,外灘建筑留存有很多古典復興風格的建筑作品,這種建筑風格大氣穩重,但是選擇這種風格難以體現時代特征且容易陷入對古典元素的簡單模仿。
圖3 企業天地
裝飾藝術風格曾流行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歐洲、美洲,但最終在上海這個遠東城市譜下了裝飾藝術風格最美的華章。沙遜大廈、國際飯店、百老匯大廈、國泰電影院、外灘中國銀行大樓等數量眾多的裝飾藝術風格建筑成為了上海的重要城市遺產。
現代建筑是現代材料和施工工藝發展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同時,其風格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地擴充。
建筑風格之間也不是涇謂分明的。近年來,上海市區內涌現出了一些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特點的新建筑,如盧灣區的“企業天地”高層辦公樓(圖3)、南京東路市百一樓擴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大樓等。這些建筑設計均吸取了裝飾藝術風格“豎向線條、層層退臺、局部應用幾何圖案裝飾”等特點。同時,這種風格也在室內設計和工業設計上蔓延。現代的裝飾藝術風格建筑(或稱之為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的現代建筑)和八十多年前的上海裝飾藝術風格建筑交相呼應,也成為了上海這座魅力都市的一道獨特風景。
經過對比分析,設計團隊決定將教學樓改造為帶有裝飾藝術風格特征的現代建筑,并在細部設計上,通過合理的設計將結構構件、設備機組等統一起來。
首先,豎向線條是裝飾藝術風格的重要特征⑥。暴露在外立面的構造柱恰好成為了建筑的設計元素。
其次,立面退臺構成變化豐富的輪廓線。入口門頭處底層適當前凸,在立面上形成了第一層退臺。中部頂端和兩側端部的高聳裝飾構件形成了建筑豐富變化的輪廓線。同時也突出了主入口的軸線關系。
再次,在建筑重點部位增加幾何圖案裝飾。建筑頂端的幾何裝飾物、豎向柱體中部的豎縫、褐色和白色的色調對比構成了建筑的簡潔適度的裝飾元素。節約造價的同時又彰顯了豐富、踏實、莊重的校園建筑性格。
圖4 立面改造設計效果圖
而設備方面,橫向加出來的圈梁適當加寬形成室外底板,恰好在窗臺下部放置空調機組,立面上增加金屬百葉,遮擋外機的同時也豐富了立面。圈梁比構造柱略窄,立面上進深方向構件被豎向構件打斷。建筑設計的豎向柱因立面比例的考慮比結構加固要求的略粗,在端部增加了放置空調管線和雨水管線的暗槽,這些設計均同時滿足了建筑設計和設備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按照這樣的設計思路(圖4),設計團隊完成了設計方案,設計方案很順利的得到了市規土局、區教育局和校方的一致同意,并最終得以實施(圖5,圖6)。
工程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遺憾:
(1)外墻面磚:實際選用的外墻面磚色彩飽和度過低,面磚之間現色調完全一致,應采用不同飽和度、明度的面磚組合以豐富立面表皮。
(2)教學樓六層在改造后仍然為新錦江大酒店作為輔助用房使用,在校區南面籃球場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突出屋頂女兒墻的屋頂設備,影響了正立面效果。
(3)局部位置的白色落水管與空調外機管線走線稍欠合理,直接暴露在外立面上影響效果,設計應更加細致地核對清楚管線位置并加以隱蔽。
稍許遺憾之外,眼看著建筑作品從圖紙到建造完成,也略有所得,總結為如下幾條,供大家參考:
圖5 改造前南立面
圖6 改造后南立面實景
上海市中心城區現有十二塊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建筑師在開始設計之前需明確基地所處地塊的規劃和建筑保護要求。對基地周邊的地脈和環境進行細致調研是在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進行建筑創作的基礎。既不能全然不顧周邊環境,也不能簡單模仿歷史建筑,應能從周邊環境中吸取歷史元素,使新的建筑作品具有時代特征并能融入城市環境中。
建筑的建成是社會合作的產物,這一點在市中心城區既有建筑改造工程中體現得更加重要。建筑師應理性深入地分析各方需求,耐心尋找最合適的設計手段。
設計無處不在,小規模的工程與大規模的工程相比,設計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同樣都需要用心細致的設計方能取得比較理想的建筑作品。
上海是一個文化積淀非常豐富的城市。近年來,伴隨著城市管理部門和許多專家學者、前輩同仁的共同努力,上海的城市歷史風貌保護得相對較好。因此在上海中心城區內進行建筑創作決不是白紙繪畫。無論是新建或是改建,每一個建筑項目的創作均將對上海的城市環境產生影響,所以建筑師應當了解這個城市、熱愛這個城市,用靈感的筆觸和謹慎的心靈精心地呵護好她。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 50223-2008,第6.0.8條。
②第三十九條明確規定,已經建成的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未采取抗震設防措施或者抗震設防措施未達到抗震設防要求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抗震性能鑒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③原為盧灣區東風中學,后與向明中學合并,原東風中學校區改稱為向明中學西校區。
④詳見上海市人民政府2004年10月27日批準的《上海市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
⑤裝飾藝術風格,也稱為裝飾藝術派,由英文Art Deco翻譯而來。
⑥裝飾藝術風格在建筑史上可以分為兩支,一支起源于法國,另一支由法國傳入美國后,迅速在美國的高層建筑上流行開來,并且形成了與法國裝飾藝術風格不同的藝術特點。而上海的裝飾藝術風格將兩者的特點兼而有之,在本文不詳細展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S GB 50223-200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3] 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上海市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