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鄭州市商務局專門就生豬宰前的狀態予以明確規定:把豬送上斷頭臺之前,不僅不能使用暴力,不能讓它痛苦,還要用手輕輕拍打,給它放音樂聽。該制度的剛性以如此溫情和人性化的語言闡述出來,讓人心生感動。應該為這種人性和溫情而鼓掌。
凡是生命,都有其不可褻瀆的生存尊嚴及權利。作為一種為人類普遍養殖屠宰的“食品性動物”,豬自然也不例外。人類或許可以為了需要而“剝奪”它們的生命,但卻不能無視它們的生存權利。因此,對即將失去生命的豬實行人道主義和悲憫主義,盡最大限度地善待和關愛它們,推行人道屠宰,可以視為是隨著文明進步,人類的一種道德自省和精神進化。
在很多發達國家,人道屠宰不僅已經技術規范化,而相關的“豬權利”和“豬福利”保障也日漸成為一種行業共識并自覺走向法制化。有不少國家規定,小豬有從出生開始至少吃13天母乳的權利;擁有睡鋪了稻草的豬窩的權利;擁有供其拱食的泥土的權利。而2004年,英國新的《豬福利法規》更是增加了給豬“玩具”的條文,以避免豬覺得生活枯燥,不遵守的養殖戶將被罰2500英鎊。與之相比,我國的“人道屠宰”起步較晚,目前還屬于“新生事物”,從這個意義上說,盡快設立并推廣相關行業技術規范,值得期待。
人道屠宰,是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發延伸,也是一種消費感恩的心靈禪唱。哲人無數次地告誡我們,“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不是一種功利關系,自然在人類的眼中不僅僅是一個被人類取之、用之、探之、索之、毀之的資源;她完全可以成為人們情感的對象、精神的依戀、文化的象征、信仰的目標。”從產業革命起到科技主導的今天,自然匍匐在人類腳下,僅成為供享用和支配的資源。看一棵樹,想到的是能做什么建筑材料?看一朵花,不再關注這朵花的美,而是如果產業化能帶來多大的利潤……所幸,在污染、能源危機、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人類生存危機面前,我們開始警覺,開始從一味索取向回饋感恩轉變。保護自然推行環保,施行人道屠宰,都是消費感恩的不同形式。
研究表明,當豬恐慌后,會分泌一些不好的物質,出現“白肌肉”現象,豬肉的顏色發白,質軟,還有滲入的不良體液。通過人道屠宰,豬肉的品質會更好,肉的口感更好,更健康。予以感恩,便得以回報,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和應有的常態。在未來的時間里,我們應該大步跨入一個消費感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