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從公元前6世紀末5世紀初的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到近代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眾多的西方哲學流派及思想家從不同角度對和諧思想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的闡釋。西方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重要思想借鑒。
[關鍵詞]西方傳統文化;和諧;畢達哥拉斯學派;赫拉克利特;柏拉圖;萊布尼茨;黑格爾
[中圖分類號]B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0)01-0028-06
和諧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西方傳統文化同樣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但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帶有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不同,西方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更多地閃爍著哲學和自然科學發展的理性之光。西方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從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柏拉圖到近代的黑格爾等,大多從宇宙學、數學、哲學、美學等角度解釋和諧,把和諧看作是與以分離、差異、對立為邏輯起點相對應的邏輯終點。西方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是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資源。
一、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和諧說
在古希臘哲學中,畢達哥拉斯學派關于“和諧”的學說,集中體現于數的和諧論中。他們把“數”視為世界的本原,從事物的數量關系上,解釋事物的本性及萬物間的秩序,以數的和諧論論述宇宙的和諧論。
(一)數目是宇宙和諧的原因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整個宇宙存在著秩序和規律,是作為一個和諧的整體而存在的。世界之所以呈現為有秩序和規律的和諧整體,是因為萬事萬物都可以用數目來表示,數目是一切事物和現象背后的終極原因,也是整個世界有序運轉的終極原因。如果沒有數目,就無所謂宇宙的秩序和規律。在他們看來,一切對象都是由數組成的,數是宇宙的要素,萬物皆數,“數的原則是一切事物的原則。”正因為如此,宇宙的和諧即是數目的和諧,數目既是和諧的原因,又是和諧的表現。對此,亞里士多德指出:“畢達哥拉斯學派第一個推進了數學這個知識部門,他們把全部時間用在這種研究上,進而認為數學的本原就是萬物的本原。”。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一切事物的性質都可以被歸結為數的規定性,數的規定性比物理屬性更加普遍。一個事物可以沒有某種物理屬性,卻不能沒有數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比例關系,這種關系決定事物的組成結構即事物之間的和諧;二是對立關系,如有限與無限、一與多、奇數與偶數等等;三是類比關系,即用數字指稱自然和社會的屬性,如1代表理性,4代表正義等。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目本身優先于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數目的元素就是萬物的元素。萬物就其本性而言都以數目為范型。
(二)和諧是宇宙的本質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構成事物的始基,每一事物都有幾何結構的形狀,幾何結構與數字相對應,1是點,2是線,3是面,4是體。1生2,1是原因,2是從屬于1的不定的質料。在他們看來,不僅從完整的1和不定的2中可以產生出各種數目,而且數生點,點生線,線生面,面生體。而體可以產生出感覺所及的一切形體,并產生出四種元素:水、火、土、氣。這四種元素的組合和排列,就形成了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原論與和諧論緊密相連,既然萬物產生于數,數天然是和諧的,萬物也就具有和諧的性質或向和諧發展的趨向,世界的同一性植根于萬物之間數量關系的和諧特性。他們認為,天體宇宙的美是一種和諧美,“整個的天是一個和諧,一個數目”。畢達哥拉斯學派還通過對數的大小、軌道、距離等比例關系的論證,描繪了天體運行的規律與宇宙和諧。天體之間的排列及距離、天體發出的聲音和樂曲,無不是和諧的重要表現。廣袤無垠的宇宙蒼穹之所以處于一種紛繁復雜而井然有序的運動狀態之中。就在于和諧是宇宙的本性或本質。“什么最智慧?數目。什么最美好?和諧。”這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著名格言。他們將音樂看作是凈化靈魂的方法,將哲學思辨看作是凈化靈魂的活動。“靈魂是一種和諧”。其中,音樂是和諧的音調,哲學是對和諧的思索。和諧與秩序及規律密切相關,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學說即是以此為基礎的。此后,無論是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戈拉和原子論者,還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曾以此為致思路徑探討宇宙的特性。對此,恩格斯曾指出:“就像數服從于特定的規律那樣,宇宙也是如此。于是宇宙的規律性第一次被說出來了”畢達哥拉斯學派還以數為美,認為數目體現著和諧。他們不僅將數的原則運用于對自然和宇宙世界的解釋之中,還將其與人類社會生活聯系起來,認為“美德乃是一種和諧,正如健康、全善和神一樣。所以一切都是和諧的。友誼就是一種和諧的平等。”
(三)和諧與矛盾相聯系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的和諧論包含著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和諧是雜多的統一、不協調因素的協調”。他們認為,1即統一,代表著整體;2是l的分裂,代表著差別和對立;3即全,代表著圓滿;1、2、3分別包含著時空上量與質的規定性。1、2、3不僅具有數學上的意義,而且具有辯證法的因子,其中既包括分化與對立,又包括過渡、統一和發展。在他們看來,數本身是對立面的統一,對立是存在物的始基,音樂即是由不同音符構成的和諧。對立與差別是和諧的必然條件,對立面的協調是和諧的應有之義。值得注意的是,畢達哥拉斯學派不僅意識到了和諧與對立的關系,而且還提出了十組對立的概念,即:有限與無限,奇數與偶數,一與多,左與右,陰與陽,靜與動,直與曲,明與暗,善與惡,正方與長方。他們以音樂的和諧為例,認為“音樂是對立因素的和諧的統一”。數目的均衡對稱和對立組合,是和諧與矛盾密切相關的重要表現。“萬物的始基是‘一元’。從‘一元’中產生‘二元’,‘二元’是從屬于‘一元’的不定的質料,‘一元’則是原因。從完滿的‘一元’與不定的‘二元’中產生出各種數目”_3”‘。1是萬物的生母,也是智慧;2是意見,屬對立和否定的原則;3是萬物的形體與形式;……8為和諧,也是友誼與愛情;9為強大與理性;10包括一切數目,顯示了完滿與美好,是最高的美與完善。
(四)數目的和諧與比例及對稱相關
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看來,“和諧”即一定的數的比例關系,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數的比例關系,由此而構成有秩序的和諧整體。和諧體現于宇宙的平衡、規律和完美性上,體現于物體的比例、對稱和均衡上。他們將這種比例、對稱和均衡歸結為數目的和諧,賦予產生于數的點、線等以美學價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圓或球有著一種絕對的對稱”,“使整體與部分顯得十分協調悅目。”他們通過對音樂的研究,認為正是—定數的比例構成了美的和聲。同時,他們還通過對建筑、雕刻等造型藝術的研究,發現一定數的比例能產生美的效果,并提出了著名的“黃金分割律”。在他們看來,5:8的比例關系構成了黃金分割律的和諧范式,而1:2、3:4、2:3的比例關系組,則分別形成了聲樂的第八音程、第四音程和第五音程的和諧。不難看出,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和諧思想源于他們對生產、技藝領域內數的關系的提煉和概括。在他們看來,整個宇宙是一個和諧的整體,而宇宙的秩序是以絕對的數的和諧為根據的。
二、赫拉克利特的和諧說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關于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觀點,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列寧稱赫拉克利特是“辯證法的奠基人”,認為他的某些論述“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原則的絕妙的說明”。黑格爾肯定了赫拉克利特思想在人類認識史上的重大意義,并認為關于赫拉克利特的殘篇是值得人類永遠保存的最好的東西。赫拉克利特的和諧思想,正是建立在對立統一學說基礎上的。
(一)和諧源于對立雙方的斗爭
赫拉克利特認為,“對立造成和諧,而不是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自然也追求對立的東西。它是用對立的東西制造出和諧,而不是用相同的東西,例如將雌雄相配,將雌配雌,將雄配雄;聯合相反的東西而制造成和諧,而不是聯合一致的東西。”赫拉克利特在研究自然界時提出了和諧的概念,他說:“自然是由聯合對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諧,而不是由聯合同類的東西。藝術也是這樣造成和諧的,顯然是由于模仿自然”。“智慧就在于說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萬物都是由對立面組成的,這些對立面包括“晝與夜,冬天與夏天,戰爭與和平,過剩與餓”等等。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諧,就像弓與琴一樣。美妙的樂聲來自琴弦與弓弦兩種力量的結合及協調。同樣,正義在于斗爭,任何否認對立和斗爭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因此,他不認同荷馬寫下的“無論來自神還是來自人的斗爭都可以消除”的詩句。他舉例說:假如沒有高音和低音的存在,就沒有和聲;如若沒有雄性和雌性的對立,也就沒有生物。“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斗爭所產生的。”總之,“相反者相成,對立造成和諧。”
(二)斗爭著的雙方相互依存
赫拉克利特不僅看到了事物的對立面,還看到了這些對立面的同一性,即對立的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規定,相互融合。“如果沒有不義,人們也就不知道正義的名字。”這是對立雙方的互相規定。對立的雙方之所以能夠經過斗爭達成和諧,是因為對立雙方互相融合的結果。正如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借厄里什馬克之口說道:“說和諧就是相反,或和諧是由還在相反的因素形成的,當然是極端荒謬的。赫拉克利特的意思也許是說,由于本來相反的高音和低音現在協調了于是音樂的藝術才創造出和諧。如果高音和低音仍然相反,它們就絕不可能有和諧,因為和諧是聲音協調,而協調是一種互相融合,兩種因素如果仍然相反,就不可能互相融合;相反的因素在還沒有互相融合的時候也就不可能有和諧。”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對立雙方的相互依存還表現為對立雙方能夠互相轉化。“萬物變成火,火變成萬物;正如貨物換成黃金,黃金換成貨物一樣”。為了進一步說明對立面相反相成產生和諧,他舉例說:“疾病使健康成為愉快,壞事使好事成為愉快,餓使飽成為愉快,疲勞使安息成為愉快”。
(三)對立雙方的和諧是一種動態的和諧
赫拉克利特認為,宇宙處于永不止息的變化狀態中,“一切皆流,無物常住”。這就是說,和諧是運動性的和諧,是變化性的和諧,是沖突性的和諧。和諧在于對立面之間的斗爭與沖突。他說:“同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和諧不僅是一事物為此事物,還表現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在赫拉克利特看來,世界并非完美無缺,和諧之中包含著不和諧,整個世界的發展就是一個從不和諧趨向和諧的過程,從已有和諧趨向更高和諧的過程。
(四)戰爭是社會中對立雙方達成和諧的必然選擇
正因為看到了和諧產生并存在于事物之間的矛盾與斗爭過程之中,赫拉克利特才特別崇尚沖突、對抗、斗爭甚至戰爭。他說道:“應當知道,戰爭更是普遍的,正義就是斗爭,一切都是通過斗爭和必然性而產生的”。“戰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為人,使一些人成為奴隸,使一些人成為自由人。”赫拉克利特還明確指出,“‘邏各斯’最本質的含義,是指隱藏在事物內部的對立和斗爭”。盡管赫拉克利特對沖突、對抗和戰爭予以推崇,把和諧產生于對立面斗爭的觀點絕對化了,但他關于和諧離不開矛盾雙方的斗爭、和諧存在于矛盾雙方斗爭過程中的思想,卻是十分深刻的。
三、柏拉圖的和諧說
在柏拉圖的哲學體系中,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理想國尤其是對希臘城邦政體的論述,體現了其建立一個公正而至善的社會即和諧社會的理想。“善”和“公正”是柏拉圖哲學的重要范疇,也是柏拉圖和諧思想中的基本理念。
(一)個人的和諧體現為個人靈魂不同部分的協調統一
柏拉圖在討論個體的正義時指出,個體的正義就是靈魂的和諧。靈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組成,而這三個部分是與智慧、勇敢和節制等三種德性相對應的。理性的美德是智慧,是最高貴的;激情的美德是勇敢,激情在為理性服務時,此時的人就是“正義”的;欲望則應當加以節制,服從于理性。柏拉圖贊成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觀點,并將人的品德分為四類,即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其中,智慧是最高的美德,可以通過知識的學習而獲取,學習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在柏拉圖看來,“善”與“智”是統一的,智慧之人擁有淵博的知識,而這正是美德的基礎。“至善”是柏拉圖理想人格的最高標準,他對道德教化的重視體現在《克力同篇》和《小西庇阿斯篇》中關于美德本性及可教化問題的論述上,《普羅塔哥拉篇》則對美德的可教化性進行了探討。柏拉圖認同斯巴達人“那些杰出的人是那些經過最嚴格訓練的人’的信念。在他看來,理性為第一階層的人所擁有,激情和欲望則分別屬于第二階層和第三階層的人。相應地。第一階層的人應該充滿智慧,而第二階層、第三階層的人則應該分別具有勇敢和節制的品德。每個階層的人應當具有某種品德,并不意味著每個階層的人只具有某種品德或只具有靈魂的一部分,而是說某種品德或靈魂的一部分占主導地位、起主要作用。如同社會分工一樣,正義的人不允許自己靈魂的各個部分相互干涉,而應該使靈魂的各個部分自己主宰自己,由此才能使自身內部秩序井然。在柏拉圖看來,靈魂的三個部分是和諧相處的,如同高音、中音、低音三個部分之間的相互協調一樣。凡保持和符合這種和諧狀態的行為是正義的和好的行為,指導這種和諧狀態的知識就是智慧,保持這種和諧狀態的人就是正義的人。反之,則為不正義的行為、愚昧無知和不正義的人。
(二)社會的和諧體現為社會中不同等級的人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柏拉圖認為,城邦中的三個等級與人的靈魂的三個部分相互對應,護國者代表理性,軍人代表激情,普通人代表欲望。與人的靈魂相同,普通人和軍人都應當服從于護國者的領導。只有當城邦里的三種人各自做好自己的事而不相互干涉時,整個社會才是“正義”的,“管理得最好的國家最像各部分痛癢相關的一個有機體。”社會中每個人各司其職,這樣就會每種東西都生產得又多又好。柏拉圖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認為分工是國家構成的基本原則,而這種分工是由人先天的稟賦所決定的。神在造人之前,將“金、銀、銅、鐵”四種貴賤不同的屬性分別賦予不同人的靈魂。其中,被賦予“金、銀”屬性的人天賦較高,而被賦予“銅、鐵”屬性的人天賦較低,由此決定了人后天的社會階層,即前者社會地位較高,后者則相反。柏拉圖指出,理想國的人們“雖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身上加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治者。在輔助者(軍人)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銅鐵”,“須知,神諭曾經說過‘鋼鐵當道,國破家亡’”。第三階層的“農夫和手藝人等,這些人是神用銅和鐵做成的”,盡管他們先天的稟賦較低,但在社會生活中十分重要,因為整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資料是由他們提供的。第二階層的輔助者和武士階層被神賦予“金、銀”屬性,他們屬于統治階層,承擔著維護國家完整和穩定以及從事必要的對外戰爭的責任。第一階層的統治者則是神用“金”做成的,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作為哲學家的政治家,擔負著制定法律和統治國家的責任。柏拉圖認為,“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行一種最適合他的天性的職務”,“正義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別人的事”。分工對社會不可或缺,但僅有分工還不夠,每個階層只有做各自的事而不相互干擾,才會產生社會正義。而當社會中某個階層的成員不安心于自己的階層,便會產生非正義,不和諧也就由此而生。例如,如果一個天生是手藝人或商人的人,由于欲望或財富的引誘,企圖爬上第二階層即輔助者和武士階層,或者某一階層同時執行分屬原先兩個或三個階層的任務,就會導致社會不和諧和不正義,甚至導致國家的毀滅。
(三)“哲學王”治理的社會是理想的和諧社會
就“理想國”的實現問題,柏拉圖提出了“哲學王”的論斷,即應當讓哲學家來統治國家,或統治者應當首先是一個哲學家。他說:“除非哲學家成為我們這些國家的國王,或者我們目前稱之為國王和統治者的那些人物,能嚴肅認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權力與聰明才智合而為一;否則的話,對國家甚至我想對全人類都將禍害無窮,永無寧日。”。柏拉圖對當時的社會狀況頗為失望,他說道:“如今的大多數國家被昏昏然地管理著,被那些為影子而互相毆斗,為權力一被當作最大的善者一而相互爭吵的人統治著。事實是:在凡是被定為統治者的人最不熱心權力的城邦里。必定有最善最穩定的管理,凡是與此相反的統治者的城邦里其管理必定是最惡的。”柏拉圖還在《第七封信》中指出:“一切現存的國家都治理得不好,它們的政制,若不采取劇烈的措施和很好的機遇是不能改革的。”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借用蘇格拉底的話說道:“我們在建立我們這個國家的時候,曾經規定下一條總的原則。我想這條原則或者這一類的某條原則就是正義。”只有正義的社會才會和諧,只有以哲學方式生活的人才會淡泊名利,才能治理國家,“我們就是要不愛權力的人掌權。”期盼著“哲學王”的出現,是柏拉圖理想主義追求及情感的自然流露。作為一個對人性有著深刻洞察力的智者,柏拉圖自己就不是一個一心只知仰望星空而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他說:“可怕的強烈的非法欲望事實上在每一個人的心里,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里都有。它往往是在睡夢中顯現出來的。”但在對雅典民主制反思的基礎上所萌生的強烈的烏托邦情結,又使柏拉圖確信能夠出現這樣的“哲學王”,他說道:“這種哲學天才既已誕生,還會有人論證他們必定腐敗嗎?雖然我們也承認,使他們免于腐敗是件困難事,但是有誰能斷言,在全部時間里所有這些人之中就永遠不能有哪怕一個人能免于腐敗嗎?”
四、萊布尼茨的和諧說
德國近代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萊布尼茨,在其“單子論”學說中,認為由單子所構成的世界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和諧是單子的本性,這種本性是由上帝在創造單子時所賦予的,是一種“預定和諧”或“前定和諧”。
(一)一切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和諧一致
萊布尼茨的整個哲學體系被稱作“單子論”,單子是其哲學體系中的核心范疇。所謂單子,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們在這里所要講的單子,不是別的東西,只是一種組成復合物的單純實體,單純,就是沒有部分的意思。”萊布尼茨的單子論,既不同于機械唯物主義的原子論,又與笛卡兒、斯賓諾莎的實體論相區別。單子不是數學上的點,數學上的點不可分,卻很抽象,因而不實在;也不是物理學上的點,物理學上的點實在,卻有廣延,因而可分。在萊布尼茨看來,惟有單子,既是實在的,又是不可分的。既然不可分,單子就只能是一種沒有廣延、非物質的東西,即精神性的東西。萊布尼茨認為,由于單子沒有部分,各自孤立,因而單子之間沒有物理的影響,但有“理想的影響”,這種理想的影響因上帝而實現。“上帝是原始的統一或最初的單純實體,一切創造出來的或派生的單子都是它的產物。”上帝是一切單子追求的最高目的,是惟一、普遍和必然的實體。由此出發,萊布尼茨反對隨意地以奇跡說解釋自然事物,“說上帝平常也老是施行奇跡,這是荒唐無稽的。因此,這種怠惰的假設既摧毀了我們追求理由的哲學,也摧毀了那供給理由的神圣智慧。”他試圖以上帝創世的奇跡來取代上帝不斷干預世界事務的奇跡。萊布尼茨認為,上帝創造世界時就預先規定好了世界上一切單子間、事物間的相互關系,“這種一切事物對每一事物的聯系或適應,以及每一事物對一切事物的聯系或適應,使每一個單純實體具有表現其他一切事物的關系,并且使它因而成為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鏡子。”單子間、事物間的這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由近及遠地不斷擴展,直至貫穿整個宇宙時空,此即整個世界一切單子及事物間的普遍和諧。
(二)靈魂和肉體之間存在著預定的和諧
在萊布尼茨哲學中,單子是組成世間萬物的基本元素,其精神性實體的本質,決定了靈魂的永恒性。單子等級的不同,決定了靈魂的等級也各相殊異。最低級的是構成非生物和植物的單子,其欲望和知覺極其模糊,是“細微的知覺”。較高一級的是構成動物的單子,具有較清晰的知覺和記憶,是“感性靈魂”。更高一級的是構成人的單子,除了感覺、記憶外,還有理性靈魂、心靈或精神。人的精神比動物之類的普通靈魂更為高級,“一般的靈魂是反映創造物的宇宙的活的鏡子,而精神則又是神本身或自然創造主本身的形相,能夠認識宇宙的體系,并能憑借建筑模型而模仿宇宙體系的若干點,每一個精神在它自己的范圍內頗像一個小小的神。”最高級的單子則是上帝。靈魂的第一性,決定了肉體的附屬性。在萊布尼茨看來,靈魂不滅,肉體不斷地更換其形體,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絕對的生與死存在于與靈魂的分離中。靈魂始終存在,生不過是肉體的發展與增大,而死不過是肉體的縮減和隱藏。盡管每個被創造的單子都包含有整個宇宙的影子,但是它所突出并清晰地表現的卻是與其有著密切聯系的形體或肉體。關于靈魂與肉體之間的和諧關系,萊布尼茨不同意笛卡兒在“松果腺”假說的基礎上提出的“交感說”,他認為心靈和廣延物質作為兩個實體不能相互過渡和相互感應。他也不同意馬勒伯朗士提出的“偶因論”,認為這種“偶因論”就像要求一個鐘表匠老守著兩臺走不準的鐘表,不斷地調整、撥正兩臺鐘表,以使它們一致起來,這是“在一件自然的、通常的事情上請來……[救急神]”的做法。萊布尼茨在笛氏和馬氏的基礎上提出了“預定和諧”或“前定和諧”的觀點。他認為,形體或肉體通過其全部物質的聯系來表現整個宇宙,而靈魂則通過這一附屬于它的形體或肉體的形式來表現整個宇宙。由于整個宇宙都被上帝預先以一個完滿的秩序所安排,而靈魂所知覺的秩序與形體或肉體所表征的秩序歸根結底都是依據上帝所安排的同一宇宙秩序,因而靈魂和肉體的秩序在本質上是和諧一致的。正如萊布尼茨所言:“靈魂遵守它自身的規律,形體也遵守它自身的規律,它們的會合一致,是由于一切實體之間的預定的和諧,因為一切實體都是同一宇宙的表象。”
(三)在“自然的物理界”和“神恩的道德界”之間存在著預定的和諧
在萊布尼茨看來,上帝是一切現象的終極原因,自然世界的規律存在于上帝的智慧之中。盧梭曾認為:“神是一切事物的協調和鮮明的原因”。萊布尼茨同樣認為,宇宙因上帝心靈中的目的而存在。每一個單子都是一個小宇宙,因果關系不僅僅是前后相繼的變化,更是上帝預先規定的各部分的和諧的行動。與自然的物理界和上帝之間存在著和諧關系相同,神恩的道德界與上帝之間也存在著和諧。萊布尼茨認為,靈魂模擬上帝。“賢明有德的人’在上帝的國度中生活而沒有絲毫不滿,他在觀照上帝的絕對完滿性中泰然自若,只要對創造一切的造物主心悅誠服、全心歸附,“那么這個宇宙秩序是不可能比現在更好的了”。靈魂在自己的范圍內是小小的神靈,人的理性與上帝的理性盡管在程度上不可相提并論,性質卻并無二致。正因為如此,才產生了人的靈魂與上帝之間的和諧。這就是神恩的道德界與上帝之間的和諧。由于自然的物理界與神恩的道德界都以上帝作為目的因,都服從于上帝的預先安排,因而自然的物理界與神恩的道德界之間必然保持著和諧。神恩通過風雨雷電、地震、海嘯等自然現象表現出來,使得善惡各有所報。作為宇宙機器建筑師的上帝和作為神圣的精神國家最高統治者的上帝,始終是和諧相處的。對此,列寧曾指出:“萊布尼茨通過神學而接近了物質和運動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普遍的、絕對的)聯系的原則。”顯然,萊布尼茨的和諧論盡管由于感戴天道神恩表現出德國市民階級的軟弱性,但在其以精神性實體為核心的神學思想中,卻隱含著某些辯證法的因素。
五、黑格爾的和諧說
在黑格爾豐富而深刻的辯證法學說中,對立統一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根本規律。黑格爾的和諧思想。集中體現在差異和同一等辯證法的范疇之中。
(一)和諧是差異的和諧
黑格爾認為,“差別是屬于和諧的”。他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肯定了赫拉克利特的“對立和諧觀”,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自己的“差異和諧觀”。他說,一種簡單的東西如一種音調的重復并不是和諧,和諧在本質上、絕對的意義上是一種差別。黑格爾的差別和諧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強調相同不是和諧,和諧存在于多樣性之中,是包含著差別的和諧。概言之,和諧是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對立統一。
(二)和諧是整體的和諧
在黑格爾看來,僅有差異還不是和諧,只有“差異”構成的整體才可稱之為和諧。因為離開了整體,差異只是差異,而且各種差異是雜亂無章的。不僅如此,這些差異也不是表面上的不同,而是本質上的不同。例如,一個國家往往是由不同民族組成的,每個民族都講自己的語言是一種表面上的差異,而各個民族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傳統才是質上的差異,只有這種差異所組成的整體才可稱之為和諧。正如黑格爾所言,比單純的符合規律更高一級的才是和諧。和諧是從質上體現差異的一種關系,而且是這些差異構成的一種整體。
(三)和諧是變化的和諧
作為一個整體,和諧不是靜止與凝固的。黑格爾認為,一事物對外而言,顯現為一個整體,這種整體不是停滯的,而是變化發展的,是動態的有機整體。正是這種變化,使得一事物充滿生機與活力而呈現出和諧的整體狀態。當然,這種變化不是任意而為的,而是事物內部對立面的辯證運動。黑格爾指出:和諧正是絕對的變或變化一不是變成他物,現在是這個,然后變成別的東西。本質的東西是:每一不同的、特殊的東西之與他物不同一不是抽象的與任何他物不同,而是與它的對方不同:它們每個只在它的對方本身被包含在它的概念中時才是存在的。在和諧中或在思想中,我們看到、思維到這個變化——本質上的統一。
(四)和諧是統一的和諧
事物的變化之所以能夠趨向和諧,關鍵在于事物對立因子的統一,統一是事物質的統一,而這正是事物各方面協調一致的基本特征,也即事物和諧的基本特征。這種統一不是盲目趨同,而是建立在事物差異面及其對立和矛盾基礎上的統一。黑格爾認為,“和諧關系已越出了符合規律的范圍,正如符合規律雖包含整齊一律那—方面而同時卻超出了一致和重復。但是同時這些質的差異面卻不只是表現為差異面及其對立和矛盾,而是表現為協調一致的統一,這統一固然把凡是屬于它的因素都表現出來,卻把它們表現為一種本身一致的整體。各因素之中的這種協調就是和諧。”而和諧之所以是統一的和諧,是因為“和諧—方面見出本質上的差異面的整體,另一方面也消除了這些差異面的純然對立,因此它們的相互依存和內在聯系就顯現為它們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