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堅持以產業為主線,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農戶為基礎,以企業為依托,綜合應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現代農業生產手段和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方式,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和產業化水平,經過10年的建設和發展,正從區域性農業科技園區一步一步向國際性農業科技園區邁進。

81年前,百色起義為中國革命掀開新的一頁,百色成為中國“紅色革命”的搖籃之一;81年后,百色這片紅土地上正悄然進行著一場“綠色革命”,而引領這場革命的先鋒正是位于百色田陽縣內的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2001年9月由國家科技部、農業部、水利部、林業局、中科院等部委(單位)批準建設的首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試點)之一,是廣西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2009年11月,科技部在京組織了20位專家對全國38個試點建設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進行綜合驗收,經過專家的嚴格評審,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脫穎而出,名列第九。今年1月,歷經10年艱苦建設的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獲正式批準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百色園區堅持以產業為主線,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農戶為基礎,以企業為依托,綜合應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現代農業生產手段和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方式,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和產業化水平,帶動農民增收,探索了一條適合百色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
目前,百色園區已建設成為廣西的農業科技的輻射源和人才培訓、技術培訓的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具備現代農業展示、觀光休閑、科技培訓、推廣、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的區域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平臺以及面向東盟的現代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平臺,成為革命老區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輻射源。
經過10年的建設和發展,園區正從區域性農業科技園區一步一步向國際性農業科技園區邁進。
自百色園區試點建設以來,按照“省部共建、以省為主、明確分工、責任在市”的組織建設、管理原則,緊緊圍繞“抓科研、促推廣、重經營、強合作”的工作思路,加強農業技術組裝與集成,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建設了“六園兩基地”。“六園”包括1.5萬畝芒果產業化示范園、1萬畝無公害蔬菜產業化示范園、1萬畝優質香蕉產業化示范園、2萬畝高產高糖甘蔗示范園、1000畝優質種子和種苗繁育示范園、500畝特色畜禽水產養殖示范園;“兩基地”包括農產品加工產業化基地和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及科技培訓基地。

園區還依托平臺和人才小高地建設,催生出大批農業科技成果。這里是廣西首批自治區級人才小高地建設單位;這里先后引進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國內外高層次專家200多人,開展了農業科研、技術示范、培訓推廣等科技活動,組織實施《亞熱帶特色作物種苗繁育研究與產業化示范》等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在“桂夏橙集約化有機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芒果低位嫁接研究”等課題上取得重大突破。
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常務副主任鐘恒欽說:“百色不僅是紅色福地,還是綠色福地,很多農作物品種移種到右江河谷都有很高的產量。”
目前,百色園區已建成核心區1.87萬畝、示范區7.66萬畝、輻射區37.3萬畝,覆蓋百色市的右江區、田陽縣、田東縣、平果縣4個縣區18個鄉鎮175個村41.6萬農業人口;建成優質芒果、無公害蔬菜、高產香蕉、優質高產高糖甘蔗、優質種子種苗、特色畜禽水產、現代農業觀光產業示范園46.8萬畝和農產品加工產業化示范基地、農村信息服務體系與培訓基地,累計轉化科技成果982項。
在百色園區輻射帶動下,右江河谷沿岸成為了“中國芒果之鄉”、“南菜北運基地”、“亞熱帶水果生產基地”和“糖料生產基地”等,聞名全國。
農業科技園區除了應該是科技創新的密集區,還應該是成果轉化推廣的示范區。那如何才能使科技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讓廣大農戶切實享受到科技成果帶來的實惠?關鍵就在于如何做好將科技創新所取得的成果進行轉化、推廣和應用的環節。2008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在視察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時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希望百色園區能出更多的農業科技成果,并把這些成果輻射到八桂大地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農戶身上,讓農戶得到更多的技術支持和幫助。
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充當了技術孵化器和推廣加速器的角色,并且演繹出了自己的精彩。
目前,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已建成芒果、蔬菜、甘蔗、特色養殖等一批技術示范推廣基地,以基地展示的形式,讓現代農業新技術變成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懂的致富技術,通過以點帶面,輻射推廣。
——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成芒果反季節栽培技術示范基地500畝,開展了反季節豐產高效栽培技術的示范推廣,推廣右江河谷芒果7~8月份開花,11~12月份果實成熟采收的反季栽培新模式,每畝單產達1350公斤,平均畝產值超萬元。
——建立名優蔬菜新品種示范基地145畝。引進推廣了日本水果型蕃茄、韓國黑色小蕃茄、黃秋葵、紅秋葵等市場適銷對路的名優蔬菜品種。
——建成甘蔗新品種區試及示范推廣基地。引進了福農04—2816、云蔗03—332、閩糖96—1027等11個國家區試品種進行區試,示范推廣了福農15號、桂糖02—901、粵糖55號、云蔗99—91、柳城03—182等10個集成技術新品種。
——建立特色養殖技術示范基地。開展了節糧型野香豬、瘦肉型肉鵝等特色品種的養殖示范。
——建立兩系法雜交水稻安全高效制種及超級稻種植技術示范。開展了兩系法雜交水稻多個組合的制種技術示范,示范推廣種植超級稻,示范基地畝產達762公斤……
如今,走進園區所轄的田陽縣,節水滴灌、番茄苗覆蓋地膜、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詞匯已常掛在普通農民嘴邊,主動運用新科技、新成果早不再是什么困難事兒和新鮮事兒了。

在熙熙攘攘的廣西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上,每天,生產于右江河谷的上百噸西紅柿、西葫蘆等反季節蔬菜以及特色水果,芒果、龍眼等在這里中轉,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在這里買賣、包裝、發運。田陽縣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年果菜交易量達100萬噸以上,交易額達12億元,帶動了近10萬戶、20萬人(包括周邊縣)投入蔬菜水果商品生產。這里已經成為田陽及周邊縣區農產品的集散基地。
如此繁榮的景象,離不開百色園區的產業先導作用。
10年來,園區充分發揮企業引領作用,成功引進了一批企業落戶投資經營,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基地”的新型機制和產業化發展模式,有力推動了園區特色農產品種養、加工、物流以及農業觀光等的發展,促進了右江河谷的農業產業化進程。
10年來,園區建設使得全市的農業產業結構得以優化,開發出了田陽香芒、布洛陀芒、田東桂七芒、田東香豬、右江夏橙等特色農業品牌,帶動右江河谷鄉鎮、村屯實現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據統計,2009年,百色園區實現農業總收入88.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980元,園區入駐涉農企業90家,科技研發與服務機構達356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達89個,農村實用科技人才達53320人,農業土地產出率達8666.22元/畝,農業勞動生產率達26630.02元/人,分別比試點建設前增長90.63%、197.35%、206.90%、46.32%、65.6%、168.23%、201.13%、175%。
“2010年1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貿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正式建成運營。具有獨特優勢的百色與越南接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必將把百色農業推向國際貿易合作的前沿,給百色農業帶來全新而廣泛的機遇與挑戰。”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常務副主任鐘恒欽表示。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百色農業園區充分發揮窗口和橋梁作用,依托豐富的亞熱帶農業資源,大力開展面向東盟國家的農業國際合作交流,努力打造國際化園區。
據鐘恒欽介紹,百色與東盟各國在氣候、土壤、經濟社會狀況、農業生產條件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和互補性,農業合作前景廣闊。“我們依托國家科技部授予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作為面向東盟的‘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這個平臺,一直以來都在積極廣泛地開展與東盟的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
園區的百色市現代農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于2007年12月被科技部列為中國面向東盟國家的科技合作培訓基地,是科技部在廣西設立的首個國際培訓基地,每年將面向東盟國家開展國際科技培訓。
目前,園區已成功舉辦多期亞熱帶果樹栽培技術國際培訓班,舉行了中國廣西百色亞熱帶現代農業技術研討會、中國—東盟亞熱帶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百色)論壇等,共邀請43名東盟各國專家和28名國內知名農業專家出席論壇、研討會;對來自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等9個東盟國家的124名政府農業官員、專家學者、中高級農業技術人員開展集中培訓;分別與老撾國家農業部作物種植司共同簽訂中老蔬菜種植開發合作,與越南國家植物與肥料測試中心、河內植物保護研究所等簽訂熱帶亞熱帶特色果蔬種質資源開發與利用、農作物標準化生產及加工技術研究開發等方面的農業科技合作協議……
今年10月25日,由廣西自治區百色市人民政府、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和自治區科技廳共同舉辦的2010年中國—東盟(百色)現代農業展示交易會在廣西百色市田陽縣開幕。這標志著百色將成中國—東盟最具魅力的現代農業展示園,百色園區也將迎來推動中國—東盟農業科技合作更負歷史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