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術預見工作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區域技術預見主要是為產業發展服務的,它有別于國家技術預見,對產業領域進行優先選擇是區域技術預見的基礎。以青島市為背景,產業優先發展選擇評價應遵循城市定位與產業一致性等多項原則,并從產業貢獻、產業競爭、產業發展潛力三個方面,建立起優先發展選擇評價的層次指標體系。
[關鍵詞]技術預見;產業優先選擇;評價指標;貢獻度;競爭力;發展潛力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0)01-0048-05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戰略關鍵技術對科技能力的提升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是當今世界科技與經濟競爭的制高點。技術預見是對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遠期未來進行的系統探索過程,其目的是選定可能產生最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的通用新技術和戰略研究領域。區域或者地方的技術預見,不同于國家級別的技術預見。區域“技術預見”研究的宗旨,是通過技術預見研究工作,確定區域優先發展的產業和技術領域,為制定區域經濟、產業發展規劃,進行產業結構優化,明確產業發展方向,確定重點領域和產業關鍵技術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
開展適合區域特點的技術預見工作,要明確對哪個行業或領域進行技術預見,技術預見工作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對產業優先發展部門的評價與選擇是有效開展技術預見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對區域產業優先發展領域進行較為準確的選擇,才能把握技術預見的范圍和方向,使技術預見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區域的產業發展既要立足區域產業實際,又要把握技術發展趨勢,產業發展有所為,有所不為。一般區域的產業發展要遵循“基礎穩固、規模效應、高端核心、新興高技術”的原則,“做實基礎產業,建立發展基石;發展區域優勢,做強支柱產業;推動產業高端升級,增強持續發展能力;引領技術發展,培育新興產業”。也就是說,產業優先發展既要考慮區域經濟的現狀和發展特征,又要充分重視技術的發展趨勢,培育和發展新興高技術產業,才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和諧發展。
本文從青島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建立產業優先發展選擇評價的指標體系,以便利用經濟發展歷程的特征和數據,從產業發展貢獻、競爭能力和發展潛力等方面進行定量分析,考察產業技術發展的優先程度。
一、產業優先發展選擇的原則
1,產業優先發展選擇的原則
產業優先發展選擇的最終目的是促進青島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充分發揮青島市區位優勢和區域經濟比較優勢,促進青島市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進行產業優先發展選擇,要立足產業現實,把握科技發展趨勢,促進現有產業的發展和潛在優勢產業的培育。因此在進行產業優先發展選擇時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城市定位與產業一致性原則。青島市產業發展要符合“環灣保護、擁灣發展”城市發展戰略及“富強青島、文明青島、和諧青島”的發展思路,著眼于提高青島經濟的綜合競爭力。選擇優先發展的產業應具有高效益、低能耗、環保節約的特性,并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是遵循地域分工原則。青島作為山東半島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工業基地,其輻射范圍向西可延伸到中西部區域,在區域經濟中發揮著集聚輻射、服務和帶動作用,這就要求選擇高關聯度和高附加值的行業作為青島產業發展的重點。
三是產業經濟穩步發展原則。必須將現實基礎與發展前景相結合。優先發展基礎好、比較優勢大的產業,同時,注重產業的吸納就業能力和贏利能力。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間的競爭最終綜合體現在市場的競爭上,特別是在以技術為核心、產品快速更新的買方市場條件下,市場競爭和市場開拓更是產業發展最終體現的關鍵因素。一個區域必須以現有產業為基礎,通過優勢產業的發展來壯大區域經濟,這種競爭優勢是由區域產業的區內優勢和區外優勢所決定的,并最終體現在地區產業的技術、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整個地區所占的份額上。
2,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為保證產業優先發展選擇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要遵循如下原則:
(1)針對性原則。對青島市級區域產業優先發展選擇進行研究,選取的評價指標體系,要針對青島經濟產業的現狀、特征,能夠客觀地反映目前產業的規模、技術、貢獻和結構等因素。
(2)客觀勝原則。在篩選評價指標的過程中,評價指標的選擇要以現實客觀的實際統計資料為基礎,要盡可能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客觀地分析所選指標的經濟含義,依據其經濟含義做出取舍。
(3)系統性原則。地區產業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復雜的大系統,產業之間通過相互利用對方的產品而發生產前和產后關聯。特別是在市場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大背景下,各產業之間的關聯更為緊密,產業關聯度大的產業必然可以推動和促進整個地區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評價指標的選擇要考慮到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要避免同級指標間的包含和從屬關系,注意各指標之間的系統平衡,盡力做到評價指標體系在邏輯與評價內容上具有一致性和系統性,以便能夠真實反映產業現狀。
(4)可行性原則。盡可能采用有數據支撐的指標,對數據不可得的指標則只能做必要舍棄處理,采用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處理原則。
(5)動態性原則。由于區域產業競爭力的大小是變化的,因此要求在指標設計中充分考慮有關要素對區域產業未來競爭力大小的影響。
(6)戰略性原則。區域產業優先發展選擇的評價不能完全局限于對現有能力的評價,還應充分體現出技術發展趨勢和發展潛力的評價,要有前瞻性。決定一個產業發展潛力的主要因素是產業的市場需求潛力及其科技含量,對一個產業戰略性的評價要充分體現市場需求潛力和科技含量的情況。因為巨大的市場需求是促進地區產業發展的基本動力,并且只有技術水平高、技術進步速度快的產業才是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
(7)生態性原則。近幾十年來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一再警示人們,經濟的發展不僅要追求規模的擴大和速度的提高,還要強調生態效益,生態效益成為今后確定地區產業競爭力時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元素。
二、產業優先發展選擇評價指標體系
區域產業優先發展選擇是一個比較概念,包括區域內各個產業間的相對比較和區域內外產業的相對比較,評價比較是多方面的,必須使用多指標綜合評價體系。多指標綜合評價就是從多個角度選取不同的指標,以反映評價對象的不同側面,然后綜合起來反映評價對象整體狀況,因而選擇什么樣的指標是多指標綜合評價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依據上述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青島市產業優先發展領域現狀評價分析將從三個方面考慮:其一是產業發展貢獻度分析,即度量評價產業現狀對區域經濟的貢獻重要性;其二是產業競爭能力分析,從市場競爭力、產業盈利能力、產業裝備及技術競爭能力進行分析;其三是產業發展潛力分析,把握產業成長趨勢和技術發展動態在產業中的影響,從產業規模及盈利增長潛力、科技創新潛力、資源支撐潛力等方面展開分析。
1,產業發展貢獻度評價指標
產業發展貢獻度是衡量經濟發展中各產業綜合競爭能力的積累,是經濟維系的支柱和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它一方面表明現有行業競爭力總體發展已達到的水平層次,另一方面又成為未來發展的平臺基礎。經濟發展的規模與總量貢獻指標由行業產值貢獻度、行業GDP(增加值)貢獻度、行業人員就業貢獻度、行業資產規模貢獻度四項指標構成。
產業總產值貢獻度:產業總產值貢獻度=該行業總產值/所屬產業部門總產值。該指標反映某產業的產值規模在區域整個產值中的位次,是生產能力的具體體現。
產業增加值貢獻度:產業增加值貢獻度=該行業增加值,所屬產業部門增加值總額。該指標反映某產業增加值在經濟增加值總額的貢獻程度和產業的產出效果,較大的產業產值規模不—定有較大的增加值規模。
產業資產規模貢獻度:產業資產規模貢獻度=該行業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所屬產業部門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總和,其中行業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等于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與流動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之和,該指數主要反映行業的資本規模,是衡量生產發展的物質基礎的一個重要指標。
產業就業貢獻度:產業就業貢獻度=該行業就業人數所屬產業部門總就業人數。該指標反映該行業對社會就業的貢獻,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重要指標,特別是我國勞動力充足的實際國情使產業發展必須密切聯系就業水平。
產業利稅貢獻度:產業利稅貢獻度=該行業利稅額/所屬產業部門利稅總額。其中,利稅總額=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利潤總額+本年應交增值稅。該指標反映某產業對區域社會發展的利稅貢獻程度,是社會生產發展資金的源泉。
2,經營競爭力評價指標
產業競爭力是指某一產業或整體產業通過對生產要素和資源的高效配置及轉換,穩定持續地生產出比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產業競爭也是個比較概念,它可以是不同地區的同一個產業間的比較,也可以是同一地區的不同產業間的比較。產業競爭力不僅表現為市場競爭中現實的產業規模實力、經營實力,而且還表現為可預見未來的發展潛力。這里主要分析測度產業競爭力中的經營競爭能力。
產業產品銷售率指數:產業產品銷售率指數=該行業產品銷售率,全國相應行業銷售率。表示產業生產產品的市場適應性能力。
產業資產負債率指數:產業資產負債率指數=該行業資產負債率,全國相應行業資產負債率。產業資產負債率表示產業生產經營的債務償還能力,產業資產負債率指數是度量區域產業相對于全國同行業的債務負擔程度。
產業市場占有率指數:產業市場占有率指數=該行業產品銷售收入/全國相應行業產品銷售收入。該指標反映區域產業在市場競爭中所占有的優勢程度,是體現產業市場擴張能力的重要指標。一般地,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標志著產業競爭力處于較佳的實現狀態。
產業相對專業化指數:產業相對專業化指數=該行業產值占區域工業總產值比重,全國相應行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比重。該系數反映了區域產業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專業化程度,指數大于1表明區域產業的專業化程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具有較強的專業競爭力,反之則專業化競爭力較弱。
產業資產利稅率指數:產業資產利稅率指數=該行業資產利稅率,全國相應行業資產利稅率。其中,行業資產利稅率是指一定時期內行業已實現的利潤稅金總額與同期產業資產(固定資產凈值與流動資產之和)之比。該指標反映了產業單位資金所提供的利潤稅金額,是評價產業資金運用經濟效益,分析資金投入效果的主要指標。產業資本利稅率指數越大,表明區域產業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的資金運用效益越高。
產業流動資金周轉速度指數:產業流動資金周轉速度指數=該行業流動資金周轉次數/全國相應行業流動資金周轉次數。該指標反映了區域產業流動資金周轉的相對速度,速度越快,表明產業流動資金運營效率相對越高,獲利能力越強,從而就越有競爭優勢。
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數: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數=該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全國相應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該指標是考察產業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素質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一般而言,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數越大,表明區域產業的相對競爭力就越強。
產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指數:產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指數=該行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全國相應行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其中,行業成本費用利潤率=該行業利潤額/該行業產品銷售成本,表示產業經營的贏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產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指數考察本區域產業與全國同行業贏利能力的相對比較。
產業人均裝備率指數:產業人均裝備率指數=區域該行業人均資本投入/全國相應行業人均資本投入,該指標是反映行業資本投入相對規模的重要指標之一。其中,行業人均資本投入=該行業資本總投入/該行業從業人員總數,行業資本總投入用行業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與流動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之和表示。
產業平均規模指數:產業平均規模指數=區域行業的企業平均規模/全國相應行業的企業平均規模。這里用行業單位企業的平均銷售收入表示企業平均規模,行業單位企業的平均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收入/行業單位數。區域產業規模經濟對產業競爭力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故產業平均規模的相對狀況,是產業競爭力強弱的重要方面。
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指數: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指數=行業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全國相應產業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該指數是從標志物質生產要素規模水平的固定資產投入角度反映產業競爭力。
產業固定資產更新指數:產業固定資產更新指數=行業固定資產更新換代系數/全國相應行業固定資產更新系數。其中,固定資產更新系數=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表示固定資產更新速度。由于新設備往往包含著更多的新技術,固定資產更新度的高低,在—定程度上,代表了產業技術裝備水平的高低。因而,該指標是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產業技術進步指數:產業技術進步指數=行業技術進步速度,全國相應行業技術進步速度。產業技術進步具有特定的含義,是測量生產要素投入產出效率的綜合度量指標,技術進步的提高將直接影響全員勞動生產效率。為便于統計分析,在此討論中用全員勞動生產率變化近似代替技術進步。產業技術進步速度用間隔4年的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表示。技術進步速度是產業開發、吸收和運用科學技術能力的重要體現,是產業競爭力的動態表現。一般地,產業技術進步相對越快,則其競爭優勢就越具有可持續性。
產業能源消耗強度指數:產業能源消耗強度指數=行業能源消耗強度/全國相應行業能源消耗強度。其中,行業能源消耗強度用產業萬元產出(以增加值計)消耗能源的噸數(折算成標準煤)計算。一般地,能源消耗相對強度與產業競爭力呈負向關系,故在計算該指數時,采用其倒數形式。
3,產業發展潛力評價指標
產業發展潛力分析就是對區域產業潛在競爭力和成長性的分析。影響產業發展潛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產業增長力、技術產業創新成長力、產業生態競爭力和產業社會競爭力等方面。產業未來的成長與產業產品的市場發展、環保及能源政策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此處只對可以進行量化且具有統計資料的指標進行分析,最終的發展潛力評價需要采取定量和專家定性分析相結合來確定。
產業增加值增長潛力指數:產業增加值增長潛力指數=(該行業增加值增長率-分行業最低增長率),(分行業最大增長率-分行業最低增長率),反映產業發展相對于全社會發展的相對超速程度。
產業從業人員增長潛力指數:產業從業人員增長潛力指數=(該行業從業人員增長率-分行業最低增長率)/(分行業最大增長率-分行業最低增長率),反映產業發展相對于全社會發展的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產業產品銷售收入成長性指數:產業產品銷售收入成長性指數=(該行業銷售收入增長率-分行業最低增長率)/(分行業最大增長率-分行業最低增長率)。
產業利稅成長性指數:產業利稅成長性指數=(該行業利稅增長率-分行業最低增長率)/(分行業最大增長率-分行業最低增長率)。
行業研發費用企業銷售收入比重指數:行業研發費用企業銷售收入比重指數=該行業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所屬產業部門企業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
產業工程技術人員指數:產業工程技術人員指數=行業工程技術人員占所有職工比重/所屬產業部門工程技術人員占所有職工比重。該指標反映了產業人力資源的相對質量,產業競爭在—定程度上是人力資本素質的競爭,有好的人力資本結構就具有了未來發展的基礎。
產業研發經費年增長指數:產業研發經費年增長指數=(行業研發費用增長率-分行業最低增長率)/(分行業最大增長率-分行業最低增長率)。
產業全員勞動生產效率潛力指數:產業全員勞動生產效率潛力指數=(該行業全員勞動生產效率-分行業最低增長率)/(分行業最大增長率一分行業最低增長率),反映產業勞動效率情況。
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指數: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指數=(該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量-分行業最低增長率)/(分行業最大增長率-分行業最低增長率)。
產業廢水排放指數:產業廢水排放指數=該行業萬元GDP廢水排放量所屬產業部門萬元GDP平均廢水排放量。
產業能源消耗指數:產業能源消耗指數=該行業萬元GDP能源消耗量/所屬產業部門萬元GDP平均能源消耗量。
4,產業優先發展選擇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產業優先發展選擇評價指標體系如下:
三、結束語
利用本文建立的選擇評價指標體系,收集區域經濟發展的分行業統計資料,以產業發展過程和實際為基礎,進行技術預見產業優先發展選擇評價,為開展技術預見領域的優先次序提供依據,使技術預見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技術預見僅以實際為依據還不夠,特別是對于一些新興技術和高新技術,技術預見要充分發揮各個領域專家的知識優勢,通過專家調查等方法把握技術發展趨勢,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造就未來的經濟產業巨人。
青島市技術預見課題組收集了2000-2007年青島市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及對應的全國數據,利用本文建立的選擇評價體系對青島市產業發展優先發展領域進行了分析評價,并將結果運用于技術預見工作的計劃決策中。本選擇評價思想和指標將在實踐應用過程中不斷補充完善,并依據各個地區經濟特點進行必要的修改,在優勢發展產業、產業均衡等方面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