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八桂大地異軍突起。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工商局統計,截至2010年6月,廣西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6495戶,出資總額50多億元,成員總數71660人,同比增長88.7%、2倍、61.6%。
如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活躍在廣西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讓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形成了有效對接,為農民架起了一座致富的“金橋”。
廣西南寧市良慶區那馬鎮昌盛無公害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昌盛合作社)于2007年8月3日成立,這是南寧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是全區最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良慶區那馬鎮距南寧市20多公里,具有種植蔬菜的優越條件。2003年12月,那馬鎮昌盛無公害蔬菜經濟協會(簡稱昌盛協會)注冊登記成立,為農民提供育秧、栽培、種植、除蟲、銷售等服務。2007年7月1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發實施后,昌盛協會升級為昌盛合作社。當年8月3日,工商人員將昌盛合作社的營業執照送到昌盛協會,宣告由1280名會員組成的全區最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雖然在大門口多了一塊“合作社”的牌子,但是村民還是習慣稱這里為蔬菜協會。
據介紹,參加昌盛合作社的農民以前種的都是一些黃瓜、生菜、大白菜等常見的品種,雖不愁銷路,但是單位經濟效益并不算高。為此,2008年11月,昌盛合作社從廣東一家公司引進了10個新品種,包括牛心甘蘭、奶油生菜、羅紋生菜、皺葉甘蘭、紅珊瑚、薄荷等,因為不知道氣候、土壤是否合適,每個新品種只試種了一畝,收獲時每畝產值少則3000元,多則5000元。
現如今,昌盛合作社現有會員1280戶,其中團體成員1個,農民成員1279個;占地面積6600平方米,現有蔬菜交易場所4500平方米,凈菜包裝車間450平方米;還有真空預冷設備、保鮮冷庫、蔬菜配送車等。
合作社采用“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運作經營模式和保底收購方式,與農民簽訂農業訂單,目前建成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1.7萬畝,并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蔬菜產地認證和取得25個產品無公害認證,注冊“媽媽菜”產品商標1個。
除此之外,合作社還建立了完善的檢測機制,“我們銷售的無公害蔬菜每個批次都要經過兩次檢測:首先,我們的檢測人員每天都要到基地采樣,檢驗合格后,再通知農民采摘。農民運送來的蔬菜還要經過第二次檢測,合格的產品才能最后進入無公害蔬菜配送中心進行銷售。”昌盛合作社總經理韋文昌介紹說。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不僅提升了農民種植技術水平、改善了農產品的質量、強化了農民的管理理念,更解決了農民的賣菜難題。到目前為止,那馬全鎮種植無公害蔬菜達1.7萬多畝,年產蔬菜5.1萬噸,年產值5000多萬元。那馬鎮農民通過種植無公害蔬菜,年人均可增收255元?!表f文昌說。
廣西賓陽縣黎塘鎮蓮藕專業協會是以黎塘朝陽蔬菜批發市場為依托,在鎮黨委的引導下,按照“支部建協會、協會辦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模式,由黎塘鎮三李村委雷響村黨支部牽頭,于1999年10月以“民辦、民營、民受益”為原則,按照互利原則在自愿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專業性合作組織。
賓陽縣種植藕有幾百年的歷史,但長期處于自生自滅狀況,曾遭遇過兩毛錢一公斤無人問津的“寒流”,許多蓮藕爛在田里賣不出去,藕農們紛紛忍痛改種甘蔗等經濟作物,蓮藕由原來的5000畝下降到2000畝。又由于近親繁殖、藕種老化,產量越來越低,藕質越來越差,外地客商來得越來越少。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協會先后籌集資金50多萬元,從湖北省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引進“鄂蓮1號”、“鄂蓮4號”、“鄂蓮5號”等優良新品種,引進了蓮藕套種晚水稻生產技術,由黨員中心戶帶頭試種并取得成功,該套種技術使藕農畝產水稻約350公斤、蓮藕約3000~4000公斤,畝增收600元左右,既保證了農民的“米袋子”不變空,又能讓農民的“錢袋子”得到充實。
“目前那馬鎮共有農戶7000多戶,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只占15%。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農民加入到合作社中來,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帶來的實惠?!表f文昌說。
協會還積極幫助農民解決好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經常邀請區內外專家到田間地頭為農戶開展技術培訓。結合開展的“雙培雙促”活動,為協會打造了一支市場信息靈、懂經營的蓮藕專業銷售隊伍。為使蓮藕生產向產業化發展,協會還注冊了“荷塘月”的商標,有效地提高黎塘蓮藕的知名度及銷售量,產品銷往廣東、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各大城市。
目前黎塘鎮已發展6000多戶農戶種植蓮藕1.8萬多畝,年產2.1億公斤并輻射帶動周邊的和吉、洋橋、王靈、大橋、古辣等鄉鎮和橫縣、邕寧、貴港、來賓等縣(區)市,形成了8萬畝區域的種植規模。協會創辦的經濟實體朝陽蔬菜批發市場年銷售量約6000萬公斤,成交額8000多萬元并帶動了周邊的飲食、服務、修理、運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解決了1000多人的就業,為民辦協會發展創出了一條新思路。
目前,在協會帶動下,黎塘全鎮3萬多農民依靠蓮藕這一支柱產業走上了致富路,許多農戶建起了“蓮藕樓”,購買了“蓮藕車”,黎塘也隨之成為全國有名的“蓮藕之鄉”。
“合作社給我們提供了三重保障— —科學的技術指導、及時的信息反饋和穩定的銷售渠道。在三重保障下,今年又有望成為一個豐收年!”白沙蕉芭林金橘專業合作社社員周錫軍高興地說。周錫軍種植金橘有10余年了,在加入專業合作社之前,他最怕的就是金橘成熟期遇到大雨?!敖痖僭诔墒炱谟鲇甑脑挘秃苋菀琢压⒌艄?,我們一年的辛苦也就打了折扣?!敝苠a軍說。自從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技術指導員為其送來了“致富技術”— —將薄膜覆蓋在金橘樹冠上,達到避雨、避寒、避曬的“三避”效果,極大地提高了金橘的品質和產量?!斑^去,我們總是靠天吃飯,加入合作社后,我們是靠技術和信息吃飯,種植利潤也翻了一番。合作社真是我們的‘金橋’!”周錫軍高興地說。
在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的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致力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帶動當地農業向專業化、規?;较虬l展。僅在去年秋冬種期間,陽朔縣7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就組織了3000臺機械投入耕整地作業,號召3500臺拖拉機開展農業運輸服務,各類農機作業服務實現收入8000萬元。
為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桂林市陽朔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全國供銷社的網絡優勢,將注冊了商標的金橘、砂糖桔、甲魚等名特優農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有的蔬果產品還走出了國門,遠銷俄羅斯等國?!瓣査方痖佟?、“金朔”、“古樂”、“漓江甲”等商標已享譽海內外。
(廣西科技廳農村科技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