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從石窟所保存的紀年銘刻和藝術風格看,這宏偉的藝術工程基本都是北魏的遺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云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于世,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為中外游人傾慕和向往的旅游勝地。云岡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于敦煌縣城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下,因其地處莫高鄉而得名,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石窟分布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1.6千米。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000米2,彩塑像2100多座。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偉渾厚、小的精巧玲瓏,其造詣之精深、想象之豐富是十分驚人的。壁畫內容多為佛經故事,如釋迦牟尼一生和前生行善犧牲的故事。還有佛、菩薩、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畫像和羽人、飛人、花鳥、動物等。壁畫雖經千百年的風沙侵蝕,仍然色彩鮮艷,線條清晰,使人不得不贊嘆古代藝術匠師們的精湛藝術和創造精神。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千米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其內容、藝術風格以及彩塑、壁畫的制作等方面,都與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系或相同之處,但在許多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并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藝術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征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這座寶庫的內涵。
龍門石窟始創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諸朝500余年大規模營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布在伊水兩岸峭壁上,南北長達1千多米。就其營造歷史看,規模最大的開窟造像活動有兩次,北魏孝文、宣武和孝明三帝是第一次,耗時35年左右;唐太宗、高宗、武則天和玄宗四帝是第二次,長達110多年。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麥積山石窟位于天水市南約40千米處的麥積山,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后代累有增修重建,綿歷1500余年。現有洞窟龕194個,造像7200余身,壁畫1300余米2,尤以泥塑藝術著稱于世,有“東方雕塑藝術館”之譽。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
炳靈寺石窟位于蘭州西南80千米處,是絲綢之路上的文化瑰寶。乘艇瀏覽過萬頃碧波、水天一色的劉家峽水庫之后,向西在水庫的懸巖上便可以看到炳靈寺石窟。炳靈寺所在積石山山巖的地質結構系細黃沙巖,易于開鑿雕造,但不耐風化潮解。由于該地氣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處,巖層往往突出如屋檐,對部分窟龕起著遮蔽風雨和太陽曝曬的作用,因而許多窟龕造像雖經千百年的歲月,至今仍得以相當完整地保存著。石窟共有34個洞窟,149個佛龕,石雕、泥塑800軀,壁畫900米2。
響堂寺石窟位于河北邯鄲市新市區,始建于北齊年間,后隋、唐、宋、元、明歷代均有增筑和修葺。響堂寺分南北兩窟,相距15千米,共有石窟16座,大小造像3400尊。窟內石雕精美,構思巧妙。其附屬建筑規模宏大,殿閣亭樓依山而筑,宏偉壯觀,是中國古代建筑、雕刻、書法、繪畫藝術的珍貴遺產。
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千佛洞)位于與庫車毗鄰的拜城縣克孜爾鄉的明屋塔格山,洞窟鑿于木扎特河谷北岸懸崖上,西距庫車73千米,東距拜城67千米,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始鑿于公元三世紀(東漢未年),5~7世紀為最盛期,至八世紀末逐漸停鑿,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現存已編號的洞窟236個,其中窟形完整的135個,尚有壁畫的80個,壁畫總面積1萬余米2。其風格獨特之窟形和壁畫,均可代表龜茲文化的水平,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鞏縣石窟位于京都洛陽東北約55千米處,邙山東段大力山下的石壁上,背依黃河,面向伊洛。這里山明水秀,林木繁茂,修竹蔥郁,自古以來就是洛陽地區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石窟雕刻始于宣武帝(元恪)景明年間(公元500~503年),以后的東魏、西魏、北齊、唐、宋、金、明直至清代雍正年問,都進行過重修。佛像的雕造,以北魏為主,續刻以北齊和唐代較多。石窟寺有石窟5處,千佛龕1個,小佛龕255座,摩崖大佛3尊,大小石窟共7743個,碑刻題記200余品。
柏孜克里千佛洞位于吐魯番東南40余千米的火焰山中段木溝河谷西岸的懸崖峭壁上,共有83個洞窟,其中40余座殘存有1200余米2的壁畫,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內較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最早的洞窟是6世紀開鑿,鼎盛時期為9世紀中葉回鶻高昌王國時期。佛像和壁畫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壞,但劫余的佛座華麗精致,殘余的壁畫內容豐富,顏色鮮艷奪目,仍不失為一座規模宏大的文化藝術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