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普遍精神,其內涵涉及儒、道、墨、釋而成為各家各派思想學說之靈魂。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史料,對和諧的內涵給予系統而深入的論述:和諧是一種哲學、一種戰略、一種修養、一種藝術、一種理想、一種力量,彰顯和諧的現代價值。
[關鍵詞]和諧;傳統文化;內涵;現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0)01-0024-04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思想或者說和諧精神跨越時空,代代相承,貫徹始終。作為一種普遍精神,和諧涵涉儒、道、墨、釋,成為各家各派思想學說的靈魂。和諧文化傳統在多元綜合的基礎上通過合作與交流而源遠流長、生生不息,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中國傳統文化追求身心之和諧、人際之和諧、天人之和諧相統一為總目標的和諧境界,和諧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和諧,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總體特征、基本內核和價值目標,其豐富的內涵值得我們進行系統而深入的探討。
一、和諧是一種哲學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特征。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就認為中國文化的精髓是和諧。所謂和諧主要指兩方面:一是和諧精神或境界,一是和諧思維。和諧境界即一直支配中國人生活的行為準則“和為貴”。它提倡人要富有同情心,提倡“仁者愛人’(《論語·學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提倡“寬容”、“仁慈”和“團結”。我們的先哲則注重和諧性,認為:“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淮南子·汜論》),“萬物各得共和以生”(《茍子·天論》)??傊?,和諧是萬物之母,是事物發展的一種基本狀態。
和諧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和中國智慧的主題。和諧哲學的涵義就是要求把主體與客體、人與對象、個體與社會、必然與自由等對立統一的要素,和諧、均衡、有序、穩定地排列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相互對應、互動有序的和諧統一體,形成世界、人生的基本秩序。簡單地說,和諧范疇的哲學理論基礎是矛盾的同一性;和諧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和諧價值的取向是事物的發展;和諧是相對的,不和諧是絕對的。和諧哲學的最終目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個人與自身的和諧。從哲學層面深入考察和諧的哲學意蘊,或者說以和諧哲學的視野關注世界、社會、自我、自然十分重要。人們只有用和諧哲學的觀照方式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會,創造人、社會和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世界。
不僅如此,和諧哲學還是治世妙道和處世箴言。中國雖幾度分裂,但最終仍能長久地統—發展,與這種和諧精神與思維所起到的穩定發展作用密不可分。
二、和諧是一種戰略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核心,在觀照世界自我、沉思現狀和未來時也是一種成熟的戰略。
首先,和諧戰略不是以冰冷的理性與世界對立,也不是讓理性屈服于情感之下,而是表現為在堅持原則的理性和富于生機的情感之間獲得兼顧和平衡,以理性、想象力和同情心處理問題。“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和諧戰略為情感、想象力和同情心留下了地盤,為誠實、忠誠、仁愛和團結留下了地盤。
其次,和諧戰略以承認事物的多樣性、差異性、矛盾性、沖突和摩擦等不和諧為前提,積極地看待事物的多樣性、矛盾性、沖突和摩擦,以最大的創造力和開放的心態為不同質的多性事物的平衡尋找平衡點,給發展留下最大空間。
最后,和諧戰略謀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全面的良性的共存和發展。
和諧是中國智慧的核心,和諧戰略出神入化地運用于各個領域。和諧戰略在軍事領域中有充分的體現,最為典型的是《孫子兵法》中不用打仗而解決戰爭問題的觀點:“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和諧更多地作為一種治國戰略。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儒家把仁與禮作為構建社會和諧的兩大綱領,提出了一系列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規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的,正是要實現社會和諧。他們把和諧視為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看作人類社會根本的治理之道和實現社會穩定的根本戰略。儒家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精神,以“天下為公”、“政通人和”為治國目標的政治哲學,以“和為貴”為最高價值理念的和諧社會理想,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
和諧戰略的遠見卓識超越歷史,在科學發展的今天越發凸顯了它的價值,并在當代歷史條件下得到新的補充和發展。近代以來,發軔于西方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向自然開戰,與自然為敵,發展到今天,已經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直接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存。1972年,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與日本學者池田大作兩度聚首倫敦,對當代人類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談。指出:“人類如果想使自然正常地存續下去,自身也要在必需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的話,歸根結底必須得和自然共存?!彼麄冋J為:“科學技術是不應該被用來征服和統治包括各種生物在內的自然界這一目的的,科學應該是用來使人類與自然的節奏協調,使其有規律的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揮效用?!边@就把科學技術的發展,納入了和諧發展的框架中,從而在新的高度上,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和諧理念。
三、和諧是一種修養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衍化成為個人修養的行為準則和最高境界,既是自我修身養性的標準,也是處人待物的品性要求,這對于中國人的心理素質、思維方式等都有深刻的影響。作為修養的和諧具有較廣泛的內涵,簡單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禮儀修養。包括禮儀觀念和與此相諧的禮儀形式。比如,“人有禮則生,無禮則死”是說禮儀在人生中的重要性;“禮之用,和為貴”是說禮儀的應用以和順為可貴;“禮,與其奢也,寧儉”是說舉行禮儀寧可節儉,不可奢華等等。
(二)治學態度。比如,“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和諧的思想浸潤了中國歷代學者深厚自勉、貴學尚識、篤志虛心、善問敢疑、深思徹悟等的治學態度。
(三)審美品位。和諧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追求,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在于其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極高的藝術境界和精深的思想內涵。中國的文化人都十分講究和諧的審美品位,情景交融的詩歌、動靜相形的書法等都是學識與修養的極高境界。
(四)倫理道德。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倫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和諧也是道德修養的重中之重。如孔子突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強調的“萬物皆備于我”、“上下與天地同流”的觀點等,所主張的都是個體與社會、心理與倫理的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通過獨特的路徑達致和諧的修養最高境界,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肯定主體自覺,尊重人格價值。強調向內擴充人性本有的“善端”,倡導反求諸己的修養路徑,從而樹立自信心,開啟道德的自覺意識,發揮修養個體改過遷善,成就“內圣”的自覺能動性。從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途之人皆可以為禹”等處,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在肯定主體自覺、樹立主體自信這一點上是一脈相承的。不僅如此,傳統文化肯定主體的道德自覺性,還與尊重人格價值相關聯,即以人為本,人是天地間最寶貴的生命,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二)傳統道德修養思想注重修養實踐,強調道德踐履?!兑捉洝废缔o云:“履,德之基也?!薄盾髯印ば奚怼吩疲骸暗离m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敝祆洹吨熳诱Z類》云:“善在那里,自家卻去行也。行之久,則與自家為一;為一,則得之在我。未能行,善自善,我自我。”在行知關系中特別強調行知的辯證統一,并把“力行”、“躬行”作為道德修養的重心。明代王陽明以其“知行合一”的思想,突出“躬行”的態度,反對在道德修養上“茫茫蕩蕩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的態度,體現出傳統道德修養論中勉勵踐履躬行的良苦用心。
(三)傳統文化的修養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如在“克治”中就有慎獨、自省、改過等不同的具體方法。第一,慎獨?!吨杏埂吩弧熬由髌洫殹保敖渖骱跗渌欢茫謶趾跗渌宦劇?。強調君子在他人看不見、聽不到自己言行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檢點自己。慎獨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修養方法,它體現了嚴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第二,自省。曾參曾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孔于也說過“內自省”,孟子則提出“反求諸己”的思想。自省相當于現代人所說的自我批評,是傳統文化中儒家所倡導的一個重要的修養方法。第三,改過,一個人有了錯誤,就應當努力改正。《尚書》中說“改過不吝”。《周易》中說“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左傳》中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有錯要改,知過必改,歡迎別人批評自我的過錯,不僅是我國傳統道德中的重要修養方法,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重要美德。
四、和諧是一種藝術
法國畫家喬治·修拉說:“藝術就是和諧?!敝袊鴤鹘y文化早已踐行了和諧的藝術觀。和諧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審美理想,主導中國文化的“儒”、“道”學說都特別強調以和諧為美的思想。中國人以和諧為美的審美意識表現在很多方面,如追求和諧的人際關系藝術、追求和諧的政治藝術、追求和諧的美等。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把和諧視為藝術的本源,而且也是藝術追求的最高理想。
就通常意義上的藝術概念方面來說,和諧作為美學范疇指不論在藝術主題還是表達方式上,都追求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情思與媒介、內容與形式、部分與整體等諸矛盾要素的協調與統一,既要維持統一體的存在,又要保護統一體內部每種要素存在的合理性?!昂椭C”的藝術理念是要使主體呈現出自由的、寧靜的、愉悅的感受,使客體能給人以輕松、愉快、諧和、舒適的美感。而孔子提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人生方式,則是說在世俗生活中品嘗審美人生的快樂,達到和諧的審美人生境界。
五、和諧是一種理想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和價值目標。相對于中國和諧文化心和、人和、天和的內容,和諧追求寄托了對心態、世態、生態的理想,標示著中國傳統文化對身心自我和諧、社會和諧、自然和諧的向往。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身心和諧,注重自我完善,反對人為物累,追求超凡人圣的心態。儒家提倡君子“志于道”,道家主張圣人“合于道”,前者所謂“道”是人類道德生活的最高真理,后者所謂“道”是人和世界的形而上學根據,盡管二者含義有所不同,但都是超越世俗功利價值的終極目標。儒家視“道”高于生命,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因此他提倡“殺身成仁”。孟子主張“舍生取義”,為了崇高道義連生命都可以舍棄,更遑論有限的財富??鬃舆€說:“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云?!钡兰抑鲝?,真正的幸福不是世俗人們所追求的感官聲色的愉快享受,而是精神上不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絕對自由境界。老子告誡人們:“其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還說:“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第八十一章》)莊子更是把個體的自由發展放到生命價值的首要位置,力圖通過“心齋”和“坐忘”,達到對人世的利害、得失、禍福不容于心的超越,使人從被世俗功利所壓迫和扭曲的痛苦中解放出來,從而達到完美的人生境界。他說:“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世間》)“墮肢體黜聰明,高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
孔子以其哲人的睿智描繪了人和的世態圖景,闡述了人際關系的理想準則。他教人學道,踐履仁義,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說人就應該以仁義為上,愛人行宜為本,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成人之美;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團結互助,人我并重,彼此兼顧。他強調指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說眾人之間要互愛,要有“人格”的平等。都按“仁”、“禮”的要求去做,社會就安定、和諧、平衡了,天下就太平了。這就是孔子對理想的和諧社會的描述。
和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理想境界。莊子曰:“天地有大美!”“天地與我并在,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一也”,所突出的也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理想??鬃釉疲骸拔∥『跷ㄌ鞛榇蟆保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董仲舒曰:“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逼湟庠谟凇疤斓篮椭C”乃生萬物,人亦是萬物之一種,人與天是相輔相成的,“惟人獨能偶天地也”,所以,人應“知天命”、“順天意”,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
六、和諧是一種力量
和諧既是系統存在的最佳結構狀態,也是系統運行的最優功能狀態。系統結構分布有序和運行狀態的進化有道無不體現了發展的和諧神韻??梢娤到y演進的動力主要來自系統結構狀態的有序和功能狀態的優化。因此,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和諧就是力量。就是說,人類全方位推進心和、人和、天和的和諧戰略,德配天地,道合陰陽,逼近心態、世態、生態的三態平衡,就能激活力量之源,與自己同生共存的其他存在共享和諧。
和諧是發展中的和諧,發展則是和諧的發展,正是在和諧與發展的因果互動中,才不斷積聚起發展的巨大潛能。從和諧到發展,再經過發展達到新的和諧,在和諧中實現發展,在發展中尋求和諧,在更高層次的和諧中尋求新的意義上的發展,如此循環往復,便使生態系統不斷遞進到新的質態。這樣無數個和諧與發展的因果鏈條不僅前后相繼,而且上下左右互聯互動,組成了生態系統和諧與發展的因果之網。在這張和諧與發展的立體因果之網中,沒有發展的和諧和離開和諧的發展同樣是難以想象的。力量與駕馭力量的智慧在和諧發展的框架內實現了有機整合,文明的動力與文明的方向在和諧發展的視野下實現了統一。
和諧就是力量體現在以下三個層次:自我和諧、人我和諧與物我和諧。(一)自我和諧,身心和諧發展的調適力。(二)人我和諧,社會和諧發展的協和力。(三)物我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自然力。在自我身心微觀和諧與人我中觀和諧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這種和諧關系由人文推之于自然,就會達到物我和諧,即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物我和諧,是和諧的宏觀層面,也是和諧的最高境界。作為和諧至高境界的物我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最偉大自然力。
同社會系統的和諧狀態一樣,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包括結構狀態的和諧有序與功能狀態的進化有道。和諧的結構狀態,使人與自然能夠孕育出發展的潛力;和諧的功能狀態,則使人與自然在互動中釋放出發展的巨大能量,達到人與大自然萬有存在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