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 嘉定新城鳥瞰圖
嘉定新城是上海“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的新城之一,也是未來新城發展的領頭羊。《嘉定新城主城區總體規劃(2006-2020)》于2006年9月獲得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復。在新城規劃指導下,按照規劃引領、基礎設施先行、功能多元融合、市民和農民共享成就的方針,嘉定新城建設穩步推進。當前,隨著長三角區域聯動發展的需求推動,應對上海城市發展轉型,落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一系列市域層面規劃的要求,亟需通過總體規劃的修改完善,來實現嘉定新城整體提升。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嘉定區人民政府聯合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啟動了新一輪嘉定新城主城區總體規劃修改工作(圖1)。

圖2 規劃展示館

圖3 保利大劇院效果圖
本次新城主城區總體規劃修改的工作內容以發展方向與發展規模、總體結構、產城融合和綜合交通研究專題為基礎,重點關注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大型居住社區規劃等規劃的銜接,明確對下一層次規劃用地布局、居住和產業用地比例、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等指標的指導,嚴格按照《城鄉規劃法》,逐步完成嘉定主城區總規后評估、戰略研究和總規修改(圖2-3)。
從長三角和上海全市發展對嘉定的要求,以及嘉定自身發展的特點,本次規劃確定嘉定新城城市性質為:嘉定新城是長三角的重要節點城市,是上海市最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之一;上海郊區發展戰略的重點示范新城;是以歷史文化、汽車文化、體育文化品牌為特色,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具有人文魅力、持續創新力、高科技水準和綜合輻射功能,國際化和地域化特色相結合的生態宜居現代化新城(圖4-7)。

圖4 嘉定孔廟

圖5 聚善橋

圖6 秋霞圃

圖7 嘉定老城特定區
嘉定新城發展規劃目標為:
(1) 依托中心城優勢的同時,形成相對獨立、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產城融合、富有內涵的綜合性城市。
(2) 配合上海西部發展戰略,作為上海推動長三角聯動的窗口。成為長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服務型節點城市。
(3) 作為上海郊區產業轉型的示范區。加強、拓展現有主導產業,培育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對現有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升級,形成滿足新時期發展要求的產業體系,實現依托科技研發,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的目標。
(4) 構建多元化人口結構,在承接市區人口疏解的同時,形成對高素質人才具有強大吸引力的生產生活環境。
從全市層面入手,根據嘉定新城主城區現狀發展特點,依據集約發展的原則,適當提高人口密度,規劃至2020年嘉定新城主城區常住人口規模為79萬人(加上南翔、安亭組團,嘉定新城人口規模達到124萬人)。根據2010年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至2020年嘉定新城主城區的建設用地規模為76.7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面積為97.1平方米/人(圖8)。

圖8 居住用地布局規劃圖
嘉定新城主城區以北部老城區為基礎,以南部區域公共活動中心為核心,近期拓展城市核心區北至南門社區,東至馬東一期,南至馬陸社區,西至北郊濕地及上海國際賽車場體育休閑區,形成以核心區為建設重點的格局;到中遠期逐步形成服務功能提升、居住環境宜人、交通體系健全、整體和諧發展的新局面(圖9)。
嘉定新城主城區南、北部城區是集中城市化地區的主體。受地理條件限制,兩者既有聯系,又自成一體,在構建自身特色的基礎上,注重南北城區均衡及聯動發展。
規劃嘉定新城主城區形成“一個核心區、一環一園多軸”的空間結構。
“一個核心區”:包括南部城區、馬陸社區、馬東一期、上海國際賽車場體育休閑區、南門社區、北郊濕地等區域。規劃在南部城區建設區域公共活動中心,作為嘉定新城的城市中心。以上地區構成整個嘉定區的核心區,是嘉定新城形成獨特城市魅力、強大集聚力和周邊輻射力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圖9 集中城市建設用地布局規劃示意圖

圖10 空間結構規劃圖
“一環”:由城鎮建設區外圍的生態結構綠地為主構成的嘉定繞城森林,是嘉定主城區生態環境的重要保障,是展現城市魅力的重要基礎。

圖11 土地利用規劃圖
“一園”:是指在毗鄰主城區的西北部規劃約10平方公里范圍的北郊濕地作為“城市綠肺”,是嘉定主城區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節點區域,打造服務上海市民的又一旅游休閑地。

圖12 東云街

圖13 綠竹池
“多軸”:即公共活動軸線和由城市主要綠化通廊構成的生態軸線。包括勝辛路(永盛路)、練祁河、白銀路—雙丁路、滬宜路、寶安公路五大公共活動軸線,結合橫瀝河、練祁河、沈海高速公路、上海繞城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形成的城市主要綠化通廊。其中勝辛路(永盛路)、白銀路—雙丁路是區域功能主軸,承擔區域重要的公共活動、區域聯系功能。
嘉定新城主城區由高速公路(快速路)分割,形成北部城區(包括嘉定老城在內)、南部城區、上海國際賽車場休閑區、北郊濕地、都市產業區和嘉定繞城森林六大分區(圖10)。
嘉定新城主城區規劃居住用地面積2,355.8公頃,人均居住用地29.8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積38~40平方米(圖11)。

圖14 嘉定圖書館效果圖(夜景平視)

圖15 司法中心效果圖
規劃結合公共活動中心和區域功能主軸、公共活動軸布局商業金融、辦公、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同時以軌道交通站點為支撐,整體考慮現代服務業和居住的相互結合,推動商業、居住、研發、公共設施等多種用途的多元融合。
同時結合公共設施,推進生態用地的建設。在嘉定繞城森林中鼓勵適度比例的休閑服務設施融入森林公園一體建設,為城市提供便捷的親近自然的活動空間;毗鄰主城區建設作為城市綠肺的北郊濕地,打造服務上海市民的又一旅游休閑地;主城區內部水綠交織,部分綠帶與城市休閑公共設施有機結合,豐富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圖12-13)。

圖16 阿克蘇路景觀大道
規劃積極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以汽車制造業及其周邊新興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都市型先進制造業。進一步推動既有產業向生產性服務業轉型,發展總部經濟、商務辦公、會展旅游等業態。以城市發展支撐產業發展、以產業提升帶動城市繁榮,強化產城融合、增進城市活力(圖14-15)。
其中強化產城融合的具體策略包括:

圖17 道路系統規劃圖
(1) 促進規劃區內居住、公共設施和工業等不同用地類型的有機混合使用,強化產城融合、增進城市活力。
(2) 主城區每一規劃單元保證一定比例的產業用地。
(3) 分時序開發,近期保留部分工業作為都市產業,遠期轉性為服務業用地及高新技術產業用地。
(4)現代服務業各類型之間的混合布局,生產性服務業依托城鎮中心布局。

圖19 嘉定新城北站效果圖

圖20 白銀路站效果圖
(5) 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增加商辦用地,合理增加土地使用混合比重。
(6) 加強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租賃房的建設。
規劃強化主城區與長三角、中心城、虹橋樞紐、新城其他組團的聯系,以及內部交通與對外交通的銜接,構筑多元化的交通網絡,公交成網發展,保障慢行交通出行比重(圖16)。
規劃主城區內快速路形成“二橫二縱”、主干路形成“三橫四縱”的格局,次干路合理分布的干線路網,并配有大量的支路(圖17-18)。
主城區內部堅持“公交優先”的原則,依托“人字型”軌道系統構造全區地面公交體系,以場站打散和布局調整為重點,構造一區多中心的公交發展結構,公交覆蓋上海西北、長途通達長三角兩翼的公交發展格局。
建立社區寧靜交通體系,突破周邊高架縱橫、立交林立的交通圍閉,根據社區出行離散的交通特點,建立濱水沿河的獨立的慢行交通網絡,并通過提高跨河、穿路的慢行工程密度,增加交通廣場提高慢行體系的方向性和連續性;建立與軌道交通的P+R換乘體系(圖19-20)。
結合嘉定主城區自身的景觀資源條件,規劃創造符合嘉定氣質的城市空間風貌特色:在老城特定區“十字加環”基礎上,南部形成有“千米一湖、百米一林”綠地景觀結構,凸顯“悠游水鄉、時尚宜居”的整體風貌意向。
在城市設計上應著重體現嘉定主城區河湖相串、荷香滿城的自然資源優勢,創造親近自然的荷香靜生活的生活意境;傳統水鄉風情與現代時尚城市相互交融的生活方式;支持個性化與多樣化的平衡發展,配套完善,交通便利,擁有良好的體育休閑和教育設施,高效率支持人的各種行為活動的生活氛圍。
主城區城市風貌總體結構概括為:“景城相抱”、“藍綠鑲嵌”,通過路網、水網、綠網“三網交融”,形成城市景觀與生態景觀互相滲透、藍綠交織的總體城市風貌骨架(圖21)。

圖21 綠地布局規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