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水資源十分短缺的國家,干旱是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北方的干旱缺水不言而喻,南方的季節性干旱也常常對農業和國民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旱區范圍擴大、旱情勢頭加劇,干旱缺水已成為制約中國農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立祥教授和西南大學王龍昌教授主編的《中國旱區農業》,是全面論述中國旱區農 業理論與實踐的科學專著。全書分上、中、下3篇,共計33章、120萬字。上篇為中國旱區農業概況,對包括中國北方氣候干旱區和南方季節性干旱區在內的整個旱區農業進行了類型劃分,分析了旱區主要的農業資源狀況、農業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旱區農業技術發展概況。中篇是中國旱區農業綜論,主要從旱區農田水分生產潛力、農田水分管理、農田土壤管理、作物生產系統管理、林果業與農林復合模式、草業生產與畜牧業、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等方面,對中國旱區農業研究領域的新近成果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下篇為中國旱區農業的區域發展,針對中國黃土高原旱作農業區、東北旱作農業區、西南巖溶旱作農業區等12個主要類型旱區的地域資源特征、優勢以及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助于系統生產力提升的區域發展戰略和主要技術對策。
我認為,《中國旱區農業》一書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是以全新的視覺剖析中國的旱區農業問題。該書一反氣候干旱的傳統,全面地提出了干旱的四種類型,即氣候干旱、水文干旱、農業干旱和社會經濟干旱;突出氣候干旱和農業干旱的雙重性,融干旱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為一體;開創性地將旱區范圍由傳統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擴展到南方季節性干旱區,并對此分別進行了科學、完整的資源描述和干旱類型分區。這對在學術層面上科學把握旱區農業內涵,在技術層面上全面開發旱區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全面反映了中國旱區農業研究的新近成果。該書由中國農業專家咨詢團主任、著名農學家、資深院士盧良恕擔綱編委會主任,作者有來自中國各主要類型旱區的28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71位專家學者,還有數據統計、圖片圖表制作人員28位,他們長期承擔國家旱區農業科技攻關(支撐)項目和其他相關科技項目,該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特別突出地反映了中國旱區農業1980-2005年以來的新近研究成果。
三是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書中內容既包含了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旱區農田水分生產潛力、旱區農田水分管理、旱區農田土壤管理等,在旱區農業領域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又包含了大量的應用成果,如旱區農作物的生產系統管理、旱區林果業與農林復合模式以及針對不同類型旱區所提出的區域發展戰略和技術對策等,涉及面廣、重點突出、實用性強,對旱區農業綜合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價值。
四是應用數據豐實,突出了圖文并茂的傳播效果。如在旱區氣候特征和干旱規律方面,匯總了前人的有關研究,應用了全國近600個氣象臺站1961-2000年的氣象資料,計算分析了近40年農業生產季節的水分盈虧。該書采用銅版紙彩色印刷,文中插入數百張旱區農業技術與旱區景觀方面的精美照片,還有多張旱區農業分布圖,圖文呼應,使讀者加深對相關理論和技術的理解。
總之,《中國旱區農業》是一部特色鮮明的不可多得的農業專著,也是一部目前僅見的全方位論述中國南北旱區農業理論與實踐的科學專著。該著作對旱區農業系統領導和管理人員制定相關政策、廣大旱區農業科技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以及旱區農業企業和農民從事生產活動,具有普遍的參考與指導價值。相信該著作的出版,將對深化中國旱區農業科學研究、促進旱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009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