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介紹世界人口的增長、分布和人口問題。重點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世界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難點是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教材通過世界人口增長圖,列舉許多人口數據,讓學生通過分析來認識世界人口的增長趨勢。為了便于學生分析并把握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所給資料從1950年開始,并預測到2005年,問題設置突出世界人口達10億整數倍的年份。教材正文內容與地圖密切結合,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可記住四大人口密集地區,課文簡約介紹了這4個地區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尤其是氣候、地形、水文條件,進而說明人口分布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系,在氣候濕潤的臨河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世界的人口問題”這一部分以“人地關系”為主線,通過分析一系列實例來說明人口增長應與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人口過多、過少都不利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正常發展,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控制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重要性。本節教材既介紹了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又分析了人口分布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此來培養學生透過數字看本質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運用資料和地圖,分析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人口分布的特點;結合地圖分析人口分布的地區差異及其原因;運用材料和圖片,引導學生分析世界人口問題的具體表現及其產生原因;了解人口計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學會計算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并能對人口數據進行基本的計量分析。
過程與方法:運用資料和地圖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比較、討論、探究,獲取新知,同時,培養學生讀圖、分析、歸納、合作的能力;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和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拓學生思維;教學過程貫穿師生互動為主的原則。促使學生認知規律的形成;學習閱讀各類圖表和探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辨證觀;初步認識人口發展應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相協調,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世界人口的增長特點;世界人口分布的地區差異。
難點: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四、教學方法
啟發討論式、讀圖分析歸納、分組活動。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用多媒體展示上下班的滾滾人流)人們把地球親切地稱為“地球村”,而把自己稱為“地球村的居民”,在20世紀下半葉地球村的居民急劇增長,以致人們驚呼“人口爆炸”了。那么,“地球村”到底有多少居民?他們又是如何分布的?(引入到新課學習,引導學生探究P30活動題)
學生活動:聯系實際和已有知識發展思維。分小組活動并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給予鼓勵性評價。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世界人口的數量
教師引導:樂觀派認為地球可養活500億人;悲觀派斷言如按發達國家消費水平,只能養活21億人;多數人認為在一種適度的生活水平下,地球可養活150億人。而現在世界人口已達到60億人,從而可看到人類的危機感,那么,世界人口在發展歷史上有什么特點?看書中39頁圖1,思考世界人口從9億增加到10億需多少年時間,從10億到20億需多少年時間?從50億到60億呢?(由此得出世界人口仍以較快速度在持續增長。)
學生活動:拓展思維、讀圖歸納。
設計意圖:設疑,引起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世界人口的增長
教師引導:如果每分鐘增加155人,那么一節課的時間,世界將增加多少人?大家每眨一下眼睛大約是1秒鐘的時間,而這不起眼的一秒鐘里,世界就出生了2.6個人,眨兩下便是5.2人。有人說我們正處在一個“人口爆炸”的時代,你能解釋其中的含義嗎?用什么來衡量人口增長的快慢?
學生活動:舉例、計算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數據感受人口增長的快速。
教師引導:衡量人口增長速度的重要指標是自然增長率,什么是自然增長率?如何計算?
(學生分組活動,討論交流)
教師講解:人口增長速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是不相同的,衡量人口增長速度的重要指標是自然增長率,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所以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設計意圖:通過本地區具體數據的計算,加深對人口增長的理解。
教師引導: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表示人口增長的快慢,那么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長情況又如何?看圖“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多媒體演示)思考:哪些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高?哪些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低?
教師講解:從全球看,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每年新出生的嬰兒數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數,人口總數得以不斷增長。從發展水平看,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基本屬于發展中國家,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大多屬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慢,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承轉過渡:目前世界上有60多億人口,這些人口分布在地球上的哪些地區?怎樣來定量描述一個地區人口的疏密?下面共同來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師講解:人口密度是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標,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頃內的常住人口為計算單位。
小組探討:讀“世界人口分布圖”,看一看人口密度在200人/千米2以上的主要有哪些地區?人口密度在1人/千米2以下的主要有哪些地區?
教師歸納: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區為亞洲東部、亞洲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南北美洲東部;四大人口稀疏地區為干旱的沙漠地區、寒冷的極地地區、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
引導探究:對照地圖分析人口稠密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越性:人口稠密區緯度分布有什么特點?人口稠密區海陸位置有什么特點?人口稠密區地形有什么特點?人口稠密區氣候有什么特點?
討論歸納:世界人口的分布極不均勻,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的分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口稠密區一般自然條件比較優越,大多分布在中低緯度,多臨海,地形為平原和盆地地區,降水較多、氣候溫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學和合作能力。
承轉過渡:講臺上只有老師一個人,地方比較寬敞,老師可以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如果四個大組前面兩排同學到講臺上來,老師的活動會怎樣?如果把講臺看成地球,地球上也面臨人口過多帶來的人口問題,請大家討論人口過多會帶來哪些問題?
引導歸納:人口過多會給資源、環境、社會經濟造成巨大壓力,導致資源破壞、環境惡化。
學生討論:是否一個國家人口增長越慢越好?是否人口越少越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學生討論、歸納。教師引導)
教師歸納:人口問題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人口數量過多,人口增長過快;另一方面是人口數量過少,人口處于負增長。人口過多過少都會給人類帶來種種問題。人口數量過少,人口處于負增長,會引起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大膽質疑,拓展思維。師生合作,突破教學難點。
思考探究:既然人口急劇增長和人口長期負增長都會帶來一些問題,那么人口問題的對策是什么?
教師歸納:為了解決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承轉過渡:在世界人口不斷增長的同時,許多國家還出現了鄉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城市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但是,如果城市人口無計劃地膨脹,就會產生或加劇一系列問題。
活動探討: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既給城市貢獻了力量,也帶來了弊端,有什么應對措施?
討論結果: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建設小城鎮。
課堂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應了解世界人口增長和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知識,重點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世界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會計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密度,能夠運用世界人口分布圖和各種統計圖分析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