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平
我們在國外看到的中國文化和一般外國人印象中的中國文化,大多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如四大名著、武術、氣功、中醫等等。而當代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正是中國文化傳播方面很尷尬的地方。
呼寶民;外文出版社社長。畢業于吉林大學研究生院俄語語言文學專業。1988年至19gg年任外文出版社俄文部翻譯,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任外文出版社總編室主任,2002年至2005年2月任副社長,2007年7月任社長至今。兼任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俄語專家委員會委員、《對外傳播》編委會成員、第五屆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及中國編輯學會翻譯編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009年10月至11月,中國外文局外文出版社社長呼寶民參加了“高級公務員海外培訓項目”,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接受了為期近一個月的培訓學習。通過學習,他感到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增進了對美國國情的深入了解,對中美之間國情、文化差異也有了進一步比較鑒別。這對于進一步做好中國對外出版單位的領導工作起到了促進作用。以下便是本刊記者采訪他的對話。
哈佛的案例教學新穎實用
《國際人才交流》:呼社長,您好!能簡要介紹一下去年您參加的哈佛培訓項目嗎?
呼寶民:我們參加的這個培訓項目是哈佛的“王牌”培訓項目,在美國極受歡迎,據老師和往屆培訓學員講,啥佛的其他培訓項目經常招不滿,而這個培訓項目每期都是學員爆滿。它所針對的培訓對象是美國十四、十五級官員,相當于中國的司局級干部,同時也招收外國同等級別的官員和領導干部參加培訓,許多美國政府機構或軍方官員干部都以能參加哈佛該項培訓為榮。
《國際人才交流》:哈佛的培訓教學有什么特色,給您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呼寶民:哈佛的案例教學方式非常新穎、活潑。教學中,老師很重視學員的人人參與。既安排課前學員個人預習,也組織課前小組討論,上課時,老師提出案例,要大家參與討論,在一些問題上,學員們既有共識,也有爭論,有時會形成一個最終意見,有時也可能爭論不休,老師一般會最終做一個總結或結論。這種案例討論,最后做出總結的方法,也是美國領導者和政府機構通常的決策方法,是典型的美國方式,而這種從民主到集中,群策群力的領導決策過程對我國的領導決策方式也有一定借鑒意義。
《國際人才交流》:哈佛培訓中,老師通常還采取哪些教學方法呢?
呼寶民:哈佛培訓教學中,每個老師的教學方法不盡相同,有的老師更注重實際演練,通常課上會讓學員們分成若干組,分別按角色討論演練。有的老師則要求學員講出自己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供個人的實際案例,然后組織其他學員共同參與這個案例,為提供案例的學員出謀劃策,幫助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國際人才交流》:哈佛培訓的案例教學對學員的工作實踐和增加實際經驗有哪些幫助?
呼寶民:哈佛培訓的案例教學,學以致用,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例如一次,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員進行了一個拆遷案例的實際演練。老師要我們學員分別扮演拆遷方官員和被拆遷的咖啡店老板,要雙方在商討談判中,實際學習如何討價還價,如何運用談判技巧最終達到合理解決問題的目的。我就在其中扮演了咖啡店老板的角色,通過這種實際操作演練,學以致用的生動教學培訓,不僅使我增加了拆遷談判技巧的實際模擬經驗,也從中更加深入了解到了美國社會的實際狀況和人們的心理。
當然,也有一些教學案例因與中國國情完全不同,對我們的意義并不大,例如政府和議會之間的談判、扯皮等等。
美國實地生活中的深入溝通
《國際人才交流》:通過培訓學習和與美國學員的緊密接觸,您對美國社會和美國人的了解有什么變化?
呼寶民:我參加的這期培訓班共有學員76名,其中5名香港公務員,1名斯里蘭卡外交部官員,4名大陸學員,其余66名都是美國高級公務員。他們對待學習都比較自覺,上課時沒有老師提醒,沒有手機鈴聲,沒有人看手提電腦,對待同學很有禮貌,反映出他們良好的綜合素質。
《國際人才交流》:通過這次美國培訓,對中美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有什么感受?
呼寶民:這次培訓有別于一般工作出訪,出訪時往往時間緊促,接觸了解多限于美國社會的表象,而這次在美國實地生活和與美國學員直接接觸,使我對美國社會的了解進入了更深層次,對中美之間的文化社會差異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比如,我看到美國雖然是一個發達國家,但在各方面比較注意節儉和實用。我們住宿的房間布置得簡單,一切設施都很實用,不講求奢華,無論是公寓,還是教室,設計上也非常合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決不搞大而不當的“面子”工程。吃飯方面,美國人同樣講求簡單和營養價值,相比之下,中國人這些年富裕起來后,奢華攀比之風泛起,許多時間和金錢都浪費在“吃喝”上面,我認為在這一點上,美國的態度是可取的。
另外在與美國學員的接觸中,我看到他們在各方面所表現出的文明素養和禮讓風范,以及良好公共道德和熱心公益態度。比如對女性的尊重,對殘疾人的平等態度等,而這些方面正是眼下中國國民素質所欠缺的。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我經歷了一件事。那天我陪同外文社邀請的一位外國友人參加奧運會閉幕式,這位外國友人是殘疾人,我為他推著輪椅出入會場,但到了電梯口就是上不去,許多中國的健全人都爭先恐后擠上電梯,絲毫沒有謙讓殘疾人的意思,最后我只好另辟他徑,才走出會場,避免了給國外嘉賓留下尷尬印象。
這些年,中國在經濟上高速發展,國家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這已為世界公認和矚目,但在軟實力和文明素養方面,仍與先進國家存在不小的差距,還需要經過多年的學習和養成才能逐漸拉近差距。中國人應對此保持清醒的頭腦。
在哈佛我還感受到,美國非常重視人才,能想方設法延攬世界優秀人才為之服務。比如哈佛每周都要舉辦多場報告會、講座,邀請世界各國政要、名人、頂尖學者來進行演講,并為參會聽眾免費提供茶水餐食,這使人感到美國這個國家很大氣,很開放,對匯聚世界優秀人才,有一種海納百川的心態。
《國際人才交流》:除了美國的長處之外,透過表象,是不是也看到一些問題?
呼寶民;當然,美國社會也存在不少問題。透過表層,我對美國社會也有了更實質性的了解。美國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是民主、自由、人權的國度,這也是許多中國人的美國夢所向往的。在我的意識中也認為美國就是講求平等、民主、人權的國家,但深入其中觀察,其實不然。在美國民主、自由、人權的表象下,也有種族歧視等問題,不少生活在美國的亞
裔、華裔人士向我訴說過他們在求學、求職、升職等方面都曾感受到被歧視。還有一實例:美國一所學校上課時,老師拿出兩個娃娃,膚色一黑一白。問學生喜歡哪個。結果黑人學生和白人學生皆回答喜歡白皮膚娃娃。以此看出,種族歧視已深入到美國少年學生的意識之中。因此不要以為美國就是天堂,它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在美國學員中,特別是在軍方任職的學員,我感覺他們常常會有“老大自居”的意識和表現,考慮問題及解決方案時,多從美國的價值觀出發,有一種強加于人的態勢,同時,他們十分欠缺對其他國家的關注,缺少對其他國家的正確認識,更看不到自己的弱項,根本沒有向美國以外其他國家學習的意識。長此以往,就會應了中國那句老話:“盛極必衰,物極必反!”
一個人,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怕存在問題和短處,就怕意識不到自己的這些問題和短處。就像長跑比賽一樣,跑在最前面的人,往往不容易意識到危機和競爭對手,而一直緊盯前者,有追趕目標,后來發力的人,就有趕超前列,爭取第一的希望。
塑造中國國家形象任重而道遠
《國際人才交流》:您作為中國國家對外出版機構的負責人,身在我國對外出版的重要對象國之一——美國參加培訓,對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更深切感受呢?
呼寶民:總體感覺,美國以及我近年走過的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對中國的認知比過去多了。中國這些年的發展、進步、富強已成為他們不能否認的事實,也越來越引起美國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因此,中國的出版物在美國受到歡迎,我也利用機會觀察美國的一些書店報攤,能看到一些有關中國的書籍和報刊,盡管這些書刊中對中國的觀點、看法五花八門,議論不一,但世界需要中國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然而從另一方面看,中國的發展進步狀況和中國的國家形象及其在海外的影響又是極為不對稱的。比如在哈佛培訓時,校方安排我們中國學員和美國學員同住一套兩居室的公寓,我的室友是一位美軍陸戰隊的軍官,通過和他聊天我發現,他和他的同事們來過中國的人并不多,大多數人對中國十分缺乏了解,甚至存有許多誤解和偏見。即使是一些美國教授和老師,也同樣缺乏對中國的基本認知。作為中國的對外出版人,我感到很不安,也很內疚。
為了能為改變這一現狀出點力,我決定在培訓期間,向哈佛大學贈送一批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有關中國國情的圖書,供老師和培訓學員們閱讀。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
《國際人才交流》:一般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怎樣?他們熟悉的是中國傳統文化還是當代文化呢?
呼寶民:身在對外出版的對象國,我更強烈地感覺到,我們外宣工作還面臨很多挑戰。一方面我們要面對西方世界對中國的不解、誤解、曲解,甚至“妖魔化”,強化宣傳中國的國家形象,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僅僅陶醉于中國五千年東方文明古國的歷史,而要重在塑造當代中國文化的品牌。
因為我們在國外看到的中國文化,和一般外國人印象中的中國文化,大多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如四大古典名著、武術、氣功、中醫等等,而中國的當代文化呢?幾乎是一片空白。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目前我們可以向世界炫耀的仍然只有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而當代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正是中國文化傳播方面很尷尬的地方。這樣的尷尬,也正是我們國家文化軟實力匱乏的表現。中國當代文化形象,尚缺少整合,缺少提煉,缺少有效的國際推廣。
由此看來,我們從事對外出版傳播的責任很重大,任務很迫切,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中國絕不是一句空話,要做的實事很多很繁重,中國外宣人任重而道遠。
在美國的書店報攤,能看到一些有關中國的書籍和報刊。盡管這些書刊中對中國的觀點、看法五花八門,議論不一,但世界需要中國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