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地圖的內涵
教學地圖是指用于教學的各類地圖,是學校講授地球科學、環境科學和歷史學等課目時所用的各種地圖,是一種直觀的教具,其內容與形式必須符合學生的文化水平和年齡特征。所以,地理教學地圖的內容不僅包括應用于地理教材中的一切資料,還需考慮學生在課外文化生活中的一般要求,它比教課書中的插圖更加完備和充實,表達形式也層次分明、一目了然。世界上第一幅教學地圖是德國E,von西多編制的“亞洲”(1838)教學掛圖。中國最早正式出版的教學地圖是童世亨編著的中學用“中國形勢一覽圖”(1908)。至今,世界各國出版的教學地圖集有:《西多一瓦格納系統教學地圖集》(德國,1903)、《古德世界地圖集》(美國,1923)、《大學地圖集》(英國,1937)、《中學教師地圖集》(蘇聯,1955)和《中國自然地理圖集》(中國,1984)等。
教學地圖按用途和形式不同,可分為教學掛圖、地圖集(冊)、填充圖冊、課本插圖、黑板略圖等。教學掛圖是供教師在課堂上講課用的地圖,便于教師統一指導、組織教學和掌握教學進程,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師在掛圖上所講授的內容。教學地圖集是教學用的各種地圖和圖表的匯集,供學生課堂學習、課后復習和課外閱讀時參考。中國出版的中學教學地圖集,因篇幅較少,習慣上稱為地圖冊。填充圖是供填繪各種內容的作業底圖,又稱暗射地圖。圖上顯示的經緯線和地理要素簡要稀少,沒有注記,一般用淺色調印刷。填充圖有兩類,一類是供學生作業用的,它的大小以能放在課桌上使用為宜;一類是供教師編制教學掛圖用的大幅填充圖。課本插圖的內容比較簡單,緊密配合教材,便于圖示對照。黑板略圖是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依靠自己的熟練技巧用各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出的簡略地圖,它也是專用于課堂教學的。
二、教學地圖的特點
1 內容簡明,重點突出
教學地圖的內容設計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是教師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也是達到高校教學目的的重要保障。在利用教學地圖配合講解某一問題時,如果有不相干的因素和符號出現在地圖中,會讓地圖顯得復雜,使教師和學生不能快速地從眾多符號中找出需要的信息,阻礙教學進程,降低教學地圖使用的有效性。所以,教學地圖必須簡明扼要,能清晰地表達所要傳遞的信息,使師生雙方輕松獲得所需。同時,教學地圖在課堂中出現的時候,往往是需要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教學難點之時,為了更好地幫助教師講解清楚用文字難以說明的問題,突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解決好教材的關鍵問題,教學地圖還必須主題鮮明、重點突出,以利于順利攻下難關。
2 直觀形象,色彩鮮明
教學地圖儲存的大量地理信息更直觀、科學,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以圖代文,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能。地理知識大部分比較深奧、難懂,如果地理課堂中不使用教學地圖,僅僅用文字進行表述,許多抽象的、距離學生比較遙遠的地理事物就不能給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而正確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地圖,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直觀性,增加學生對陌生地理景觀的感性認識,使深奧、難懂的地理知識變得簡明易懂,方便學生對教材的閱讀和理解,也使學生能對地理事象的特點、差異和變化進行定量分析、比較,便于理解和記憶教學內容。教學地圖不僅直觀性強,而且采用的符號和色彩生動活潑、富有表達力。不同的地理事物,運用不同的符號,數量不同,長短、粗細等也不一樣;不同的類型與地區,運用各種顏色來加以區分,使各個不同的地理事物在地圖上均醒目鮮明。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興趣。
3 貼近教材,聯系學生
教學地圖必須密切結合教學需要和學生年齡特征。教學地圖是配合地理教學內容講授的工具,是輔助地理教師課堂教學的手段,目的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所以,它必須緊扣教材,反映教材內容中的重要、關鍵信息,突出所講授地理知識的特點和個性,體現教學的需要。同時,地圖的呈現必須切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征。在教學地圖上,應力求內容簡潔明了、重點突出,不對學生造成困擾,不干擾學生地圖信息的提取;應色彩鮮明,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征,能激發其學習興趣。
三、教學地圖的功能
1 激發地理學習興趣
地理知識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識,學習難度大,不易整體把握,難以在學生腦海里形成整體印象。地圖是文字的載體,表示在一個區域內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側面,是最直觀、最簡明的地理“書”,可以“活化”地理知識,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通過地圖去說明地理事物,可以使課本中的文字具體化,讓學生在大腦中復活成鮮明的形象,進而從整體上把握。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再配合教學地圖進行講授,或指或畫,學生的注意力隨著教師的筆觸和語言而自然轉移,使其視聽結合、手腦并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 深化地理知識理解
地圖可以確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學生獲得各種地理分布的知識。地圖還可以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狀等各種性狀,有助于學生獲取各種感性知識。因此,地圖不僅是地理教學中最有價值的直觀教具,也是地理感性知識的主要來源。地圖也有助于闡明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布、結合以及相互作用的規律性,便于學生對地理理性知識的理解。所以,利用教學地圖進行直觀教學,有利于解決教學中的難點,把抽象概念從直觀的教學地圖中襯托出來,使學生獲得生動而深刻的地理感性和理性知識。
3 強化地理事物記憶
地圖是文字的載體,只是死記硬背文字部分而忽略了地圖,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是片面、枯燥的,不久就會將它忘記。教師運用地圖進行教學,帶領學生讀圖、繪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增強其對地理知識和地理事物的記憶。在讀圖前,教師應先讓學生明白,各種地理事物在地圖上是用什么符號來形象表示的,學生在有形象的情感體驗和掌握了一定地圖知識基礎上,讀圖、析圖甚至繪圖,可以將抽象記憶和形象記憶合二為一,其功效就不言而喻。所以,運用教學地圖不僅可以減少教師講解的枯燥帶給學生的厭學,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增強對地理事物的記憶。
4 促進空間思維發展
培養學生的空間性是地理教學的特點。地理知識的分布占有一定的空間,進行地理空間分布知識的教學,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教學地圖。地圖與地名密切聯系,才能反應地理知識的分布特征,離開了地圖,分布知識就會架空,就無法建立起空間概念。教師應將講授的地理知識內容與教學地圖緊密結合,在教學初期就重視學生想象地圖的形成和積累。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可視、可感、較清晰準確的地圖形象時,對空間的感受就逐漸地增強。對于地圖的感知強烈了,空間感就不知不覺地增強,看待問題的視角也會增大,不再是局限—個面,而是多面、全面地觀察思考問題。
5 提升地圖能力
教學地圖是地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運用地圖教學,可以使抽象知識形象化、概念性知識具體化,可以促進學生正確認識地圖、熟悉地圖、閱讀地圖和繪制地圖;運用地圖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會看地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理解和分析地圖,并運用地圖說明地理問題,使學生理解地圖的語言,提高學生的地圖能力。
6 滲透情感教育
地理教學地圖能逼真地表現各種地理事象,學生可通過觀察想象情景,積累感性材料,掌握地理特征,形成地理概念,同時獲取美的熏陶和美感體驗,從而培養其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教學地圖中蘊藏了許多可以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材料,有利于學生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等思想品德的發展,以及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