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生活化的地理學:國家地理標準》的正式出版標志著美國地理教育史上綱領性文件的誕生。此次標準的制定基于地方分權背景下標準本位的地理課程改革,反映了地理教育理念和價值觀開現代地理課程發展之先河,其影響波及日本、加拿大和英國等教育強國,為其課程發展提供了范本,具有突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因材施教——加快校本課程研發
由于美國政治上實行分權而治,體現在教育上就是聯邦與州的雙重管理體制。1989年之前,美國沒有統一的課程目標和要求,各州都有獨立的教育體系,各州之間的教育放任自流,教育質量良莠不齊。但隨著《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將全國教育標準法律化,在建立全國性課程標準的同時,還考慮到地區間的差異,鼓勵和資助各州編制各自的課程框架,并在這些標準和框架下對課程設置、材料編寫及選擇、師資培訓等領域做出相應的改革,由此加快了校本課程的研發。校本課程源于學校并服務于學校,充分考慮各地方、各學校的實際情況,照顧眾多學習者的認知背景及其學習特點,在學法指導與策略教學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因此,與國家課程相比較,具有地方性、獨特性、時令性等優點。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各地區自然、人文條件各異。如東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原地形和充足的水源,白然形成了江南的魚米之鄉,影響了從古至今交通方式的演變及在準靜止鋒的影響下形成了“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的梅雨季節;如位于印度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的我國西南部地區,由于板塊之間摩擦不斷,因此地震頻發,而當地恰好位于地震帶上,自然災害如果發生,導致交通不便、信息不暢,會給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其中四川安縣的災害教育是5.12地震中將災害最小化的典型事例。因此,在西部地區加強防災意識教育、東部地區加強經濟地理學習的校本課程的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二、學以致用——凸顯地理科學實用性
地理教育的主要目的即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提出:“地理在各個不同級別的教育中都可以成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興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終身欣賞和認識這個世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亦云:“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的,不是真教育,”《美國國家地理課程標準》全力貫徹這一宗旨,其內容包涵了空間認識、自然系統、人文系統、地方和區域、人與環境等方面。對應的五項核心技能分別是:提出地理問題的技能、獲取地理信息的技能、整合地理信息的技能、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回答地理問題的技能。旨在要求學生從自然和社會現象中發現問題,著手收集相關資料,提取相關信息,用各種表格、地圖等形式進行地理信息的整合與分析,從而最終完整地解釋、呈現地理信息。如在空間認識部分把人、場所、環境有關的信息進行有效組織,并在頭腦中形成心理地圖;人文部分系統認識各種旅游資源的分布、特征;環境與社會部分理解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人文系統相互影響過程,如落后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對當地環境與經濟產生的影響。
地理信息系統的博才取勝和運籌帷幄的優勢,使它成為城鄉規劃、災害監測和國家宏觀決策等方面的重要技術工具。因此,美國國家地理標準特別列舉了“地理信息系統”是地理教學的不可替代工具之一,著力培養學生未來使用地理信息系統這一特殊工具的能力。雖然我國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強調注重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于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但某些學校由于教學資源的短缺及教師的重視程度各異,并沒有意識到當今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及使用前景,更沒有切實可行地貫徹實施。
三、有效教學——強化綜合能力培養
有效教學即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較少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包含有效率、有效果和有效益三重意蘊。它能激發學生潛能,去除束縛教師的種種不利因素。因此,在現代教學中倡導有效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地理教學遵循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因人而異,將教學內容盡量安排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課程標準的學科知識部分以六大要素、十八項標準為主軸,貫穿于中小學各年級之間,并根據學生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進行通盤考慮和安排,體現了標準的連續性和層次性,表現在隨年級提升,在深度和難度上逐步提高。我國的課程標準分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制定,將其課程標準進行人為切割,從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重復或間斷,失去其連續性。《地理教育國際憲章》規定:“為了保證能夠為將來做好準備,地理在中、小學都應該是一門核心學科。”因此,有必要在整體上將小學的地理常識教育、初中的區域地理教育和高中的系統地理教育進行融會貫通,將地理學科的系統性、區域性加以體現,形成統一有序的地理課程標準。我國國民也就能從小學階段到高中階段接受完整、系統化的地理教育。有效教學還體現在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地理課程。因此,教育的關鍵是教給學生學習、實踐的能力,這一點應體現于課程標準。地理教育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是一種能力、一種精神,讓其學會生存與發展,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及提升生活品質。
四、科學評價——提升學生地理素養
美國的教育評價機制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演變過程:20世紀初美國教育界普遍認為標準化考試是人才測量、選拔最科學、最公正、最可行的方法,到三、四十年代享有“教育評價之父”的泰勒提出“僅以課程或學業結束時考試作為評測學生的依據不科學”,布盧姆從教育過程出發提出著名的三大類教育評價,由此奠定了美國現在“三合一”評價模式的基礎,即以高考成績、高中四年成績和綜合素質作為標準綜合評價學生的表現。美國的教育是培養優秀學生,即授以學生如何學習的方法,培養其成為未知世界的探索者。反觀我國自從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以來,并未取得實質的進步。歸根結底,在于評價機制的不完善。考試考什么,學校就教什么的應試之風屢禁不止,幾乎所有教育資源都投入到高考的戰斗中,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考生而不是有素質、高質量的學生,更不是立足于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這也與“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理念相違背。因此,優化目前的評價機制并將其落到實處刻不容緩,這對新課程改革成功與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應該在全國改變“一考定乾坤,一槌定前程”的局面,減小高考指揮棒的作用。用多次評價機會取代一次評價機會,以評價與考試作為促進學生學習的環節,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量、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也為高等院校甄選學生提供詳實可靠的依據。其次,將量化評定與質性評價相結合,建立行之有效的評定機制。如對必修一地球的運動部分“知道地球公轉,自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教學中的識記內容采用量化評定,以閉卷考試的形式關注結果;對需要較深入理解的地理事象、地理問題、地理意識等方面的內容,如人口、環境、資源問題及個人應具備的情感與價值觀等問題,采用定性評價;應特別重視過程性評價,不僅關注結論本身,更應注重得出結果的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