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程杰

廣西蔗糖業,憑借科技支撐和深厚的產業積累以及在綜合規模和綜合效益所創下的全新發展空間,在食品產業實現超千億元產值中擔當著主要角色。同時,蔗糖業也成為現階段廣西農民脫貧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更是廣西農民增收的主業之一。
進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滿眼所見都是蔥蘢茂密的甘蔗林,一些甘蔗地里,蔗農正在做田間護理,這里的甘蔗種植用水已經實現了噴灌化。
作為全國最大的蔗糖生產基地,廣西連續近20年保持蔗糖產量在全國的霸主地位。這個昔日的南疆邊陲省份竟在如此短的時間里蛻變成雄踞全國首位的產糖大省,崛起的速度和規模令人贊嘆。
的確,廣西的甘蔗糖業發展迅速。目前,糖業不僅是廣西最大的農產品加工業,更是廣西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已成為廣西七大千億元支柱產業之一。“廣西的蔗糖產業已經穩居全國第一,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國際糖業科技協會理事長、廣西農業科學院院長李楊瑞告訴記者。目前廣西年產糖量由1978年的38萬噸提高到今天的700多萬噸,占全國總產糖量的66%以上。
在喜悅與驕傲的同時,面對產業發展的未來,廣西也同樣充滿著壓力和擔憂。如何讓廣西的蔗糖產業站在一個穩固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又如何在國際競爭多元化的今天長久立于不敗之地?種種問題值得思考。眼下,依靠科技創新,進行產業整合,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似乎已經成為中央政府和廣西政府的共識,并且正在逐步付諸實踐。
廣西地處華南,是我國甘蔗的原產地之一。但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廣西的優勢并沒有嶄露頭角。
“自1978年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原來生產條件較好的甘蔗高產水田蔗區廣東珠江三角洲和福建閩南地區的社會經濟率先得到發展,城市工業化進程加快,甘蔗糖業在這些地區失去行業優勢而迅速萎縮。曾經有輝煌歷史的臺灣省甘蔗糖業也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而迅速轉產。”李楊瑞描繪了當時的情景。
隨著甘蔗糖業在廣東的萎縮,國家根據經濟規律和自然條件,適時調整了甘蔗糖業的區域布局結構,重點發展廣西、云南等產糖地區,形成了新的糖業基地。
在宏觀政策的引導下,廣西甘蔗生產發展迅速。從1992/1993榨季起,糖蔗種植面積、產量及產糖量躍居全國第一位,成為我國最大的糖業生產基地。
“事實上,從20世紀70年代起,廣西就開始把蔗糖業作為第一產業來抓。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自治區政府就在廣西農學院設立了全國唯一的大學本科甘蔗專業,同時在廣西大學(1997年與廣西農業大學合并為新的廣西大學)設立了本科制糖專業,還在相關的中等專業學校設立了相應的專業,為廣西蔗糖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在李楊瑞看來,廣西甘蔗糖業能實現如此快速的躍升,得益于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歷屆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以及及早進行的人才儲備。
如今,蔗糖產業已成為廣西經濟建設的支柱產業及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振興廣西經濟、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以及在廣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脫貧致富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廣西糖業部門最近出爐的統計結果顯示,2009/2010榨季全區蔗農銷售糖料蔗總收入199.5億元,比上榨季增加31.05億元,增幅18.43%;比2004/2005榨季增加113.02億元,五年翻了一番多。
“甘蔗優良新品種的選育推廣,為廣西蔗糖業的騰飛作出了重大貢獻。”李楊瑞對記者說。
據介紹,廣西1980年育成的“桂糖11號”,是中國大陸有史以來推廣面積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品種,至今累計推廣5000多萬畝。隨著品種的更新換代,廣西又選育了一系列新品種。目前選育的“桂糖21號”,其抗寒、抗旱、抗倒伏能力非常強,這些優良品系正逐步在推廣生產。
“由于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甘蔗主要產區是廣西、云南和廣東湛江,以旱地蔗為主,特別是廣西蔗區,旱地甘蔗占9O%以上。除了新品種的選育外,研究推廣適應旱坡地的旱地甘蔗栽培技術尤為重要。”李楊瑞介紹說。
旱地甘蔗栽培技術打破了過去依靠水田、良田種植甘蔗的局面,進一步解決了糖糧爭地的矛盾,促進了糖料生產的持續快速發展,成為全國大幅度增產食糖的支柱,使中國糖業從1991年開始實現了基本自給。
據資料顯示,20世紀9O年代以前,我國的蔗糖業由于生產技術總體比較落后,單產、總產較低。其中占總產糖量70%以上的甘蔗主要以生產條件較好的水田蔗區為主,糧蔗矛盾突出,使我國食糖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1989年全國甘蔗總產量只有4579萬噸,甘蔗單產55.9噸/公頃,總產糖量570萬噸。
“而如今,單產已由1.7噸/畝提高到5.0噸/畝,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甘蔗蔗糖分由12%左右提高到14.5%以上,噸糖耗蔗量由9~10噸降低到7.8噸,處于全國最先進水平。這些就是依靠科技的進步。”李楊瑞感慨地說,“廣西甘蔗品種選育和種植技術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在于國家和自治區政府給予了相當力度的扶持。”
2007年廣西獲得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糖料甘蔗新品種選育及節本栽培技術研究”項目的立項支持,國撥專項經費4146萬元,是廣西有史以來國家投入最多的農業科研項目。

據了解,項目共設6個課題:“高產、高糖、抗逆性強甘蔗新品種引進篩選”、“高產、高糖、抗逆性強甘蔗新品種選育”、“旱地甘蔗高效節本栽培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高產高效甘蔗良種繁育及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 ”、“甘蔗及其制品檢驗檢測技術體系研究”、“糖廠農務管理信息技術服務應用示范”。“通過集成全國的甘蔗科研、教學、企業等技術資源優勢,聯合攻關,對于解決品種選育、高效栽培技術示范等關鍵問題和運行機制,提高我國甘蔗新品種、新技術創新能力,提高新品種、先進適用技術有機配套集成的綜合效益,完善我國甘蔗良種技術示范推廣模式、品質檢驗檢測技術水平及糖廠農務信息服務能力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楊瑞表示。
在歷時三年的項目研究中,科研人員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其中包括篩選出“園林6號”、“臺糖88/99”、“C1/2003”、“粵糖96/86”4個綜合農藝性狀表現突出,具有高產、高糖、抗逆性強等特點的新品種。選育出“桂糖26號”、“桂糖28號”、“桂糖29號”、“桂糖30號”、“桂柳一號”、“柳糖一號”6個具有高產、高糖、抗逆性強的優良新品種等,為我國蔗糖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除了在甘蔗種植方面加強科技攻關外,為了提高廣西制糖業的綜合競爭力,在食糖生產、綜合利用開發等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改造,掀起了一股糖業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浪潮,從而大大加快了產業升級步伐。
廣西蔗糖業,憑借科技支撐和深厚的產業積累以及在綜合規模和綜合效益所創下的全新發展空間,在食品產業實現超千億元產值中擔當著主要角色。同時,蔗糖業也成為現階段廣西農民脫貧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更是廣西農民增收的主業之一。
據了解,目前,廣西有56個縣(市、區)、近2000萬農業人口涉及甘蔗種植,占農業總人口的40%以上;有21個縣一半的財政收入來自糖業稅收;49個貧困縣中有36個靠種植糖料蔗解決農民溫飽問題。
李楊瑞列舉了一組數據:“以2007~2008榨季為例,農民種植糖料蔗收入占全國蔗農收入的75%以上,占廣西蔗區農民總收入的5O%左右,占全區種植業收入的30%;大部分甘蔗主產縣市蔗糖業稅收占當地財政收入的40%以上,一些縣市可以達6O%。”
蔗糖產業不僅僅是廣西的支柱產業,對廣西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糖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戰略資源,有中央儲備,有地方儲備,是戰略資源。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3大糖生產國和第3大糖消費國,食糖產量在1200萬噸左右。如何提高糖業國際競爭力,將糖業做大做強做優,關鍵還要看廣西。
廣西政府審時度勢,清晰地看到了這一點,進行了一系列的謀劃。翻看廣西糖業“十一五”規劃,其中明確提出:依靠科技進步,強化綜合利用,發展深加工產品,加長產業鏈,提高綜合效益,將制糖業發展成為循環經濟產業,進一步提高廣西糖業的優勢地位。2009年,廣西自治區黨委、政府制定的《廣西千億元工業產業和重點工業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全力打造七大千億元支柱產業,積極培育七大200億元特色產業”的發展目標,其中對糖業也提出了“加快制糖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加快以提高產品質量為中心的技術改造;發展生態產業”的要求。
“十一五”期間,廣西對產業區域布局進行了全面優化,形成了“重點發展崇左、來賓、南寧、柳州等主要蔗區,因地制宜鞏固發展百色、河池以及部分桂東南和沿海蔗區”的產業格局,建立了穩固的糖料蔗重點生產基地。目前,廣西年產糖料蔗50萬~500萬噸的縣39個,興賓區、江州區、扶綏縣3個縣(區)年產糖料蔗超過500萬噸。
為了打造廣西糖業的產業航母,廣西開始著手進行新一輪的糖企重組。力求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實力雄厚、帶動作用明顯的大企業大集團,從而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產業競爭力。
據了解,廣西將力爭在2012年內,組建以廣西南華糖業集團、南寧糖業、鳳糖生化、南寧東亞糖業、農墾糖業、東糖集團等10個年產糖量在50萬噸以上,年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這些集團合計產糖量、銷售收入等要占全區總量的80%以上,主導產品為白砂糖、精制糖、蔗渣制漿造紙等。
群山黛色染,正值種蔗忙。山歌壯鄉亮,農民喜洋洋。站在一個嶄新的起點上,廣西這條“甜蜜產業鏈”必將成為讓南疆土地煥發勃勃生機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