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強調陸地表層系統地理事物和現象隨時間變化的特征。其研究的內容大致包括:①認識有限時段內的變化規律。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盡可能詳盡地記錄地理現象的依時行為,從中發現地理事實變化規律,以便作為推測該時段之前或之后的變化狀況;②對于未來可能發生的地理行為進行模擬和預測,這是“地理過程”研究的最高層次,也是地理學科學性與實用性的集中體現;③研究“地理過程”與地理分布之間的耦合關系,從而把地理學的規律統一于時間和空間的共同基礎之中。
自然地理過程涉及地球的運動(形式與意義)、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水循環、洋流、巖石圈物質循環、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等;人文地理過程包括人口轉型、人口遷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城市化(階段與影響)、產業活動(區位、地域類型與聯系)、人地協調等。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中學地理復習特點,可大致歸納出以下內容。
(1)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下墊面因素的變化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2)說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
(3)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4)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
(5)說明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過程。
(6)觀察海底地形圖,解釋海底地形的形成。
(7)分析臺風、寒潮、干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
(8)簡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產生機制與發生過程。
(9)比較在不同地理環境中,鄉村聚落的分布特點,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0)分析區位因素的變化及其對工農業等生產活動的影響。
(11)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以及城市各功能區的分化過程。
(12)以某經濟發達區為例,分析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
(13)運用資料,從地理角度說明旅游景區的景觀特點形成原因。
(14)以某種環境問題為例,描述其形成的原因、過程。
探究點一 地質作用及其影響
(1)有關地震、火山的形成原因可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
(2)地球表面各種形態都是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分析某些較大的地形單元或地貌(如巴西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三峽、北歐西側的峽灣等)形成原因或形成過程時,應考慮內力(通常用板塊構造學說)、外力的共同作用,這樣分析問題才會透徹,答案也顯得更完整(見表1、表2)。
(3)局部小地貌的形成原因可用最主要的地質作用解釋,如喀斯特地貌、沖積扇、風蝕地貌等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結果。
(4)河流地貌的解讀及分析。①山區河流以侵蝕作用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峽谷,流速快,谷底沉積物較粗大。②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水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放慢,攜帶的礫石和泥沙大量堆積下來,形成扇形錐狀堆積體,即沖—洪積扇。一般頂部物質較粗,主要為沙、礫,邊緣一般多為沙、粉沙及亞粘土,邊緣常有泉水出露,可發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區綠洲一般位于沖積扇邊緣。在我國天山山麓、太行山東部山麓、昆侖山和祁連山北麓有較大面積的沖—洪積扇。③平原地區河流,河道開闊,水流平緩,以堆積作用為主,形成沖積平原。河底沉積物顆粒較細小,曲流發育,往往在凹岸侵蝕而凸岸堆積。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勢低平、水源充足,有航運和養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處,受潮水頂托等影響,流速減慢,泥沙堆積成多個沙洲,逐漸發育成為三角洲。
【例1】經計算,黃河輸送的泥沙堆積,只要2000年的時間,就可以使渤海填滿,將華北平原抬高。然而幾千年來,渤海形狀基本未變,華北平原海拔也基本維持在50米,這是什么原因?
解答思路:本題主要考查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方面黃河泥沙雖然在堆積,但另一方面渤海地區的地殼也在不斷下沉,二者同時進行,相互抵消,形成動態平衡。
【例2】讀我國半濕潤、半干旱某區域示意圖,分析斜線所示地區地貌名稱及其形成過程。
解答思路:根據圖中等高線及材料可以確定該地貌為沖積扇,其形成原因可根據流水沉積作用的原理進行解釋。
參考答案:該地貌是(山麓)沖積扇,是山區河流流出山口,所攜帶的大量碎石和泥沙由于流速降低在山前堆積形成的。
探究點二 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轉移
●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結構調整 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導致農業結構調整的原因主要是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應從市場需求的變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交通條件和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國家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
工業結構調整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是社會經濟因素,工業結構的調整主要受資源條件、市場需求、科技水平、交通、勞動力成本、環境、政策等因素變化的影響。
●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它地區的現象被稱為產業轉移。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主要有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因素(如發達國家社會消費水平高,生產組織和員工培訓等內部交易成本較高;一個地方投資環境改善后,可以減少企業的內部交易成本)、市場因素、科學技術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等。
【例3】閱讀下面材料,運用農業區位原理分析回答問題。
過去,珠江三角洲農業生產以“基塘”特色聞名,歷史上一直是我國的水果種植、淡水養魚、蠶桑、蔗糖和商品糧的生產基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基塘”的生產規模和面積大幅減少,并逐步向經營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農業發展。近年來,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現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現象。
(1)歷史上,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農業的區位條件是什么?
(2)近十幾年來,珠江三角洲農業生產區位因素發生了什么深刻變化?
解答思路:本題主要考查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珠江三角洲“基塘”農業的形成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有關,如地勢低平、降水豐富、河湖眾多等;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國家政策、市場需求、交通條件等方面的改變。
參考答案:①珠江三角洲地區地勢低平;氣候高溫多雨;河流眾多、水網稠密。②隨著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的深入,農村城鎮化發展較快,農業生產逐步轉向為城鎮提供農副產品,所以向蔬菜等商品農業發展。農業土地價格也隨著城鎮化速度提高,農業生產成本大大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導致勞動力價格大幅提高,因而土地出現商品化現象。
【例4】 20世紀80年代,香港勞動密集型企業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廠”工業分布格局。90年代中后期,這種分布格局逐漸改變。
讀上圖,并分析上述案例,完成下列問題。
(1)試運用工業區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廠”工業分布格局的原因。
(2)20世紀90年代以來,“珠三角”工業區位條件發生了什么深刻的變化,導致“前店后廠”格局逐漸改變?
解答思路:本題主要涉及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成本)因素是影響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答案:①香港經濟以工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經濟發達,勞動力、土地等成本較高,勞動密集型企業失去優勢;珠三角經濟較落后,勞動力、土地成本較低。因而香港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北移,珠三角成為香港產品的加工基地。②“珠三角”地區對外開放政策進一步放寬、靈活;隨著“珠三角”地區工業的發展,勞動力、土地等成本不斷上升,產業需要升級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