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話題。從法律視角分析要以分配正義為基礎構建其秩序體系,要暢通立法等民意表達機制,要構建起保障弱勢群體利益的整合機制,最根本的是要經濟發(fā)展,正確協(xié)調各類利益關系。
關鍵詞:和諧;分配正義;法律視角;制度;利益
中圖分類號:C9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1-0124-06
查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其對“和諧”的解釋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和諧具有協(xié)調、融洽、合作等意義,是多樣性的有機統(tǒng)一。所謂的“和諧社會”是指社會系統(tǒng)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xié)調的狀態(tài)。在社會發(fā)展進入到21世紀以來,和諧更是成為哲學和人類智慧關心的主題。[1]如何構建和諧社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此筆者擬從法律視角對此作一分析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充分發(fā)揮法律的秩序價值以分配正義為基礎構建法律制度
國家要長治久安,社會必須保持和諧,因為一個政體中各個部分或要素愈是融洽,這個政體就愈能持久。[2]143而社會要和諧,則必須有良好秩序;要有良好秩序,就必須有完善的規(guī)則,也就是制度。制度恰好起到一個平衡的作用。誠如學者所言,制度是穩(wěn)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發(fā)生的行為模式,[3]12而制度化是組織與程序獲得價值與穩(wěn)定性的過程。[3]13制度作為一種存在的既定規(guī)則,可用權利義務的形式來劃定不同主體的基本關系,并建立基本的秩序。
現(xiàn)代法律秩序之中,主體對于彼此之間的行為必須能夠做出必要的預期,缺之,則會導致行為及其關系的不安寧。從這一意義上講,秩序本質上意味著個人的行動是由成功的預見所指導的。[4]21人們根據已經確立的規(guī)則可以預見他人的行為進而從事自己的行為,可以預見違反法律秩序后的必然法律后果,進而收斂自己的行為,這既是秩序本身的要求,更是和諧社會法律秩序的重要特征與維度。[5]古羅馬時期,思想家西塞羅認為,正義是自然法與理性的體現(xiàn),它是衡量實在法是否符合自然法的標準。法不是別的,就是正確的理性;它規(guī)定什么是善與惡,禁止邪惡。[6]58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進入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7]78從價值論意義的角度上來看,法律有多種價值,諸如正義、自由、平等、公平、效率、秩序等等,而在這眾多法價值當中,法律秩序是更為基礎性的。這是因為所有秩序,無論是我們生命伊始的混沌狀態(tài)中所發(fā)現(xiàn)的,或是我們所要致力于促成的,都可從法律引申出它們的名稱。[8]1也就是說,在秩序問題上,不存在法是否服務于秩序的問題,所存在的問題是法如何的服務于秩序的問題。所以與法永相伴隨的進步價值,便是社會秩序。[8]38美國法哲學家博登海默說:如果在一個國家的司法中甚至連最低限度的有序規(guī)則性也沒有,那么最好還是避免使用“法律”這一術語。[9]250博氏還認為在一個健全的法律制度中,秩序與正義這兩個價值常常是緊密相聯(lián)、融洽一致的,一個法律制度若不能滿足正義的要求,那么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它就無力為政治實體提供秩序與和平。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一個有序的司法執(zhí)行制度來確保相同情況獲得相同待遇,那么正義也不可能實現(xiàn)。因此,秩序的維續(xù)在某種程度上是以存在著一個合理的健全的法律制度為條件的,而正義則需要秩序的幫助才能發(fā)揮它的一些基本作用。為人們所要求的這兩個價值的綜合體,可以用這句話加以概括,即法律旨在創(chuàng)設一種正義的社會秩序。[9]318應該說,追求秩序是基礎性的法價值,但是,單單追求秩序的法律未必就是完善的和良善的法律。現(xiàn)代社會的法律既追求秩序,又兼顧其他法價值。事實上,法律秩序與其他法價值都是相容的,這種相容甚至是絕對的,表現(xiàn)在法律秩序的實現(xiàn)并不排斥正義、自由、平等、公平、效率的價值,而且還是實現(xiàn)這些價值的基礎和前提。
經濟學表明,制度條件(尤其是法律規(guī)則)對產權和交易的約束更為關鍵。和諧社會是一種理性社會。在社會轉型時期,構建和諧社會,關鍵是要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來容納和規(guī)范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表達和博弈機制,建立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從最為廣泛的和最為一般的意義上講,正義所關注的是一個群體的秩序或一個社會的制度是否適合于實現(xiàn)其基本的目標。[9]252古羅馬法學家烏爾庇安指出,正義乃是使每個人獲得其應得的東西的永恒不變的意志。[10]264西塞羅也曾把正義描述為使每個人獲得其應得的東西的人類精神取向。[9]264當然,把什么看成是一個人的“該得”,是與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背景分不開的。但是從“該得”的視角思考問題,則是分配正義的原則。可以說,分配正義正是利益主體合理關系的制度安排。合理地劃分利益是分配正義的深層本質。作為一種制度正義,分配正義是社會中各種利益分化的產物,分配正義所主要關注的是在社會成員或群體成員之間進行權利、權力、義務和責任配置的問題。[9]265如何以社會基本制度的形式兼顧各方利益并制止各方為了私利而進行毀滅性的爭奪,促進社會共同體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分配正義”的主題。由于人們“對由他們協(xié)力產生的較大利益怎樣分配并不是無動于衷的,這樣就產生了一種利益的沖突。就需要一系列原則來指導在各種不同的決定利益分配的社會安排之間進行選擇,達到一種有關恰當?shù)姆峙浞蓊~的契約。這些所需要的原則就是社會正義的原則,它們提供了一種在社會的基本制度中分配權利和義務的辦法,確定了社會合作的利益和負擔的適當分配。”[10]2-3因而,從制度的視角來解讀,和諧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是崇尚分配制度正義的法治社會。正義是制度的首要價值,從一定意義上講,法律制度也是“一種配給制度”,是一種追求正義的分配制度。法律有關權利、義務的分配,對社會財富及收入的分配有重要的影響。作為一種制度性和結構性的正義,分配正義所涉及的廣度與深度遠遠超出收入的分配,它關系到各種社會基本資源在人與人之間、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分配。這些重要資源的分配將決定此后的生活方式和收入分配,等等,所以,它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制度或國家大法的主要內容。正因為此,自古以來有不少哲學家、政治家、法學家以“理想立法者”自命,在分配正義的實現(xiàn)上投入了大量精力,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模式,期望能為社會基本分配制度奠定理想的基礎。總之,分配正義是當代制度文明的重要價值,也是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制度性的文明特質。
要特別指出的是,分配正義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平等分配。分配正義意味著每個人的所得因條件不同,人與人之間應有合理差距及差異,這樣才能使分配所得與各人條件均衡,才能使人們滿意。正如有學者所言:無論從倫理學的角度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著眼,可以斷言,收入分配的均等或財產分配的均等并不意味著公平,或者說,不應當把分配均等當做公平的同義詞。[11]5如果要追求收入和財富的平等(均等)分配,勢必導致平均主義分配方式的復歸。因此,和諧社會追求的是分配正義,而不是追求平等分配。分配正義本質是指使應得和所得保持一致的行為規(guī)范和制度規(guī)范。分配正義就是要通過制度安排在社會成員或群體成員之間對權利、權力、義務和責任進行合理配置,從而維護社會的秩序和穩(wěn)定,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相反,如果分配不公正,人們就會感到不公平,就會產生不滿情緒,社會就不會安定。因而,分配正義是和諧社會有序發(fā)展、人們安居樂業(yè)的重要保證。[12]45
二、暢通立法等民意表達機制構建保障弱勢群體利益的整合機制
可以說,我國現(xiàn)在的立法環(huán)境和以前相比更為寬松,各種聲音也能傳遞到立法者的耳朵里,但是我國目前仍然沒有比較完善的推進利益表達,保障利益表達的那么一種機制。要實現(xiàn)社會各階層的社會平等,必須確保社會各階層都有健全的利益表達機制和利益表達渠道,使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都能夠在國家政治架構中擁有表達自己利益的渠道和能力。[13]5-7利益表達,是指如何充分反映與傳達各種主體的利益訴求。
具體來說,公眾參與立法的途徑還很少,能發(fā)揮的作用也有限。主要是在立法機關就某個立法草案或建議進行全民討論時,普通的公眾才有了可以說話并且能傳遞到立法者的渠道。但是哪些立法需要全民討論,并沒有合理合法的依據。甚至很多弱勢群體根本沒有能力參與這種立法討論。沒有能力不等于沒有要求,他們最常采用的方式是去職能部門投訴,去信訪部門反映。誰來替他們呼吁,誰來代表他們在立法時爭取利益呢?既然作為單個人的民眾人微言輕,很難在立法過程中充分表達利益,那么作為團體的利益集團在現(xiàn)實立法過程中又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西方很多學者在警惕利益集團的負面效應時,也承認利益集團是“民主政府進程中必要的和重要的組成部分”,“個人通過集團這個媒介參與政治,……加強了政治制度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14]183我們看到,在我國利益集團同樣存在著渠道上的很多不足。首先,很多利益集團帶有半官方的色彩,組織領導由黨政領導兼任,因此其能否發(fā)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該領導的級別高低、能力大小。真正的群眾性組織則極少,即使存在也不比單個人有更大的力量。其次,絕大多數(shù)社會下層的群眾還缺乏這種代表組織,他們沒有很好的利益訴求渠道。尤其是下崗工人、農民和一些處在社會邊緣的人群等,而他們實際上正是立法者真正應該更為關注和重視的。從理論上說,立法程序中的各種組織與人員可以最大限度地代表與體現(xiàn)所代表群體的利益訴求,但由于立場觀點、環(huán)境、知識等因素的制約,這種間接傳達利益機制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首先在立法過程中應創(chuàng)造各種形式,開放與塑造社會成員的利益訴求表達渠道,以充分吸收廣大社會成員的意見與建議。比如有關民生立法的立法聽證會、媒體討論等。其次對于弱勢群體、缺乏立法資源的群體、缺乏立法參與專門知識等群體,可由政黨、社團、工會、律師等接受其委托,作為他們的利益代表和立法代言人參與立法程序。此外要加強人大代表與選民之間的良性互動,確立人大代表對選區(qū)選民的責任機制,暢通選民利益表達機制。要建立以利益調節(jié)為核心的社會整合機制和規(guī)范的對話協(xié)商機制,并把它作為個人和不同群體利益要求表達的一種基本形式加以規(guī)范化和普遍化。增進上下左右的溝通,增強透明度,減少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摩擦與沖突,實現(xiàn)全社會的利益共識,引導各個利益群體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
利益和諧的關鍵在于法律機制的理性構建,如果法律機制完善而合理,社會群體和成員就可能和睦相處,利益關系就可能和諧順暢;反之,如果法律機制欠缺失當,社會群體和成員之間則必然沖突頻發(fā),利益關系必然扭曲動蕩。尤其要提到的是要建立起公平正義的利益配置調和機制。利益配置活動及其過程決定利益的基本格局,從而在根本上決定著利益和諧局面的形成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在利益配置過程中,面對各種主體所傳達的各種利益訴求,我們應當在公平正義的基本原則指導下加以合理有效地配置。所謂公平正義是指利益配置應當符合社會的基本公平觀、正義觀,使每個人得到其應當?shù)玫降睦妗S捎诜纱_定的利益格局不可能窮盡現(xiàn)實社會中的各種情形,無法界定所有的利益邊界,此外由于種種原因侵犯他人利益的情形不可能根本消除,因此侵犯他人法定利益而引起的各種利益糾紛是社會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要建立有效的解決利益糾紛的渠道和機制,及時、公平地化解各種利益糾紛。
尊重勞動就是尊重和保護勞動者的利益,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保障勞動者的表達權。在經濟市場化的條件下,利益分配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斗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擁有資源優(yōu)勢的階層擁有充分的表達權,可以主導利益分配的方向和結果。從目前我國勞動關系中的兩個主體看,勞動者在資源方面處于弱勢,缺乏充分的表達權和討價還價的能力。勞動者在利益實現(xiàn)的過程中的表達權缺失,成為其權益遭到侵害的主要原因和表現(xiàn),并且這種結果,具有使勞動者的弱勢地位進一步加劇的危險。因此,保障勞動者的權益一定要給予他們充分的表達權,使他們具備與勞動力雇傭者平等的談判地位。政府應當以行政權力和財政能力扶助弱勢階層,當勞動者的力量和雇主的力量失去平衡的時候,政府應當出面幫助前者。尤其是應該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勞動者的表達權作出明確規(guī)定。另外,應當重視和發(fā)揮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作用。在我國,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是企業(yè)職工行使表達權的主要形式和方式,也是促成勞動關系協(xié)調穩(wěn)定的基本制度載體。在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維護職工的經濟利益,保證職工的民主權利,應該進一步提高職工代表大會的質量。目前,在企業(yè)中企業(yè)管理人員更多地進入職代會,而工人代表的比例大大低于他們在代表總數(shù)中所占的比例,工人在職工代表大會中的投票權減小了,這些情況的出現(xiàn),不利于勞動者表達權的實現(xiàn),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15]
和諧社會的公平、公正集中表現(xiàn)在人們承擔的改革成本與財富分配上。弱勢群體缺少資源優(yōu)勢,在經濟、政治、社會各個領域的地位較低,缺少話語權,缺少與強勢群體博弈的能力。因此,如果將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在利益方面自然競爭,弱勢群體將受到巨大的傷害。這就需要政府管理者利用公共權力來保護弱勢群體利益,采取切實措施,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就業(yè)問題,為困難群眾編織可靠的社會安全網,讓弱勢群體也能共享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成果,減輕、化解集團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重點解決好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中國現(xiàn)在的收入差距系數(shù)已經超過了國際警戒線。在縮小收入差距上,我們可以借鑒東亞的保持較小收入差距,擴大中間階層,化解社會矛盾的經驗。也可以吸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的社會福利政策,對收入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分配,使整個社會達到公平,從而保證社會穩(wěn)定的經驗。因此,我們要在稅收、財政上,通過經濟杠桿調節(jié)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使社會矛盾得以緩解,各方面能平等和諧相處。
三、構建和諧社會最根本是要經濟發(fā)展,正確協(xié)調利益關系
市場體制所具有的效率是迄今為止人類所嘗試的經濟體制中最為成功的。從這一個角度來說,目前它是不可拋棄的經濟體制。這里面最根本的是在既定民主法治和公平正義得以有效發(fā)揮,社會順利運轉的理想狀態(tài)下,我們的分配方案無可挑剔的前提下,怎樣把分配的蛋糕做大,也就是最根本的是經濟得到更長足的發(fā)展。因為社會學的基本理念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經濟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人與人的關系,說到底是利益關系。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6]8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上的差異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市場本身就包含著利益差別,因為市場體制客觀上為掌握各種經濟和社會資源的個人或群體提供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的機會。而要使這種利益差別不導致社會沖突,就需要從利益機制上加以改革調整,可以說,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經[17]361,利益格局的變動會觸動所有的利益主體,再加上社會利益關系的非同步性和非均衡性,必然會產生多方面的差別和矛盾。而社會的和諧,在表現(xiàn)形式上是指社會成員之間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要達到這種狀態(tài),最本質的就是要實現(xiàn)利益的均衡。但利益的均衡并不是利益的平均分配,而是按社會各個利益主體都能接受的方式和規(guī)則進行資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平衡,這也就是公正,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協(xié)調。公正是和諧社會的價值核心,其價值就在于處理好利益關系,達到利益和諧。目前社會公正出現(xiàn)的問題顯然就在于利益格局的嚴重失衡。歷史和現(xiàn)實告訴我們:民生之本不固,和諧社會大廈就無從建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反復強調的:高度重視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不斷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利益。我們必須致力于改善民生。對于我們這個正致力于建設和諧社會的發(fā)展中大國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市場經濟是我們目前找到的最能激發(fā)人們創(chuàng)富欲望的體制,然而,一個和諧社會決不僅僅意味著商品的堆積。市場經濟的邏輯本質上是一種優(yōu)勝劣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財富的集中不僅是獲取規(guī)模效益的需要,也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這一機制正是保證經濟效率的前提,但同時又容易造成貧富不均和社會分化。
《圣經》中“馬太福音”第25章有這么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們所有的也要奪過來。”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莫頓用這句話來概括社會分化的現(xiàn)象,并命名為“馬太效應”。市場競爭的這種“馬太效應”無疑是和諧社會的威脅之一。要建立健全社會利益的溝通渠道和協(xié)調機制,要努力調節(jié)和緩和利益矛盾,就要建立起一套以利益調節(jié)為核心的社會整合機制作為后盾,同時靠建立規(guī)范的對話和協(xié)商程序,使人民群眾能夠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一定利益的追求也就成了人們對與獲得滿足相關的各種外部客觀可能性條件需求的動力。[18]58因此,利益要求的滿足是人的社會性的本質要求。這里的利益首先是指物質利益,同時也是指由物質利益延伸到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里的其他各方面的利益。社會的和諧,在表現(xiàn)形式上是指社會成員之間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要達到這種狀態(tài),最本質的一點就是要實現(xiàn)利益的均衡。但利益的均衡并不是利益的平均分配,而是按社會各個利益主體都能接受的方式和規(guī)則進行資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平衡。在現(xiàn)階段,人們對利益的占有必然與自己在利益形成過程中的貢獻相對稱;但同時,整個社會的利益結構也必須與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程度和核心理念相一致,從而使社會各階層感覺到合情合理,如果各階層之間出現(xiàn)了利益矛盾,社會能夠及時地加以協(xié)調和化解。在一個利益主體多元化的社會中,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制度安排往往并不表現(xiàn)為沒有或很少有利益上的矛盾或沖突,而在于它能夠協(xié)調和化解這些矛盾與沖突。
在社會利益日益分化的今天,肯定和維持多元化的利益結構,形成社會利益結構的均衡和穩(wěn)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諧社會應是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均衡和協(xié)調的社會。利益上的差異和矛盾總是不可避免的,要使這種矛盾不會導致社會沖突,就需要從利益機制上加以整合,不能以犧牲弱勢群眾的利益為代價來維護強勢群體的利益。如果讓利益為某一個群體所獨占,必然會使弱勢群體被迫從體制外謀求自己的利益,從而威脅到社會的穩(wěn)定。進一步探究利益失衡背后的原因,我們會發(fā)現(xiàn)“利益格局的失衡歸根到底是源于社會權利的失衡。確保利益的均衡,維護社會的公平,關鍵在于維護社會階層的權利平等。尊重社會階層的權利。”[13]7到此,刨根問底算是有一個源頭,從社會不和諧現(xiàn)象—社會嚴重不公正—利益格局的失衡—權利的失衡,真正的原因在于權利的缺失:權力(利)結構的失衡問題是當前各種矛盾的重要根源,權力(利)結構的平衡,會帶動解決當前突出的利益失衡問題和社會不公問題。……社會也就會逐步實現(xiàn)和諧。[19]
四、結語
和諧社會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社會建設理論。和諧社會表現(xiàn)為一種社會心理的和諧。它是社會成員對現(xiàn)實社會的心理感受和認同,是社會成員的內心體驗。也就是說和諧社會建設除了物質層面的要求以外,還有重要的體制、機制、制度和精神層面的素質基礎作為社會條件。構建和諧社會,要求搭建多種形式的溝通平臺,把各種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guī)范化、法制化的軌道。總之,和諧社會建設應是人際關系、社會狀態(tài)和社會心理的全面社會建設。[20]523-524
參考文獻:
[1] 李建生.和諧—跨世紀的哲學主題[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8(3):20-24.
[2]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9.
[4] 弗里德利希#8226;馮#8226;哈耶.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5] 熊霞.和諧社會的法律秩序解讀[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1):73-75.
[6] 張乃根.西方法哲學史綱[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7]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8] 拉得布魯赫.法學導論[M].中譯本.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9] E#8226;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0] 約翰#8226;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1] 厲以寧.經濟學的倫理問題[M].上海:生活#8226;讀書#8226;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
[12] 何建華.分配正義:構建和諧社會的倫理之維[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3):45.
[13] 吳鵬森.公平:和諧社會的柱石[J].探索與爭鳴,2005(4):5-7.
[14] 諾曼#8226;杰#8226;奧思斯坦,雪利#8226;埃爾德.利益集團、院外活動和政策制訂[M].潘同文,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1.
[15] 新軍.勞動者在利益實現(xiàn)的過程中的表達權缺失[N].工人日報,2005-03-28.
[1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 列寧全集[M].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8] 程燎原,王人博.權利及其救濟[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19] 羅豪才.公法視角下和諧社會的構建[J].中國發(fā)展,2005(1):4.
[20] 王云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思考[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523-524.
Legal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U Xiao-ling
(School of Administrative Law,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Law,Xi’an710063,China)
Abstract: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topic with extremely rich content.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 to analyze,the distribution of justice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to build its order.It is necessary to clear the expression methods through the legislative and other mechanisms.We should set up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vulnerable groups.The most fundamental method is to develop economy and coordinate the interests of various sectors.
Key words:harmony;distribution of justice;legal perpective;system;inter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