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教學內容在湘教版《地理I》第二章第三節,共包括下列兩部分:①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②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本課教學內容在“第三節大氣環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前面學過的“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大氣的水平運動”等知識的實際應用,又為后面“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的學習作好知識鋪墊。
2 課程標準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對應的課程標準是: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分析課程標準,其中包含的具體要求如下:①學生能夠在分析教材“北半球三圈環流和風帶示意”圖的基礎上,繪制南半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達成知識靈活遷移和提高閱讀、分析、繪制地理圖表技能的教學目標。②學生能夠結合地球運動的知識,說出氣壓帶、風帶移動的規律;結合初中學過的相關知識,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對氣候的影響,達成新、舊知識有機聯系和深度分析地理成因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說出氣壓帶、風帶在地球上的分布;能繪制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理解氣壓帶、風帶位置的移動與太陽直射點移動的關系;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對氣候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共同繪制“南、北半球三圈環流和風帶示意”圖,了解氣壓帶、風帶的分布;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認識全球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通過對地球及其表面假設條件的變化與大氣運動狀況的關系進行探究,推導出地球上氣壓帶、風帶形成的過程,并說出其分布規律;通過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討論、繪圖等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和反思自己對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的理解和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運用聯系的、運動的觀點來看待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及其變化;認識大氣環流的整體性,進而學會用整體的思想看待地理問題。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氣壓帶、風帶在全球的分布;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而南北移動。
難點: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而南北移動。
四、學情分析及教學策略
通過初中有關氣候部分內容和高中地理前面部分知識的學習,加上現實生活的體驗,學生對大氣的受熱狀況、大氣的運動、氣候的主要類型等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是學生學習本節課內容的基礎,因此,教師可主要通過啟發式講授的方式,完成本節教學內容。
本節課內容涉及立體幾何、力學等相關知識,而且高一年級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較弱,對空氣分子運動狀態分析水平不高。因此,教師可從以下3個方面來實施教學過程:①借助多媒體課件、地球儀等教學輔助用具的演示,化抽象為具體,便于學生理解;②通過畫南半球氣壓帶、風帶分布圖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機會去體驗學習的過程;③通過合作討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拓寬學生學習空間。
五、教學方法
啟發式講授法、討論法、談話法、合作學習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世界各地的氣候錄像片、地球儀。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學生活動設計
小組合作討論:講三圈環流的形成時,可采用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
繪圖理解:講氣壓帶風帶的形成時,可在學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首先師生共同分析北半球氣壓帶、風帶形成過程,并畫成圖,然后讓學生獨自完成南半球氣壓帶、風帶分布圖,并用地理特有的語言來進行表述,把抽象的內容變為形象的符號,易于學生學習、理解。
九、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播放錄像片“世界各地的氣候”,畫面上依次出現非洲撒哈拉沙漠炎熱干燥的景觀,東南亞高溫多雨布滿椰林的景觀,西歐終年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景觀,俄羅斯北冰洋沿海冰天雪地的景觀。
教師設問:世界上不同地方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氣候類型?一個地區的氣候形成除了太陽輻射因素外,還與哪些因素密切相關?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大氣運動)
遞進設問:對整個地球來說,大氣是如何運動的?大氣運動有沒有規律?
學生思考,教師指點:全球性大氣運動比較復雜。為了說明問題,先假設地球表面是均一的,而且地球不自轉,那么,赤道地區由于獲得太陽輻射多,氣溫高,空氣受熱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極地地區由于獲得太陽輻射少,氣溫低,空氣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壓,高空形成低壓。這樣,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形成高空的空氣由赤道向極地流動、近地面的空氣由極地向赤道流動的單圈環流(教師邊說明邊畫,見圖1)。
教師追問:在這種情況下,北半球各地都吹什么方向的風?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以上情況是不存在的,因為它是在假設地球不動,而且地表假設均勻的條件下出現的,實際上地球時刻不停地在自轉,大氣一離開赤道發生水平運動,立即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使運動方向發生變化。現在以北半球為例,分析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大氣運動的狀況。
學生活動:仔細閱讀教材P50~51相關文字及圖2-32,分組討論下列問題:①在北半球,低緯環流圈分布的緯度范圍?②赤道和北緯30~地區的近地面,氣壓的高低狀況及形成原因?③在北緯300至赤道之間的近地面形成的風帶名稱及原因?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代表發言,教師指點)
教師總結:①低緯環流圈分布在赤道和北緯30°之間。②赤道地區地面氣溫高,空氣受熱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北緯30°地區近地面形成高壓的原因是:來自赤道上空向北流動的空氣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變成自西向東運動,在北緯30°附近上空堆積產生下沉氣流,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③北緯30°至赤道之間的近地面形成信風帶,自北向南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東北信風。
師生互動:教師與學生共同畫“低緯環流形成圖”,然后在地球儀上模擬演示低緯環流。
學生探究:①在北半球,中緯環流與高緯環流的緯度范圍?②在北緯60°和北緯90°地區近地面氣壓高低的狀況及形成的原因?③在北緯30°-60°和北緯60°-90°近地面形成的盛行風向及風帶名稱?
學生探究后交流,共同完成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形成圖,然后借助地球儀,達成以下共識:①在北半球,中緯環流形成于北緯30°-60°之間,高緯環流形成于北緯60°~90°之間。②北緯90°地區由于氣溫低,盛行下沉氣流,近地面形成極地高氣壓帶;北緯60°地區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它的形成與來自極地高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兩支冷暖不同的氣流有關,這兩支性質不同的氣流在北緯60°附近相遇后,暖輕的氣流爬升到冷重的氣流之上,形成副極地上升氣流,在高空向南北分流,致使北緯60°附近的近地面氣壓降低,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③在北緯30°-60°之間近地面盛行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風帶;北緯60°-90°之間近地面盛行從極地高氣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形成極地東風帶。
教師設問:副熱帶地區和北極地區都由高氣壓控制,它們的成因是否相同嗎?
(學生討論,教師指點)
教師總結:副熱帶高壓由動力原因形成;極地高壓形成是由于熱力原因。
學生探究:舉例說明不同的氣壓帶和風帶對所在地區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高壓控制地區氣候干燥,如撒哈拉沙漠地區;低壓控制地區氣候濕潤,如剛果盆地;由較低緯度吹向較高緯度的風帶對影響地區一般起增濕增濕作用,如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由較高緯度吹向較低緯度的風帶對影響地區一般起降溫減濕作用,如極地東風影響地區(與課文導入呼應)。
教師總結:由此可見,北半球不同緯度的地區形成不同的高、低氣壓帶,并盛行不同方向的風。在南半球,同樣也存在著低、中、高緯三個環流圈,但由于受地轉偏向力方向的不同,三圈環流與北半球也有所不同。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南半球略圖(圖2),然后讓學生根據各氣壓帶、風帶形成和分布的原因及規律,到黑板上標注出不同緯度地區形成的氣壓帶及各氣壓帶之間盛行的風帶,其他同學練習畫圖,最后師生共同對黑板上學生所畫圖像進行評價。
尋找規律: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找出氣壓帶、風帶在地球上分布的規律:全球共有六個風帶、七個氣壓帶;全球氣壓帶與風帶相間分布;若不考慮風帶,全球高、低氣壓帶相間分布;氣壓帶、風帶及其風向在地球上呈以赤道為對稱軸的軸對稱分布。
媒體演示:多媒體動畫演示全球大氣的運動規律,讓學生從整體角度感受全球性三圈環流。
問題承轉:上述情況是在假設地球不公轉的情況下形成的。實際上,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不停地在公轉,所以氣壓帶、風帶的位置會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南北移動。
學生思考:不同節氣,氣壓帶、風帶如何移動?
(教師引導學生用規范的地理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
深入探究:哪些氣候類型的形成與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有直接關系?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回憶不同氣候類型的成因,了解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等由于其分布緯度位置的關系,不同的季節由不同的氣壓帶或風帶控制,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水熱狀況,其形成都與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有直接關系,從而理解氣壓帶、風帶移動對氣候的影響。
設置懸念:上述情況是在假設地球表面均勻的前提下全球大氣運動的狀況,實際上地表是不均一的,如果考慮海陸分布,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又會有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