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文娟
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廣西不少地方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支持下,借引進國外科技、智力之力,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取得的巨大成果。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科技創新的資源要素沿著高效率的軌道向能產生高效益的地區流動,已經成為一條普遍規律。近年來,發達國家正逐步將研發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為發展中國家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創造了難得機遇。廣西處于中國—東盟區域合作的前沿中心地帶,是中國與東盟之間唯一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區位優勢十分獨特,近年來廣西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和區位優勢,借助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等平臺,加大國際科技合作的力度,積極開展跨國技術轉移,最大限度地吸納和利用國際創新資源,這已成為廣西實現技術跨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機遇和途徑。

從2007年起,中國—東盟(百色)現代農業展示交易會每年都在田陽縣舉行。這幾年來,田陽縣借助展會的成功舉辦,促進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搭建了與東盟國家以及周邊省市農業交流合作平臺,推動了現代農業的大發展?!拔覀儚恼箷系玫降氖斋@,不僅在于看到了和日常農業生產不一樣的景象,比如更優的品種、更高的產量、更好的品質,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看到了現代農業的前景,也找到了現代農業發向的方向。”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田陽縣委副書記鐘恒欽介紹,在展會上展示的許多新奇特優品種,其產量和產值讓人震撼,而這種震撼很快就轉化成為農民的實際行動,現在農田里的西紅柿、水稻等農作物,很多都是從展會上引進的新品種,“我們利用園區的技術優勢,在田州鎮興村、百育鎮四那村等建立示范基地,承接展會引進的新品種、新技術,實現新品種、新技術本土化轉化,再向全縣及周邊縣區推廣,形成了一個有效的傳遞途徑,這種帶動作用比農民自發地接受更有力、有序,可以說展會引領了現代農業發展潮流。”鐘恒欽說?;谡箷钇鹑绱藦V闊的交流合作平臺,今年5月,廣西袁氏科技有限公司投資6000萬元在田陽百育鎮建立超級雜交水稻種子科研、試驗與示范及產業化生產基地,力推“中國超級水稻”走向東盟、走向世界。高水準的展會受到了國內外嘉賓的高度贊譽,老撾國家農林部部長拉斯逢尼斯?西塔恒認為,展會推動了中國與東盟各成員國之間在農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成為鞏固東盟與中國合作的新平臺。國家農業部總經濟師張玉香指出,展會不僅為田陽農業走向國際搭建了舞臺,同時也為國際了解田陽乃至廣西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與此同時,廣西百色農業科技園區的國際科技合作也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2007年,科技部授予廣西百色市現代農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稱號?;刂饕铝τ趤啛釒мr業技術研究開發及推廣示范、人才引進、對外合作與交流等工作,是廣西重要的農業科技研發與示范基地,是中國面向東盟的現代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平臺。
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廣西不少地方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支持下,借引進國外科技、智力之力,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取得的巨大成果。
廣西是我國蔗糖重要的生產基地。從1992開始,廣西甘蔗糖業就一直穩居全國首位,目前年產蔗量和年產糖量分別占全國的60%左右。甘蔗種植已成為廣西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然而,目前廣西甘蔗生產也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甘蔗螟蟲為害嚴重,給甘蔗生產和農民增收造成不利影響,對蔗糖業可持續發展造成潛在威脅。據東亞集團蔗區抽樣調查結果表明,螟蟲為害率達20%~30%,造成平均蔗產量損失達17.8%,噸蔗損失蔗糖5~10公斤,以該蔗區2005/2006榨季總產量760萬噸計,蔗產量損失達165萬噸,蔗糖損失達3.8~7.6萬噸,相當于該集團總產糖量的4%~8%。按2006年蔗價每噸300元計,該蔗區蔗農減收4.8億元。要將螟蟲消滅很難,尤其待螟蟲鉆進蔗株內,農藥對其不再起作用,而農藥的過多使用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廣西甘蔗研究所多年來一直堅持與國際同行進行交流與合作,推進科研工作的開展。1995年,廣西甘蔗研究所副所長陳引芝隨國家科技代表團訪問古巴,對古巴國家甘蔗研究所采用蠅治螟產生興趣,經過雙方多次互訪交流,達成了合作協議。2005年古巴國家甘蔗所馬麗達博士應邀來到廣西,合作開展生物防治甘蔗螟蟲研究。馬麗達的到來,不僅給廣西帶來了古巴蠅資源,而且還帶來了古巴螟繁殖、飼養技術。經過中、古兩國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找到了能讓古巴螟在廣西繁殖、生長的環境條件和技術,于2006年8月第一次成功地規?;庇龉虐兔?,并在蔗田治螟實驗中取得成效,有效地實現了“以蟲治蟲”。今年4月,已在廣西南寧、崇左、來賓等市22個區縣的10萬畝蔗區,釋放古巴蠅26萬多頭,開展“以蠅治螟”示范。在示范取得成效后,再進一步擴大推廣。古巴螟將成為我國甘蔗種植免遭螟害的綠色屏障!
“廣西甘蔗研究所成功地引進古巴蠅,實現對甘蔗螟蟲的綠色防治,廣西蔗糖業的發展就更有希望了!”陳引芝興奮地表示。
廣西近年來葡萄酒產業的快速發展也與國際科技合作有關。我國長江以南濕熱地區是葡萄屬東亞種群野生種的重要原產地。野生毛葡萄漿果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種維生素、單寧、SOD和花色素等,是該產區傳統釀造野生葡萄酒的主要原料。
隨著野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廣西一些市縣葡萄酒產業在快速發展,野生毛葡萄也由天然轉向人工種植。然而,由于毛葡萄是典型的雌雄異株植物,果穗和果粒較小,漿果含酸量偏高,未經馴化直接用于人工栽培,出現營養生長過旺、易發生病害、坐果率低、產量低等問題。
能否通過科技手段,將野生毛葡萄改良成適宜南方地區栽培的優質、抗病的釀酒新品種呢?1999年10月,美國佛羅里達州農工大學葡萄研究中心教授盧江,作為國務院邀請的海外百名博士回國參加50周年國慶觀禮,隨后又應邀回家鄉廣西考察,廣西農科院園藝所由此與他建立了聯系。在了解廣西野生葡萄資源狀況后,他認為發展中國南方葡萄產業大有作為。于是,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從2002年開始,盧江每年都回廣西一次,在給園藝所帶來種子資源材料的同時,還帶來了葡萄選育的新技術以及發展廣西葡萄產業的建議。在他的指導下,野生毛葡萄馴化工作順利開展。
在盧江的指導和園藝所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該所利用優良的野生毛葡萄單株與歐洲釀酒葡萄進行遠緣雜交,經過多年品種改良和篩選,成功選育出兩性花毛葡萄改良新品種“桂葡1號”。這種新品種既保留野生葡萄釀酒的獨特風格,又具有坐果率高、萌芽力強、樹勢中庸和品質優良等特點,在廣西產區栽培不但畝產可達1100公斤,而且一年還可收獲兩茬。用該品種原料果釀酒,品質可以與目前北方干紅葡萄酒媲美。
近年來,廣西農業科學院通過不同方式與國際科技界展開合作,大大促進了廣西現代農業的發展,上述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而已。2008年,廣西農業科學院被科技部授予“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的稱號,通過引進國外技術、資金和種質資源,不僅提升了該院的科研實力,也為廣西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科研條件的改善找到了一條重要途徑。
據了解,從1996年至今,廣西國際科技合作在對外開放總體戰略的指導下,充分發揮科技對外交流的窗口和橋梁作用,緊緊圍繞廣西科技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及重點項目,積極開展引資、引技、引人才的工作,并努力向外推出廣西有優勢的成熟技術和產品;同時,積極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更多的科技人員走出國門,參與競爭,在國際科技合作的大舞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華,促進了廣西科技、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