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合,韓志英
(河北省行唐縣獸醫防疫站,河北 行唐 050600)
某豬場飼養青年豬82頭,單體體重在35~50 kg左右。自2010年3月6日開始,先后有16頭豬相繼發病。用青霉素、氨基比林、病毒靈等治療,效果不佳,死亡3頭。
病豬精神沉郁,嗜睡;食欲減退,后期食欲廢絕;體溫40.5~42℃;寒顫、抽搐、站立不穩;皮膚發紅,耳尖、鼻端、四肢、尾部有紫紅色斑,手壓不褪色,可視黏膜黃染,呼吸困難,呈犬坐姿勢,部分病豬關節腫大,不愿站立或行走,病后期排茶色尿、醬色糞便。
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喉頭、齒齦出血;肺瘀血、腫大,心包積液,內有大量纖維蛋白,心冠脂肪、心肌出血;肝呈土黃色,膽囊充盈,膽汁粥樣濃稠;脾腫大,表面有出血點;胃幽門處散布大面積出血斑,胃黏膜嚴重脫落,胃內容物呈紅色,膀胱黏膜增厚,彌漫性出血。
4.1 細菌學檢查 無菌采取病死豬肝、脾、腎、淋巴結觸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革蘭氏陽性單個或成對的球形菌。將病料接種于普通培養基,37℃恒溫培養24h,未見細菌生長。接種鮮血培養基,37℃培養 24~48h,生長出灰白色、半透明、露珠狀菌落。取菌落直接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大量鏈狀的球菌,該菌發酵葡萄糖,不發酵木糖。藥敏試驗:結果該菌對林可霉素高敏,對大觀霉素中敏,對青霉素不敏感。
4.2 鮮血壓片鏡檢 無菌采取病豬耳靜脈血滴于載玻片上,加生理鹽水稀釋后,蓋上蓋玻片置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紅細胞周圍附著大量蟲體,有的單個存在,有的多個存在,多的達10多個。感染紅細胞形態發生變化,呈齒輪、星芒等不規則形狀,并在血漿中震顫或上下左右擺動。
根據發病特點、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和實驗室檢查,確診為豬鏈球菌和附紅細胞體混合感染。
6.1 “弓焦附紅靈”(主要成分:三氮瞇)深部肌肉注射,每天一次,連用3 d,同時用“鏈殺絕”(主要成分:林可霉素、大觀霉素)肌肉注射,每天一次,連用3~4d。
6.2 全群豬用乳酸環丙沙星飲水,同時飼料中拌入“紅弓鏈防散”(主要成分:青蒿、知母、黃芩、甘草、黃藥子),每1t飼料加入 1kg,連用 7d。
6.3 嚴重貧血豬同時注射“右旋糖酐鐵”、復合維B和維生素C等。
6.4 健康豬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用“強力碘”對豬舍及環境進行消毒。
7.1 豬鏈球菌為條件致病菌,當豬抵抗力下降時,極易發生感染;豬附紅細胞體病以出血、黃疸、高熱為特征,主要破壞豬的紅細胞,使血紅蛋白代謝發生障礙,導致機體貧血、黃疸和皮膚出血,嚴重者引起死亡。另外,紅細胞是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其遭到病原體的破壞后,豬體免疫力下降,繼發感染,死亡率升高。
7.2 對該病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治療不及時,病程延長,可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治療效果不佳。同時要嚴格控制繼發感染,并注意其與弓形體、嗜血桿菌、豬瘟等疾病的區別。
7.3 病重豬補充鐵制劑、維生素C等提高抵抗力,加快康復。
7.4 加強日常管理,改善環境衛生,做好驅蟲和疫病免疫工作;堅持消毒制度,發病季節飼料中加入磺胺間甲氧嘧啶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