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彬 李非 李竹 遲戈 梁文
(遼寧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技術審評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3)
中美醫療器械再評價的比較分析
馬艷彬 李非 李竹 遲戈 梁文
(遼寧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技術審評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3)
【摘要】醫療器械再評價是保證醫療器械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通過對比分析中美兩國醫療器械上市后監管法規,分析了我國器械再評價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我國開展醫療器械再評價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醫療器械;再評價;對比;建議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公眾日益增強的健康需求,醫療器械已被廣泛應用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監護、康復等醫療衛生技術領域。但是,與藥品一樣,醫療器械在給人們帶來預期用途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潛在風險。醫療器械被批準上市,只是經過上市前研究和評價認為其已知風險和已知收益相比是一個風險可接受的產品。因此,各國除了對醫療器械進行上市前審批外,還越來越重視上市后的監管,減少上市前的審批,加強上市后的監督,這是國際上對醫療器械監管的趨勢。當前我國醫療器械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也是醫療器械風險高危時期,健全其上市后風險管理體系以保障人民群眾的用械安全已成為當務之急。因此,應認真研究和借鑒國外的有關法規,結合我國國情,加快建設步伐。美國是最早建立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制度的國家,其監管法規和模式對其他國家頗有影響。本文主要通過對我國和美國醫療器械上市后監測和再評價的比較和分析,提出對我國開展醫療器械再評價工作的建議。
1.1 中國
2000年我國發布實施《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后,初步建立了以產品上市前審批、上市后監督和警戒以及對生產企業監管為核心的醫療器械監管體系。警戒主要包括不良事件監測、再評價和預警召回等制度,其中關于醫療器械再評價只是在《條例》中的第十八條規定:“國家對醫療器械實施再評價及淘汰制度”,但有關具體規章和技術體系迄今尚未建立完善[1]。目前發布的只有《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和再評價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是由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根據《條例》制定的,于2008年12月29日正式發布并開始實施。其他指南性文件還有:《醫療器械不良事件調查工作程序(試行)》和《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工作程序》,另外還有《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和再評價工作指導原則》和《醫療器械突發性群體不良事件應急處理規范》正在制定中。
1.2 美國[2]
FDA是美國唯一的醫療器械管理機構。FDA是隸屬美國人類和健康服務部的一個行政機構,其基本職責是幫助安全有效的產品盡快上市并繼續監測產品上市后的安全性,以促進和保護公眾健康。它由八個中心/辦公室組成,其中醫療器械上市后的風險管理工作由醫療器械和放射健康中心(CDRH)主要負責。醫療器械和放射健康中心(CDRH)結合FDA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的過程模式要求,通過制定并實施上市前審批和上市后監測計劃,使醫療器械從設計、上市使用到更新換代,組成了一個維護公眾健康安全的統一體。
193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The 1938 Food,Drug,and Cosmetic Act),該法是世界上首部醫療器械法規,僅對醫療器械作了簡單規定。1976年國會正式通過了《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 (簡稱FD&C Act)修正案,加強了醫療器械監督和管理的力度,并確立了由政府行政部門負責醫療器械監管的原則。1990年通過了《醫療器械安全法案》(The Safe Medical Device Act),比1976年的修正案增加了許多上市后監管的新內容。《美國聯邦法規》(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CFR)是美國聯邦政府執行機構在“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FR)中發表與公布的一般性和永久性規則的集成,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法律效應。FDA依據法律,制定了大量的技術法規,匯編于CFR第21篇的第800~900部分。
FDA對上市后的醫療器械實行全方位的監督管理。1990年通過的《醫療器械安全法案》中增加了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上市后監督研究、高風險產品的追溯制度等,同時也豐富了質量體系規范內容。
1.2.1 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制度 從1984年12月開始,FDA關于醫療器械報告的法規要求企業在接到醫療器械事故、引起嚴重傷害或者死亡的投訴時應該向FDA報告。1996年7月,適用于使用者和醫療器械生產商的新的醫療器械報告法規開始生效,自此醫療器械的國外生產商也必須遵守FDA醫療器械報告的規定。FDA對違規行為的行政處罰手段包括:發警告信、扣押產品、對違法公司提起訴訟、召回產品等。召回產品可由FDA律師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1.2.2 上市后監督研究 對于可能存在危害健康因素的II、III類產品,FDA可以要求生產商進行上市后研究,以收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資料。上市后監督研究是指生產商主動、系統、科學、有效地收集已上市醫療器械的數據、并對數據及其他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通過數據的分析預測非預期不良事件、預期不良事件的實際發生率,還可以提供保護公眾健康的其他信息。生產商首先應提供相應的研究計劃提交FDA審批,以確定研究計劃的可行性。研究計劃通過FDA審評的生產商應按所確定的計劃開展上市后研究,生產商應向FDA提交上市后監督的中期和最終報告。
1.2.3 醫療器械追溯 FDA規定對于用于支持、維持生命的設備或永久植入性設備,如人工心臟瓣膜、直流除顫器等,生產商和銷售商應當建立追溯制度,確保從產品生產開始,到患者使用中間一系列環節都具有可追溯性,以減少安全風險。
1.2.4 質量體系檢查 一般來講,對于I類產品,FDA每四年檢查一次質量體系;對于II、III類產品每兩年檢查一次質量體系。若有不良事件或其他報告,FDA可以隨時進行質量體系檢查。
1.3 中美醫療器械監測和再評價對比
美國是最早建立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制度的國家。CDRH結合FDA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的過程模式要求,通過制定并實施上市前審批和上市后監測計劃,使醫療器械從設計、上市使用,到更新換代,組成了一個維護公眾健康安全的統一體。CDRH上市后安全性監測框架是旨在降低與使用上市后醫療器械有關的傷害,不斷改進產品的系統。該框架主要包括質量體系考核,不良事件和器械缺陷監測系統、上市后潛在的安全性問題評價系統,另外還包括:①生產商、醫務人員和公眾的培訓機制;②解決安全性問題和重復發生最小化的管理過程。CDRH的上市后監測是通過共享不良事件數據、制定指南和標準、以及評估信息技術與上市前審批過程直接相連而實現的,并得到CDRH內部計劃(措施后效評估,教育和培訓)和外部合作伙伴的支持[3]。

我國醫療器械監督管理的歷史較短,系統開展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工作更晚。在2001年前后,一些已上市的醫療器械,如醫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膠、角膜塑型鏡等,因出現安全性問題形成社會新聞熱點,進一步顯示出加快推進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工作的迫切性。2004至200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先后發布了《關于印發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試點工作總結和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近期工作安排及技術要求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有關事宜的公告》,提出了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和召回工作的程序和技術要求,初步建立了個例報告和企業匯總報告制度。在《醫療器械注冊管理辦法》、《醫療器械生產監督管理辦法》、《醫療器械經營監督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中,也對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做出了相應規定。2008年12月,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印發了《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和再評價管理辦法》(試行)使該項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4]。
2.1 法規體系不健全[4]
我國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和再評價的專門法規體系尚未建立完善。雖然2008年12月29日已經發布并開始實施《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和再評價管理辦法(試行)》,但配套的指導原則等尚未發布,各級監管部門及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使用單位在開展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監測和再評價工作時,缺少必要的可操作性強的指導性法規。
2.2 不良事件報告缺乏公開性,監測信息利用不夠
美國收集的每一個報告,包括每一個FDA的電話報告記錄,都能在一定原則的前提下向公眾出示[5]。而我國卻缺乏報告的公開性,其實不良事件監測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反饋,包括風險信息的交流和必要時采取的行政措施。目前,某些地方的不良事件監測工作仍停留在被動收集和轉報階段,開展主動監測和專題深入調查不夠,無法形成有效的信息;有些急于發布的不良事件監測信息沒有經過規范、科學的整體評價和趨勢分析,難以發揮真正的指導作用。同時,與生產企業、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缺乏互動交流,既無法使監測信息得到深化和提煉,也無法發揮對管理相對人的促進作用。此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許多不良事件信息與產品注冊、標準制定、質量體系檢查等工作沒有交流,難以全面發揮應有的作用[4]。
2.3 生產企業責任主體意識不到位[4]
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是產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開展不良事件監測工作既是一項法規要求,也應當是企業完善產品設計、規范生產流程、保障公眾安全的內在需求。從發達國家來看,生產企業提交的不良事件報告往往占報告總數的90%以上。在我國,目前生產企業報告數量僅占約4%,不少企業工作處于應付狀態,經常是被動等待政府主管部門的監測結果。
2.4 基層醫療器械監管隊伍建設薄弱[6]
首先,監管力量薄弱,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尤其是基層監管人員缺乏專業背景,醫療器械監管力量難以保證。其次,缺少系統培訓。專業培訓機構較少,基層人員更是缺少培訓機會。在日常的醫療器械監管中,基層藥品監管部門對醫療器械研制、生產、經營、使用的監管多停留在淺表層次上,多是對資質、進貨渠道、效期等進行一般方式的監督,無法進行實質性的技術監督。
3.1 盡快完善法規體系的建立
完善的法律法規是有效開展醫療器械監測和再評價工作的前提,美國FDA/CDRH無不體現出規范化、體系化的管理思路,我國在上市后醫療器械安全性監測方面亦應如此,應注重體現法規的完善性、可操作性,并做好對法規的宣貫工作。
3.2 建立監測信息的發布和交流機制
醫療器械的監管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應涵蓋醫療器械從上市前到上市后的整個生命周期。基于這種理念,CDRH作為FDA具體行使醫療器械監管的機構,始終把上市后的監測結果與上市前審評相結合作為上市后監測的主要目標之一,在設計醫療器械上市后安全性監測的框架時,通過共享不良事件的數據,制定指南和標準以及評估信息技術而與上市前審評過程相聯。同時FDA不斷提高上市后醫療器械風險信息對公眾的透明度,其信息的公開程度、獲得信息的途徑以及信息的內容都充分考慮到了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我國也可借鑒美國的經驗,在進行醫療器械監測和再評價時,充分發揮上市前審批機構和上市后監測機構的作用,并通過更加公開、獨立的方式處理公眾關注的醫療器械上市后風險問題,在公眾的監督下完善醫療器械上市后風險管理體系。
3.3 加強企業的責任主體意識
可建立并完善與企業溝通醫療器械上市后安全性問題的機制,提高企業的能動性,使其能正確看待醫療器械上市后風險問題并自覺開展再評價研究,不斷完善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保證產品的安全有效。
3.4 加強醫療器械監管隊伍建設
醫療器械監管工作的質量與監管隊伍的素質是分不開的,應通過多學科的交叉學習,不斷培養具有豐富的醫療器械上市后風險管理知識和經驗的專業人才,形成專業特色并建立學習型的專業組織。
綜上所述,醫療器械監測和再評價工作在我國起步較晚,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國政府應重視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和再評價的監管工作,從法規建設和組織建設著手,盡快完善與國際接軌的醫療器械上市后監管系統。其發展依賴于管理者的高度重視,依賴于生產、經營企業的強烈責任意識,依賴于醫務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依賴于公眾的普遍認知。
參考文獻:
[1]邊旭,王喆.上市醫療器械建立不良事件監測及再評價制度的必要性探析[J].首都醫藥,2008,15(7):54-55.
[2]張世慶,鄧潔,張金剛.美國醫療器械監管模式概述[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09,15(10):62-63.
[3]張素敏,姚瑤.美國醫療器械上市后安全性監測框架及特點[J].中國藥物警戒,2009,6(4):245-246.
[4]王蘭明.關于推進醫療器械上市后安全性監測工作的探討[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09,15(4):48-52.
[5]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國外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的管理[Z].2004:139-140.
[6]史靜杰,白秀梅,岳素雪,等.淺析基層醫療器械監管現狀及對策[J].中國藥事,2009,23(11):1054-1055.
作者簡介:馬艷彬,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醫療器械審評。E-mail:mayanbin@ldate.org.cn
The Comparison of Medical Device Re-evalu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Ma Yanbin,Li Fei,Li Zhu,Chi Ge,Liang Wen(Liaoning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echnical Evaluation Center,Shenyang 110003,China)
ABSTRACTMedical device re-evaluation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and performance of medical device.This article gives a comparison of medical device post-market program.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we can see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medical device re-evaluation in our country,and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Medical Device;Re-evaluation;Comparison;Ad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