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西方人士評價韓國經濟起飛的經驗是:廉價勞動力+高水平的職業教育。
2009年4月20日至30日,在大連市教育局和外國專家局的組織下,以大連市教育局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王運河處長為團長,大連市各中等職業學校校長為主要成員的一行17人,在韓國進行了為期11天的培訓和考察活動。
在韓期間,考察培訓團一行在韓中友好協會一韓中新科人才交流中心的精心安排下,聽取了韓國新村運動中央研修院金昌熙副院長和韓國職業能力開發研究院羅賢美、鄭志善、金美淑等3名研究員分別就《韓國新村運動》、《韓國遠程教育內容開發實例》、《韓國產學協力的現狀和事例》以及《韓國的職業教育政策》等專題所進行的專題培訓,訪問了首爾特別市上溪職業專門學校(非學歷職業培訓機構),首爾女子商業高中、濟州美麗高中(高中階段職業學歷教育學校),仁德大學、慶南情報大學(高等職業學院),三育大學、釜山大學(綜合大學)和韓國新村運動中央研修院(干部培訓機構)等8所院校,與韓國職業學校和大學的校長們進行了深層次的交流。
短暫的韓國培訓考察之行使培訓團成員了解了韓國職業教育的歷史和現狀,對職業教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思考。
現狀:政府大力資助的職業教育
韓國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很大,重視教育及敬業精神。從家庭到學校,根深蒂固的思想是要拼命地學習和工作。韓國是全世界學歷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韓國的職業高中共有729所,國立5所,公立420所,私立304所,全部由政府資助。韓國職業教育從高中開始,分為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在高中階段學校,普通高中85%選擇升學,職業高中學生75%選擇升學,很多職業高中學生去讀大學,考試題是單獨劃線,所有大學都可以報考,但好大學學生較難考入。很多職業高中的學生學業結束后就讀專門大學。
韓國的職業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達到頂峰,其后開始收縮。70年代,普職比例相當;目前職業高中比例學生數逐步減少,普職比為4:1。
韓國的職業教育經費主要投入來自于政府和社會,職業學校學生基本免費或只交很少的費用。在韓國,公立、私立的職業學校差別不大,政府都同等對待,私立學校也沒有更多的自主權限(按照政府要求開設課程,按照師生比撥款)。同時,為改變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逐年減少的局面,韓國政府加大對中職生獎學金的投入,吸引考生報考職業學校。例如:首爾女子商業高中90%的學生享受各種項目、金額不菲的獎學金,對吸引職校生源,激勵學生學習起到了一定作用。
韓國政府也特別鼓勵通過校企合作來促進產教結合。政府通過減免所得稅來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
發展歷程:經濟發展+政府推動
經濟發展決定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三個產業的發展變化直接影響了職業教育的政策。
20世紀60年代是簡單勞動力需求最多的年代。當時韓國的國情是,國民收入很少,許多優秀學生選擇職業高中學習。從60年代開始,韓國政府頒布《職業訓練法》,明確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大力開辦政府直接管理下的職業學校。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責任,提倡社會興辦職教,實行多元辦學體制,各類職業學校雨后春筍般冒出來,職業教育蓬勃發展。
20世紀70年代,制造業等重工業開始占主導地位,當時職業教育的問題是理論學習與實踐技能脫節,為了適應企業需求,韓國學習德國職業教育,導入2+1體系(職業學校學習2年,工廠實習1年),重視實踐學習,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職業教學的實效性。制定《產業教育振興法》、《產業教育振興計劃》促進職教發展。實行獎學金制度,吸引一流的學生生源加入職業教育(李明博等三任韓國總統均畢業于職業高中),提高教學質量,擴大辦學規模,為當時蓬勃發展的韓國工業,提供大量的高素質勞動力。由于企業不斷發展,對高技能+高知識的人才需求增加,于是又設立了職業大學(2年專門大學)。
1980年以來,隨著韓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對勞動力素質要求的高移,韓國的職業教育由高中階段向高等教育階段延伸,而高等職業教育重點招收職高畢業生和未升入大學的普高畢業生。20世紀80年代后期,韓國職業教育出現停滯甚至滑坡狀態,政府采取措施,減少公立高中招生人數,擴大職業高中招生人數,使韓國在較長時間(1998年以前)里,職普招生比達1:1。韓國在經濟發展的各階段,積極開發人力資源,特別是通過發展職教,培養大量高素質、適應性強的應用型人才。西方人士評價韓國經濟起飛的經驗是:廉價勞動力+高水平的職業教育。
20世紀90年代后,韓國推出了終身教育體制。由于知識更新,需要企業員工不斷學習。為推廣職業教育,由政府投資,建立了韓國職業教育開發研究院,開始推廣職業培訓。
2000年以后,國家實施“教育平等化”策略,終身教育成為所有韓國國民享受的政策。
教學特色:小班型
韓國職業學校教學組織形式是小型化—小班型教學,規定每個班級25人,上專業課時學生還可以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分組學習。教學過程強調“會”、重在“精”、其次是“懂”。教學設備設施重在于“用”,學生的學習重在于“訓”,操作訓練強調規矩、規范、程序和質量。政府的職業教育理念強調——質的改善要勝過量的擴大。
未來:終身教育體系
經濟的發展一般遵循著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信息與服務業的發展軌跡運行,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對人才的需求層次也不一致。從韓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情況來看,相繼經歷了初中階段的職業訓練所、高中階段的職業高等學校、大專階段的專門大學,目前正向終身教育體系的職業訓練中心發展。
隨著生源減少,未來的職業教育不能僅以目前的中職學歷教育或高職大專學歷教育的形態生存,而應該是以面向終身教育的職業技能訓練中心和普通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的形態出現。
2000年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發表了職業教育體系的革新計劃,提出“為著所有人的教育”口號,把職業教育定為人力資源開發的核心,強調“質的改善要勝過量的擴大”。在此政策推動下,韓國公立和相當數量的民間職業培訓學校,在政府資金的支持下,通過對申請者進行資格審核,對符合條件需要者進行免費培訓,滿足國民終身教育和多樣性發展需要,著力抓好人力資源質的改善。
此外,韓國的職業訓練在解決職工轉崗培訓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也體現了職業教育終身化的發展趨勢。
一個矛盾:如何培養專通俱備的高素質職業人才
社會的發展進步,分工越來越細,這給職業教育帶來一個矛盾命題:如何培養專通俱備的高素質職業人才。
許多韓國的職業教育已在此做了有益的嘗試。職業教育的專業與課程設計要體現大專業、小專門化的特點,在保證學員具備就業技能的前提下兼顧其未來的發展。在專業與課程的設計上,職業教育的前期主要集中在通用技能與綜合素質的培養上,這時的專業課程只是為學員未來可能的專業取向奠定基礎,而在后半段,特別是臨近學生就業前,在產教結合的框架下,學校開設了按專才方向培養的小專門化課程,崗位指向明確、課程內容也完全按實戰模式設計,保證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在某一專業能力上得到最大提高,并可以成熟員工的身份直接走上工作崗位。學生的專業選擇是動態的,只有到就業前,學生才可能定位自己的就業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