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理論基礎和實證研究兩方面分別綜述國內外社會保障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國外研究的理論并無大的分歧,而實證研究的結論卻不盡相同,尚無統一定論;國內研究的理論基礎上存在明顯的時間階段性,但實證分析的結果基本一致。
關鍵詞:社會保障;居民消費;國內外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0)01-0115-04
一、前言
提振消費信心,加大消費對于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是應對當前經濟危機的權宜之計,而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逐步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即內需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發展的必然之路。拉動內需的關鍵是如何啟動居民消費。而長期以來我國居民消費不振的一個關鍵原因是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預期增強所致。社會保障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也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面對這一復雜而又具有重大研究價值的課題,本文主要就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二、社會保障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理論基礎
國外在有關社會保障對消費是否有影響的理論基礎上并無大的分歧,主要是基于Modigliani和Brumberg的生命周期假說和Barro的私人代際轉移支付理論進行分析。
國內研究上則有較明顯的時間階段性。這主要與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以及變遷有關。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是在1997年左右進行,1999年之前國內學者主要是基于絕對收入假說和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來分析。臧旭恒[1]認為,絕對收入假說對于解釋計劃經濟時期的消費者行為效果很好。賀菊煌[2]基于生命周期理論模型,研究認為當經濟增長率為0時,穩態儲蓄率為0,養老社會保險對儲蓄并無影響,養老保險的提高會增加消費。
由于絕對收入假說和生命周期—持久性假說嚴格的假設條件,以及在實證分析中也存在很多挑戰,1999年之后,隨著這種保障制度的改革,居民消費的不確定性增強,大多學者更傾向于基于預防性儲蓄理論來研究社會保障對消費的影響。宋錚[3]認為,根據預防性儲蓄理論,造成中國近年來居民儲蓄高速增長的原因是中國居民進行了更多的預防性儲蓄。龍志和、周浩明[4]根據預防性儲蓄模型,研究認為中國城鎮居民儲蓄中存在著較強的預防性儲蓄動機。臧旭恒、裴春霞[5]認為預防性儲蓄量的多少與不確定性的程度和消費者的謹慎動機的強度密切相關。陶長琪、齊亞偉[6]認為,城鄉居民存在顯著的預防性儲蓄動機,城鄉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交替變化。除了基于以上理論進行分析之外,陳樹文[7]基于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和消費傾向分析社會保障對居民消費需求的拉動。在基于基尼系數的理論中,依據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認為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均或個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將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在恩格爾系數理論中,他認為新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小和保障功能欠缺造成中國居民從無風險預期變為風險預期,使一部分增加的收入轉化為家庭保障金,減少了現期消費。
三、社會保障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的研究中大多都是利用時間序列數據或面板數據以儲蓄為變量來進行實證分析,并且更傾向于分析養老保險財富對居民消費和儲蓄的影響。其結論也不盡相同,主要觀點有:
1.社會保障對消費有促進作用。Feldstein[8]引入擴展的生命周期模型,提出社會保障對儲蓄的影響存在雙重效應,即資產替代效應和退休效應。他利用美國1929-1971年(不包括1941-1946年)的時間序列資料預測了社會保障總給付,進而研究社會保障對儲蓄的影響。在他1974年和1996年的研究中,認為社會保障財富對消費的影響是顯著的,他認為社會保障制度使私人儲蓄減少30%-50%。社會保障大幅度降低儲蓄額和資本總積累,對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十分顯著。
Wouter Zant[9]認為,社會保障財富對邊際消費傾向有顯著作用,能夠增加荷蘭居民總消費。Todd Gormley,Hong Liu,Guofu Zhou[10]認為,在沒有政府的安全網,如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社會保障計劃的情況下,對于居民來說,理性的原則是盡量縮減消費支出,增加儲蓄。在許多發達國家,包括美國,社會保險市場的發展能夠減少儲蓄,增加消費。H.Yigit Aydede[11]以土耳其為例,首先嘗試利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對總體消費的影響。土耳其是OECD地區社會保障體系最完善的國家。為了量化社會保障變量,他使用土耳其的社會保障財富進行了獨立研究,該研究指出社會保障財富是土耳其家庭財富中最大的部分,對基于社會保障財富中有關消費進行敏感性測試,發現社會保障財富對總消費有顯著的影響。
還有一些學者利用部分均衡模型分析了社會保障制度與消費的關系[12-14],他們均發現,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可以顯著減少預防性儲蓄,進而降低儲蓄率,提高私人消費水平。
2.社會保障對消費的影響不確定。Barro等[15]的代際轉移支付理論批駁了生命周期模型,以儲蓄為中介變量,認為社會保障有可能被個人代際轉移支付所補償,抵消一部分擠出效應。在存在遺產動機的情況下,公共養老體系對于個人儲蓄的擠出效應為零。
Jonathan Gruber[16]認為,失業保險福利能夠幫助失業者在失業期間平滑其消費。但失業保險福利的這種積極作用只是在一段時間內有效,在最初失業期間能夠平滑消費,對消費水平沒有永久的影響。Melvin Stephens Jr[17]認為,在英國,在標準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下框架下,實際的社會保障待遇的提高能夠增加實際的消費支出,但與標準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模型很難符合,當提前三個月宣布社會保障待遇要增加時,同時期的消費并未因社會保障待遇的增加而有所變化。
3.社會保障對消費有抑制作用。Phillip Cagan[18]的研究發現參與養老金計劃反而會增加儲蓄。養老金計劃能喚起人們對退休的需要和期望,促進了一種“認知效果”,抵消了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Kotlikoff[19]則將生命周期儲蓄模型作為分析框架,其研究結果發現,退休效應僅僅是部分抵消了社會保障在資本存量上的替代效應,因此社會保障增加了私人儲蓄。世界銀行認為,社會保障對儲蓄和消費的影響取決與籌資模式的不同,對于完全積累制,世界銀行則認為社會保障可能會增加居民儲蓄,減少消費。
綜上,國外在研究社會保障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上尚無統一定論。一方面是由于模型界定的差異以及樣本選擇和解釋統計數據造成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籌資模式的差異。低保障的發達國家的私人消費主要依賴于其自身的勞動收入,社會保障的收入再分配作用有限,不足以刺激或抑制消費,對消費的影響也不確定;而高保障的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對收入再分配有較大影響;對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社會保障對消費有促進作用。
(二)國內研究現狀
基于我國的特殊國情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國內學者普遍認為社會保障對我國居民的消費有促進作用。我國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社會保障制度隨之變遷,使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強,導致居民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增加預防性儲蓄,從而抑制居民的消費。吳敬璉提出在社會生活越來越不穩定的情況下,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首先要“啟動預期”。萬廣華、張茵、牛建高[20]也認為,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已經成為決定消費變化的重要因素。孫鳳[21]認為,由于居民對未來支出的不確定性,包括失業、下崗、子女教育支出、身體健康等,增強了居民的預防性儲蓄。
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城鄉二元的消費結構,在進行社會保障與居民消費關系的實證論述時,國內學者通常將城鎮和農村分開,分別研究社會保障與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消費關系。
1.城鎮社會保障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韓冰[22]利用2002年全國分地區城鎮居民的橫截面數據,建立消費函數模型并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呈正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為0.171125,是除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之外相關系數最高的。張繼海[23]的實證研究認為,社會保障養老金財富對戶人均消費支出的影響是正效應,即社會保障養老金財富的增多能使人均消費支出增加。樊彩耀[24]針對中國的國情和歷史條件,認為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增長與社會保障之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中國城鎮居民消費傾向所發生的階段性變化與社會保障福利費用支出的變化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二者變化趨勢基本吻合。社會保障福利支出增長較快,中國城鎮居民消費傾向就較高,消費增長就較快;反之則較慢。
2.農村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劉建國認為,由于農村保險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導致農民收入的不確定性程度提高,從而影響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冉凈斐等[25-27]通過實證分析證明,當農戶參加經濟合作組織或醫療保險時,就會增加即期消費。并提出建立能替代農民土地保障的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村消費需求的增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王濤等[28-29]認為,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提高農村居民消費的關鍵,對啟動農村消費市場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有著城鄉二元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城鄉二元的消費結構,但由于總體上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社會保障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都有促進作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提高居民消費支出。
四、簡要評論
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一直處于不斷的變革中,加之近幾年來國內消費一直萎靡不振,內需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必然之路。轉變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國民要具有穩定的安全預期,而只有很好的社會保障才能給全體國民帶來普遍的安全感。由此,社會保障與居民消費的關系以及對消費的影響也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但目前的研究還是主要停留在理論的研究上,對實證的分析相對缺乏。在有限的實證研究中,盡管我國呈現城鄉二元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城鄉二元的消費結構,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一體化步伐的加快,總體上社會保障對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切實而有必要。
參考文獻:
[1] 臧旭恒.持久收入、暫時收入與消費[J].經濟科學,1994(1):44-49.
[2] 賀菊煌.消費函數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 宋錚.中國居民儲蓄行為研究[J].金融研究, 1999(6):47-51,81.
[4] 龍志和,周浩明.西方預防性儲蓄假說評述[J].經濟學動態,2000(3):33-38.
[5] 臧旭恒,裴春霞.預防性儲蓄:產生及其決定[J].東岳論叢,2004(6):88-94.
[6] 陶長琪,齊亞偉.轉軌時期中國城鄉居民預防性儲蓄比較研究——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的理論框架及實證研究[J].消費經濟,2007(5):51-56.
[7] 陳樹文.社會保障拉動需求增長的理論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26-29.
[8] MARTIN FELDSTEIN.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82(5):905-926.
[9] WOUTER ZANT.Social security wealth and aggregate consumption:An extended life-cycle model estimated for The Netherlands[M].De Economist,2005.
[10] TODD GORMLEY,HONG LIU AND GUOFU ZHOU .Limited participation and consumption-saving puzzles:A simple explanation and the role of insurance[R].working paper,2006.
[11] H.YIGIT AYDEDE.Saving and social security wealth:A case of turkey[M].Available at SSRN,2007.
[12] ABEL,A.B.Precautionary saving and accidental bequest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4): 777-791.
[13] KOTLIKOFF,L.J.,SHOVEN,J.SPIVAK A.Annuity markets,savings,and the capital stock.Issues in Pension Economics[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4] HUBBARD,R.G. JUDD,K.L.Social security and individual welfare:precautionary saving,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the payroll tax[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630-646.
[15] BARRO,ROBERT J.The Impact of social security on Private Saving[M].Washington,American Enterprise Inst,1978.
[16] GRUBER,JONATHAN.The consumption smoothing benefits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7(1),192-203.
[17] MELVIN STEPHENS JR.The impact of the 1972 social security benefit increase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R].working paper,2005.
[18] CAGAN,PHILLIP.The Effect of Pension plans on aggregate saving:evidencefrom a sample survey.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M].New York:Columbia Univ.Press,1965.
[19] KOTLIKOFF,LAURENCE J.,AND SUMMERS,LAWRENCE H.The Role of intergener- ational transfers in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J.P.E.,1981(4):706-32.
[20] 萬廣華,張茵,牛建高.流動性約束、不確定性與中國居民消費[J].經濟研究,2001(11):297-316.
[21] 孫鳳.預防性儲蓄理論與中國居民消費行為[J].南開經濟研究,2001(1):54-58.
[22] 韓冰.我國居民消費與社會保障相關性分析 [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3] 張繼海.社會保障對中國城鎮居民消費和儲蓄行為影響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4] 樊彩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居民消費增長[J].宏觀經濟研究,2000(7):52-56.
[25] 冉凈斐.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與消費需求增長的相關性分析[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4(1):13-16.
[26] 冉凈斐.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與消費需求增長的關系研究[J].南方經濟,2004(2):74-76.
[27] 賈小玫,冉凈斐.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與消費需求增長的實證分析[J].科學#8226;經濟#8226;社會,2004(2):52-55.
[28] 王濤,劉庚伍,張怡梅.農村社會保障對啟動農村消費市場的影響[J].農業經濟,2006(4):28-29.
[29] 田建軍.農村社會保障對農村消費需求的拉動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7(1):41-43.
Summarization of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ecurity on Residents’ Consumption
LIU Hui
(School of Economics,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the status of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ecurity on residents’ consump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es abroad,almost on the same theoretical base,have different results,while the researches at home,in various stages of theoretical base,conclude similar results.The results of researches in this area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assessmen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social security and stimulating consumption.
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residents’ consumption;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