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地理教師在地理復習中,一方面要緊扣高考大綱,時刻關注國際、國內地理新知識、新動向、新信息;另一方面應適時、恰當地用好時事材料,這不僅符合高考越來越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和關注現實問題的趨勢,使復習更具有針對性,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習的知識,提高地理復習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運用時事材料以提高地理高考復習效率呢?
一、將時事材料匯編成專題開展復習
近年來,在高考地理中,越來越多出現以時事熱點為背景的考題。這一方面說明了時事內容在教學中的運用已越來越重要,要學會把時事材料匯編成專題進行復習。如可將今年的時政熱點分成七個部分,一是科技文明之光:嫦娥工程、文昌衛星發射基地的建設、神舟飛船、極地科考。二是黨的大政方針:生態文明、臺灣問題、區域協調發展、兩會和政府工作報告、中國能源戰略。三是國內區域合作:環渤海經濟圈、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東北經濟圈。四是國際區域合作:東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五是周邊國家關系:日本、印度、俄羅斯。六是環境變化事件:南方雪災、巴厘島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七是世界區域沖突:西亞地區、南亞地區、非洲部族之間的戰爭。這樣可使復習更具針對性、富有新意,也會更有效。
二、將專題性時事材料設計成綜合題開展復習
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設置新情景,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地理思維能力,已經成為地理高考中的顯著特色。把專題性的時事材料設計成綜合題開展復習,設置新情境進行訓練,可以使學生將復習中所學到的系統理論知識和各知識點的內容變為學以致用的能力,融會貫通,讓復習更上一個臺階。如針對“神舟七號”的時事材料可設置如下題目。
在最近一年里,“神舟七號”的發射成功是令中國人最激動的一件事。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順利發射升空并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飛船按照預定軌道繞地球飛行,28日17時37分,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英雄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自主出艙。我國從此由一個航天大國變成了一個航天強國。據此回答以下題目。
(1)“神舟七號”的發射地酒泉位于我國___________省,________鐵路線經過該地,它所在的交通要道,早在“絲綢之路”年代就已著名,因其位于黃河的西面被稱為“__________”。
(2)神舟衛星發射中心位于西部,這除了符合國防安全的需要外,還考慮了:
A.高聳的地勢條件 B.發達的科技條件
C.較好的氣象條件 D.豐富的能源條件
(3)神舟號系列飛船的著陸點,大多選在內蒙古地區,其原因有:
A.地形開闊,平緩多沙質草地,無大河。
B.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C.草高林密,有利于宇航員安全降落。
D.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多晴朗天氣,大氣能見度好。
E.人煙稀少,可避免人員傷亡。
(4)“神舟七號”飛船返回艙安全著陸時,聯合國總部所在地紐約(74°W,41°N)為:
A.9月28日4時37分 B.9月27日16時37分
C.9月27日4時37分 D.9月27日3時37分
(5)此時,下列現象正確的是:
A.北印度洋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B.中山站進入極晝
C.正午太陽高度角由小到大是悉尼—吉隆坡—紐約—摩爾曼斯克
D.澳大利亞農民將開始收割小麥
這樣一道時事材料綜合題,既考了學生“中國地理”部分的區域知識、地形知識,又考查了“世界地理”部分的時區知識,還涉及到了高中地理的相關內容,可以說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綜合考察。所以在高考復習中運用時事材料,既符合高考改革的趨勢,又有利于學生復習層次的提高。
三、將時事材料設計成理論聯系實際的訓練開展復習
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來看,以考察人文地理知識為主,而時事材料就作為人文地理考查的主要切入點,在高考前的復習中經常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訓練,讓學生學會從時事材料中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并進行分析及解決問題。如2009年的文綜高考題對“三農”和“環境變化”的設置如下。
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葉片加工、編織購物袋的技術,這種購物袋易分解且物美價廉。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該種購物袋的生產廠應該接近
A.原料產地B.銷售產地C.能原產地D.研發基地
(2)以該種購物袋替代目前廣泛使用的同類產品,對環境保護的直接作用是
A.減輕大氣污染 B.減輕“白色污染”
C.促進生物多樣性 D.減輕酸雨危害
(3)該種購物袋的生產原料在我國的最大產地是
A.河南省 B.山東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
由這三道高考題就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地理領域的新發現、新動向及經濟發展方面的時事材料考查了學生“人文地理”中的部分知識,在高考復習中利用時事材料結合理論并聯系實際反復練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復習的系統性和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