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程杰

羅非魚產業已成為廣西優勢特色產業和漁業的支柱產業,對確保廣西全區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為廣西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我國,近十年來羅非魚產量以平均每年11.1%左右的速度遞增,2009年,羅非魚養殖產量達到了歷史新高的125.7萬噸。作為我國羅非魚養殖的傳統產區,廣西近年來的發展勢頭也相當迅猛,2009年,廣西羅非魚養殖面積40萬畝、產量19.2萬噸、產值20億元,成功躋身全國羅非魚三甲行列。
“一條魚”引發的產業變革,讓政府、企業和農民笑得合不攏嘴。據海關統計,廣西全區羅非魚出口額由2003年的166.9萬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13億美元,占水產品出口額的74%,每年平均遞增101.69%。全區農民累計增收16.5億元。這項特色優勢產業的崛起對促進廣西地區經濟發展和帶動農民增收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廣西的羅非魚養殖始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南寧市民吃魚緊張,平日憑票也難得買到活魚。廣西自治區和南寧市的水產部門為了增加南寧的鮮魚產量,滿足百姓需求,在當時南寧郊區葛麻村推廣污水養魚。由于引進的莫桑比克羅非魚習性雜食,喜肥水,水產部門選擇此魚為主養品種,并獲得高產。
但問題也隨之出現,由于莫桑比克羅非魚個體偏小,繁殖力過強,在池塘里自由繁殖,影響了其余魚類的生長。1978年,為了改良品種,水產部門從泰國引進了尼羅羅非魚試驗養殖。尼羅羅非魚個體大、生長快,很快開始推廣養殖。由于尼羅羅非魚同樣存在繁殖過快的問題,造成養殖密度過大,養殖戶養殖的羅非魚常常“四代同塘”,降低了尼羅羅非魚的商品規格,品種退化,嚴重影響著養殖戶經濟效益的提高。
事實上,廣西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并且擁有豐富的海域資源和淡水資源,是我國少數幾個適合開展羅非魚養殖的省份之一,近海20米等深線內水域面積84萬公頃,淡水水域面積達90多萬公頃,但廣西已利用的淡水水域資源尚不足30%,5米等深線外的近海養殖資源基本沒有利用,廣西進行健康水產品養殖具備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從2003年起廣西政府提出了發展羅非魚產業,鼓勵農民養殖,但是由于苗種落后,產量和價格一直上不去,沒有形成規模和產業。據了解,2003年廣西羅非魚養殖產量10.5萬噸,產值僅有6億元,加工出原料魚0.5萬噸。
之后,國家及廣西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包括《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國家《“十二五”科技發展綱要》以及廣西政府出臺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羅非魚產業發展的意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優勢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涉及羅非魚養殖基地建設、稅收、用地、技術服務、質量安全等多個方面,大力扶持羅非魚產業的發展。
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廣西還非常重視對羅非魚產品的研發,廣西水產研究所等研發機構通過構建良種基因庫,選育和培育出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病性強而且耐寒等特性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羅非魚品種,使羅非魚的產量和產值有了大幅增加。到2008年,羅非魚養殖產量猛增到20萬噸,產值18億元,年出口加工原料魚6萬噸,出口創匯1億美元,年出口創匯額居廣西農產品之首,而且直接帶動了40萬人就業,廣西已成為除廣東、海南以外的全國三大羅非魚養殖優勢產區之一。
一家龍頭企業能改變一個產業。農業龍頭企業無疑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盡快實現的重要力量。沒有龍頭企業對農產品的消化吸收,直接銷售初級農產品的農民,難以實現增收;沒有龍頭企業對農產品的深加工,那么加快農業產業化和提升當地財政收入的多重發展目標也將成為空談。
百洋集團作為廣西最大的羅非魚加工出口企業,經過近10年的發展,已經成長為一家集種苗繁育、水產養殖、飼料生產、銷售及水產品加工出口為一體的綜合性農牧企業集團,對推動廣西羅非魚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發揮了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
回顧百洋集團的組建過程,還有一段創業傳奇。集團董事長孫忠義從一條小小的羅非魚中挖到了巨大的商機并將其做大做強。
孫忠義有著北方人的高大身材,言談中透著爽朗和雷厲風行。他1994年到廣西開始創業,由于北方的飼料原料豐富、南方的養殖業發達,最初他從事原料貿易。兩年后,他感到光賣原料發展空間太狹隘,于是籌建了第一家飼料廠,走出了做實業的第一步。
水產飼料最初不是孫忠義企業的主打產品,而果斷實行產品轉型和創新,則再次證明了孫忠義能先人一步抓住商機。“廣西水域豐富,水產養殖卻不如廣東且本地使用的高端水產飼料都來自廣東、福建和臺資企業。當時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是膨化飼料。這種飼料和傳統飼料相比,投入水中能十幾二十個小時不下沉,既讓魚吃得多又不會因下沉而造成水質變化和飼料浪費,我能不能做?”孫忠義親自上陣建立技術攻關小組,在2001年正式生產出膨化飼料,填補了廣西飼料行業高檔水產飼料的空白。盡管該產品價格比傳統飼料高出25%,但其養殖效果、效益上遠高于傳統飼料,因此上市后供不應求。
2000年以后由于捕撈過度導致鱈魚產量減少,加上一些國家對捕撈鱈魚進行限制,龐大的歐美魚類市場出現了空缺。而代替鱈魚的最好產品就是羅非魚。“外國人慣用刀叉,不會挑魚刺,羅非魚無肌間刺,適合西餐煎炸且肉質鮮美,價格比鱈魚實惠。”這個發現讓孫忠義興奮不已,可廣西的羅非魚養殖規模不大、養殖品種參差不齊,如何能大規模出口?原來,上世紀80年代初羅非魚就在廣西普及,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農民養的羅非魚都是自己拿到市場上賣,一天就賣幾百斤甚至更少,農民怕賣不出去所以不敢多養;加上本地市場需求量不大,也沒有加工出口的拉動,價格一直不高。
恰逢2003年自治區出臺了大力扶持羅非魚發展的政策。“當時南寧沒有水產品加工廠,政府計劃到加工技術先進的海南去招商引資,確定海南一家加工廠和一家外商到廣西投資,因種種原因受挫,最后百洋集團從此事的參與者變成投資者、進而全資,走上了羅非魚產業化之路。”孫忠義回憶說。2006年8月,百洋集團的羅非魚加工出口項目開始試產,9月起出口美國,投產3個月就創下了廣西單月出口額第一的佳績,使“廣西羅非魚”在歐美市場贏得了可觀份額,開創了南寧羅非魚加工出口的先河。
在孫忠義看來,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百洋集團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技術研發中心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研發及推廣能力,技術中心的技術人員專業背景涵蓋了水產品加工、食品安全、生物化學、制冷工程、機械工程、管理工程等領域。同時,技術中心與廣西大學、廣西水產研究所、南海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
2009年集團承擔了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外向型羅非魚加工集成技術示范”,項目投資總額1160萬元人民幣,項目通過中試,利用活體發色,海藻糖多針頭注射處理工藝、魚皮膠原蛋白分子交聯度等技術集成,使加工出口羅非魚片達到歐美標準,項目達產年產值達8970萬元,利潤811萬元,項目建成對解決當前羅非魚產品加工質量因素和提高副產物利用價值起到重大促進作用,可帶動8000多戶農戶增產增收。孫忠義介紹說:“目前項目進展順利,生產線建設準備工作完成,已經完成即食羅非魚皮和魚油食品的生產工藝,完成加工800噸羅非魚皮。”
“為更好實現以技術促進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十二五’期間,集團將致力于通過羅非魚加工、特別是副產品綜合利用加工的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孫忠義向記者透露。
目前,百洋集團正組織開展“羅非魚全利用高值化精深加工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項目從全球羅非魚產業科技發展新趨勢出發,以當前我國羅非魚出口市場高度集中、出口市場風險增強、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內市場開發緊迫等諸多嚴峻問題,通過以羅非魚精深加工產品增值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為重點,開展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及技術集成示范。“項目研究將全面提升我國羅非魚加工產業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廣西羅非魚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孫忠義補充道。
在羅非魚產業歷經10年摸爬滾打的百洋集團,如今總資產已經達到3.5億元,下轄廣西南寧百洋食品有限公司、北海欽國冷凍食品有限公司、廣東雨嘉食品有限公司、南寧百洋飼料有限公司等18家子公司,形成覆蓋廣西、廣東、海南三省的產業圈。集團年水產品加工能力16萬噸,水產飼料生產能力30萬噸,在南寧、欽州、北海、防城等地建立了近5萬畝訂單養殖基地,公共服務覆蓋了廣西50%的面積,完成養殖及加工量占廣西30%以上,帶動訂單農戶2萬多戶,年戶均收入超過1.9萬元。2010年,集團預計出口創匯7000萬美元,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羅非魚出口企業。
百洋集團能有今天的發展規模,得益于百洋的發展理念。集團一直致力于發展水產循環經濟,進行以研發—種苗—飼料—標準化養殖—水產品回收—加工—出口及國內外貿易為—體化的全產業鏈布局。
目前已建成高端技術和高端產品完整產業鏈:
——苗種繁育技術:百洋集團與我國最早引進羅非魚并成功推廣的中國水科院淡水漁業中心合作,建立了百洋金光羅非魚種苗示范基地,通過運用生物遺傳技術和克隆技術對魚苗進行繁殖,培育“奧利亞”羅非魚,目前該基地每年生產優質魚苗5000多萬尾,可提供養殖5萬畝。
——健康養殖技術:制定并推廣出口型健康養殖和規模化越冬養殖技術,開展羅非魚專業養殖技術研究和指導,目前已制定《羅非魚苗種規模化越冬養殖技術規范》等3項廣西地方標準或技術操作規程,建立3個無公害養殖基地和全國羅非魚養殖示范基地,以“公司+農戶”建立養殖基地5萬多畝。
——營養飼料技術:集團通過自主研發,推出高效環保無污染專用“羅非魚飼料”等高端水產飼料,填補廣西無高端水產配合飼料的空白。

——保鮮加工和精深加工技術:通過應用先進保鮮加工專利技術,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目前已建立4個加工廠、16條標準化生產線,開展冰鮮調理食品加工,開展魚糜系列產品加工,建立出口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水產生物制品及綜合開發加工技術:利用羅非魚加工下腳料進行明膠、膠原蛋白生物制品提取加工,通過利用副產品進行即食水發魚皮食品、休閑魚骨食品、煙(液)熏食品、調味食品、脫鈣魚鱗、精制魚粉和魚油等精深加工利用。目前已建立了2座副產品加工基地。
“2003~2009年,廣西累計生產羅非魚80.7萬噸。在進行產業化開發之前,羅非魚價格平均為5.5元/公斤,產業化開發后,連續多年保持在7.5元/公斤以上,全區農民累計增收16.5億元。”孫忠義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全區現有規模以上水產品加工企業47家,獲得HACCP驗證和俄羅斯注冊15家,獲歐盟注冊10家,有5家公司通過美國HACCP認證、歐盟EEC認證、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硬件設施和管理水平達到或接近全國先進水平。其中,有15家羅非魚加工企業獲得了出口美國、歐盟等各國的資質認證,加工能力在35萬噸以上。羅非魚已成為全區加工出口的主要農產品,對發展外向型經濟發揮了較大作用。”
羅非魚產業已成為廣西優勢特色產業和漁業的支柱產業,對確保全區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為廣西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產業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機遇,迫切需要一個能夠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的平臺。”兼任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羅非魚分會副會長的孫忠義認為。
2010年1月13日,在中國羅非魚產業發展歷程上,無疑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羅非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建大會”在廣西南寧隆重舉行。科技部、農業部、廣西自治區各部門、聯盟成員代表和有關專家學者逾100人參加了聯盟啟動暨揭牌儀式。
此次“羅非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百洋集團根據科技部有關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和發展指導思路,結合我國羅非魚產業實際發展需要,牽頭發起構建的。
有關專家認為,構建中國羅非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就是在從全球羅非魚產業科技發展新趨勢出發,針對當前我國羅非魚出口與中南美洲、東南亞等競爭環境以及歐盟貿易技術壁壘和反傾銷風險等問題,建立中國羅非魚產學研戰略聯盟,促進我國羅非魚可持續發展,并打造羅非魚全球優質新品種示范、養殖產量全球第一、加工出口全球第一、產業鏈規模全球第一的主產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