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綱解讀與考點分析
1.考綱解讀
本部分內容在全國卷和新課程卷中的要求差別較大。全國考試大綱中包括: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光、熱、水、風等氣候資源及其利用,寒潮、臺風、暴雨、大風等氣象災害的危害及防御,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氣壓、氣溫、降水等值線圖及柱狀圖等圖形語言的解讀和應用等。新課標考試說明則包括: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氣象、氣候災害,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等。
對比新舊課程對“氣候”部分的要求,可以發現:舊課程考點較詳細,覆蓋面廣而全,呈現出較強的知識體系;新課程地區的考試說明對考點的描述比較簡單、籠統,以原理、規律的方式呈現,強調對主干知識和核心內容進行考查,對知識點的記憶要求減少,而對從材料中獲取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要求提高。
就高三復習而言,教學中要依據考綱,落實考點,細化要求,重點講解,提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學會分析材料,尤其是讀懂各種氣候統計圖,是本專題的訓練重點。從近三年高考試卷氣候部分試題來看,直接考氣候類型名稱、分布、判讀的題目較少,大多是氣候的形成因子分析或通過氣溫、降水統計圖判讀氣候類型后,考查其對工農業、交通等影響的分析,特別是針對降水的成因,各地試卷幾乎年年有試題出現,應該引起師生的足夠重視。
2.考點分析
考點1:氣候形成因子
太陽輻射:緯度不同—正午太陽高度不同,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層的路徑長短也不同—各緯度獲得的熱量不同(緯度高低與獲得的熱量呈反比)。緯度差異是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因素。
大氣環流:大陸西岸多受三圈環流影響,東岸多受季風環流影響。大氣環流能調整全球熱量和水量的分布,影響各地風的形成。
下墊面狀況: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包括地形、地勢、洋流、地表植被狀況、地表建筑物等因素,常使氣候分布表現為非地帶性。
人類活動: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改變大氣成分,導致氣候變化。
考點2: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緯度:低緯小,高緯大;下墊面性質:海洋小于陸地,沿海小于內陸,有植被的小于裸地;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考點3: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夏季,大陸增溫比海洋快,大陸上形成熱低壓,風由海洋吹向大陸;冬季,大陸降溫比海洋快,大陸上形成冷高壓,風由大陸吹向海洋。
夏季,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所切斷,斷裂成塊狀的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其中亞歐大陸上為印度低壓,北太平洋上為夏威夷高壓,北大西洋上為亞速爾高壓。
冬季,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大陸上冷高壓切斷,斷裂成塊狀的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其中亞歐大陸上為亞洲高壓,北太平洋上為阿留申低壓,北大西洋上為冰島低壓。
考點4:世界降水緯度分異與氣壓帶、風帶關系(表1)
考點5: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1)北半球氣候水平分布簡圖(圖1,圖中數字所表示的氣候類型見表2)
(2)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征與成因(表2)
考點6:氣候的非地帶性分布及其成因
中美洲東北部、馬達加斯加島東岸、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東南沿海等的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受暖流和信風的影響;非洲赤道東部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受地形影響;秘魯西海岸熱帶沙漠氣候南北擴展,是秘魯寒流的影響;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向北延伸,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美洲東部溫帶大陸性氣候擴展到東海岸,是因為美洲大陸和東部的大西洋面積都較小,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沒有亞洲明顯,再加上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對西風的阻擋;高山氣候主要是受地形影響。另外,向陽坡與背陽坡氣溫差別大,迎風坡與背風坡降水差別大。
考點7:我國氣候類型的分布(表3)
考點8:我國氣候的三大特點(表4)
考點9:副高的位置和強弱對我國東部雨帶的影響
夏季,當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中心分裂為兩個時,分別位于東、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對我國天氣變化影響很大。其強弱和位置,直接影響著我國夏季雨帶的分布。副高西部的偏南氣流,從海上帶來大量暖濕空氣,與北方南下冷空氣交鋒形成鋒面,往往形成大范圍降雨帶。由于副高位置隨季節變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我國的主要雨帶(高壓脊線偏北5°~8°)也隨之發生相應變化(表5)。副高的位置和強弱一旦異常,就會引起我國東部發生旱澇災害。
考點10: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危害及防御(表6)
考點11:大氣環境保護(表7)
二、復習方法點撥
1.系統復習方法
氣候的相關知識綜合性較強,交叉很多,關系網復雜,是自然地理知識的集中體現。但其因果關系明顯、邏輯性強,復習時要理清前后順序,對相關內容個個擊破、步步為營,自然可以水到渠成。可以先復習太陽輻射相關知識,然后復習全球氣壓帶、風帶,再復習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最后結合洋流、地形等因素,掌握氣候類型的分布、成因、特點等,最后復習氣候對居民、農業、交通等的影響和氣象災害等內容。具體到相關考點,可采用示意圖、結構圖等辦法加深學生理解。多總結規律是掌握和學好本專題知識的關鍵。現將氣候考點中的難點部分解析如下。
(1)氣候因子對氣候的影響。采用關聯圖解決氣候中的難點,不失為一個好的復習方法(圖2)。
(2)世界氣候類型模式圖(圖3)
將氣候放在模式圖上記憶,有助于理解各種氣候的成因、特點以及相鄰氣候間的關系。其中,大陸西岸氣候的形成多與三圈環流有關,將大陸西岸氣候與全球氣壓帶、風帶對應,能夠很好理解其成因;大陸東岸的氣候形成多與季風環流有關。
(3)世界主要氣候類型成因與分布規律總結。受單一氣壓帶影響形成的氣候類型有: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壓帶),冰原氣候(極地高氣壓帶);受單一風帶影響形成的氣候類型有:熱帶沙漠氣候(信風帶),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帶);受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形成的氣候類型有:熱帶草原氣候(濕季受赤道低壓帶控制,干季受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冬季受西風帶控制,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候類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有11種),其次是亞洲(有10種);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和高山氣候(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六個洲);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氣候類型有三種: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和苔原氣候;只分布在大陸東岸,西岸沒有的氣候類型有三種: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氣候;只分布在大陸西岸,東岸沒有的氣候類型有三種: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4)氣候類型判斷。利用數據或圖像對各種氣候類型進行識別與區分,進而考查氣候類型的成因和分布規律是近年高考的熱點。正確判斷氣候類型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步(表8)。
2.拓展復習方法
(1)因果串聯法。氣候知識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因果關系復雜,某一現象的形成,牽涉的因素眾多,同一因素導致的結果往往也不只一個,增加了復習的難度。但若能把準關鍵,理出一系列的因果串,能夠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本專題知識,如考點1中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與五帶的形成。又如,全球變暖成因及其對海平面的影響可表示為:化石燃料大量燃燒與森林植被破壞—CO2增加—大氣保溫作用增強—全球變暖—海水膨脹與兩極冰川融化—淹沒沿海低地。
(2)綜合比較法。綜合比較法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兩個(或更多個)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識中,利用此法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相關內容。如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的區分(表9),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區分(表10)。
(3)規律總結法。規律總結法是提高復習層次,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此法在氣候學習中尤其有價值。根據表11中所給的1月和7月世界海、陸等溫線彎曲特點,培養學生總結規律的能力。表中等溫線分布特點較容易混淆,但只要記住一個特點,其它特點就可隨之推出,這樣的特點就是“規律”總結。從表中可以看出:不論南、北半球,一月份大陸上的等溫線總是向南凸,七月份大陸上的等溫線總是向北凸。
(4)事物聯想法。地理環境具有較強的整體性,一種現象的存在與其相關的因素可能有很多。聯想法就是根據所給的某一材料,聯想與之有關的地理知識,溫故而知新,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如圖4所示,孟買和洛杉磯分別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根據下列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下列有關孟買和洛杉磯氣候的描述,正確的是 (多選):
A.孟買夏季高溫多雨 B.洛杉磯夏季高溫多雨
C.孟買冬季高溫少雨 D.洛杉磯冬季溫和多雨
這是對氣候類型分布及特點的直接考查,答案為ACD。可以將其繼續挖掘,編制以下題目。
(2)當孟買紡織工業原料長勢良好的時候,洛杉磯:
A.附近森林容易發生大火 B.使用北水南調的水量較大
C.東部山地上的滑雪運動盛行D.附近柑橘收獲之時
答案為AB。也可以將洋流及其對沿岸氣候的影響等知識進行復習,如第3題。
(3)冬季,甲海域近岸洋流的流向為________,乙海域近岸洋流的流向和性質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兩處沿岸中,有沙漠分布的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為:向北向南寒流乙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和沿海的寒流影響。
以上題目還可以結合氣候成因、生活現象、航行、農業等等進行聯想復習。
(5)地理歸類法
將相關、相似、相反的內容進行歸類,進行集中殲滅,也是地理復習中常用的有效方法。如關于氣候統計圖,除了常用的表格、柱狀圖外,還有多種形式,可以將其放在一起,以體會統計圖的實質,即使高考中遇到新的統計方式,也不會慌張。
這些圖表雖然形式各異,但其本質都是根據所給的氣溫和降水資料來判斷氣候類型(圖5~圖9)。
三、精題剖析
1.命題立意
★選擇題立意
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始終是中學地理教學的主旨。新高考強調對學生四大能力的考查,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和終生發展的能力。選擇題考查的能力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解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例1:臺風是廣東省主要的氣象災害。讀圖10回答問題。
(1)下列選項中,臺風風暴潮災害嚴重的岸段位于:
A.惠州南部、汕尾南部、揭陽東南部
B.陽江南部、廣州南部、珠海東南部
C.湛江東部、中山東部、汕頭東南部
D.茂名南部、東莞西部、潮州東南部
只要認真看圖,此題從圖中就可得出相關選項,答案為C。
●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2)(接上題)臺風過境前后,下烈做法不正確的是:
A.臺風來臨前搬走窗口等處的花盆
B.大風雨時就近在臨時建筑物旁躲避
C.臺風來臨前準備好必要的應急物品
D.臺風中心剛過,仍需留在安全地帶
此題與廣東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要運用學過的臺風知識,再加上正確的判斷,才能做出選擇。臺風三大災害,就風力而言,中心有一個相對短暫的安全區,就臺風雨而言,多是暴雨,危害強度大,答案為B。
●分析和解釋現象的能力
例2:溫室效應引起全球變暖已成事實。最近,澳大利亞科學家又提出,與這一效應相伴隨的還有“地球變暗”效應。
(3)圖11甲為模擬溫室效應的小實驗,兩支同樣的溫度計靜置在陽光下,十分鐘后,透明玻璃瓶內溫度計的讀數可能是:
A.25℃B.12℃C.10℃D.8℃
本題與2005年上海卷的洋流模擬試驗題非常相似。地理實驗題是近年來較有代表性的新題型。試題要求考生先要仔細觀察,看懂實驗,理解實質,進行正確預測,考查分析、解釋某種地理現象的能力。圖中玻璃瓶內相當于溫室,溫度計10分鐘后讀數會上升,但因溫度計上刻度最多才20度,故A不對,答案為B。
●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4)(接上題)圖11乙中與“地球變暗”相對應的大氣熱力作用是:
A.④B.③C.②D.①
此類問題具有典型的探究性,需要對各個選項進行推測和驗證,才能得出正確答案。溫室效應增強后,蒸發量將加大,大氣中的云層增多(故地表變暗),反射增強,答案為C。
★綜合題立意
綜合題是學科內綜合測試的主要評價題型。綜合題的考查范圍廣,出題形式多,但重點還是對考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學科方法和地理思維能力的考查。能力立意下的綜合試題關注點是知識與能力之間的橋梁,著力點是學生遷移、重組、整合已有知識的能力,落腳點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圖12為“甲、乙兩地地理位置示意圖”,圖13為“甲、乙兩地年內氣溫與降水量變化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列表比較甲乙兩地氣候特征及其差異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氣候特征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3)針對以上不利影響,如何克服?
從問題的設置中可以看出:第(1)小題主要是讀懂圖表,在“獲取和解讀信息”的基礎上,要求考生將所學知識與試題的形式和設問建立正確的聯系,分析后得出答案,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第(2)小題分析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考查學生是否知道從地理位置、氣候特征、農業地域類型、地形條件、社會經濟因素等方面去分析,要求考生能準確、辨證地對事物進行描述和闡述,體現了“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第(3)小題為本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對策,是對考生更高層次的要求,需要考生運用地理事實材料定性說明、簡要推導,解決地理問題,實為考查“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參考答案:(1)如表12(2)全年高溫,作物生長期長;降水豐富,利于作物生長。易受干旱、洪澇災害影響(3)加強預報,水利工程建設,建立救災保障體系,參加農業保險,培育良種。
2.試題呈現方式
新高考試題一般不直接提問知識點,而是注重試題情景創設,通過所給素材,運用巧妙設問,以達到考查學生的目的。由于材料的豐富性,地理試卷多圖文并茂,賞心悅目。在所給的材料中,各種區域圖、結構原理圖、等值線圖、景觀圖、統計圖表在高考地理試卷中占有大量篇幅,體現了足夠的“地理味”。文字材料一般具有生活化、熱點化、前沿化等特點。而且為了避免版本之爭,所選材料一般不會是某本教材上的現成資料,這樣有利于引導考生在平時學習中著重領會教材中的學科思想、方法、規律,防止死記硬背教材。
★選擇題呈現方式
在給出各種材料后,選擇題會根據試題的需要,分層次、有條理、按邏輯,圍繞立意主題表述材料,信息量既夠用又不多余。試題選取文字資料、圖表、各種數據、地圖、圖畫、印章、符號等不同形式表達和創設情景,體現出靈活多樣的呈現方式。
圖14為某區域某月一條海平面等壓線,圖中N地氣壓高于P地.當M地月平均氣壓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現的地理現象是:
A.巴西高原處于干季B.尼羅河進入豐水期
C.美國大平原麥收正忙D.我國東北地區寒冷干燥
整道試題看上去簡潔美觀,但潛在要求較高,考查面廣,能力要求明顯。首先M地位于亞歐大陸內部蒙古西伯利亞地區,氣壓最高時為冬季,我國東北地區寒冷干燥。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正是草木茂盛的季節;尼羅河汛期在北半球夏季;美國麥收也在北半球夏季,答案為D。
★綜合題呈現方式
區域地圖和相應文字材料是綜合題情境創設的基礎。地圖是地理學的“語言”,其作為地理學科的基本表達方式是其它文字無法替代的。所給的文字材料一般準確、通俗、凝練、優美,以便于學生迅速了解試題本質。
日本河流眾多,大多發源于中部山地。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山區年降水量多達3000毫米,而面臨日本海的地區與瀨戶內海沿岸地區年降水量較少。結合圖15,回答問題。
(1)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徑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什么?
(2)瀨戶內海沿岸地區河流在冬、夏季節的降水補給均比較少,解釋其原因。
此題材料明了,要求清晰,但前提是要明確日本海和太平洋的具體分布。本題考查學生對日本季風氣候、地形與降水的關系、降水與河流徑流量的關系等內容。
參考答案:(1)因為夏季風會帶來豐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從而補給地表徑流;而夏季日本海一側處于背風坡,雨水較少(2)在瀨戶內海沿海岸地區,冬季有北部的山脈阻擋西北季風帶來的日本海水汽,夏季有南部的山脈阻擋東南季風帶來的太平洋水汽。
四、試題鏈接
地區試題擷英
圖16為“A山及其西坡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A山西坡的年降水量:
A.集中于夏季 B.集中于冬季
C.隨海拔的升高,先增后減 D.隨海拔的升高而增多
(2)A山B處的自然植被是:
A.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C.亞寒帶針葉林 D.溫帶落葉闊葉林
圖17是“半球近地面風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
(3)圖中a處盛行風向是:
A.東北風 B.西北風 C.東南風 D.西南風
(4)圖中b處的氣候特征是:
A.炎熱干燥B.高溫多雨
C.溫和干燥D.溫和濕潤
參考答案:(1)C (2)D (3) B (4)A
原創試題交流
根據以下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圖18為北印度洋海域簡圖。2009年10月19日,中國籍貨輪“德新海”號在b西南海域被海盜劫持。其實早在2008年12月26日,我國海軍艦艇編隊從三亞啟航,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但因當時事發地遠離中國護航編隊匯合點,給求援帶來了困難。
(1)a、c兩國緯度差別不大,但自然帶明顯不同。a自然帶的存在,體現了_____的地域分異規律。d半島所在國家成為“無流國”,原因是__________。
(2)與其它兩個半島相比,經濟發展水平落后是索馬里海盜鋌而走險的重要原因,請從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三個半島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
(3)北京時間2008年12月28日,艦艇編隊途經北印度洋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艦艇編隊先順風逆水后順風順水 ②艦艇編隊一路順風順水 ③我國珠三角地區容易發生風暴潮災害 ④我國珠江口容易發生咸潮災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參考答案:(1)從赤道向兩極 常年受東北信風或副熱帶高氣壓控制(2)由于a半島地處副熱帶高氣壓和東北信風交替控制及全球變暖等原因,氣候干旱,降水偏少,農業發展受到限制;有較大經濟價值的礦產資源也相對較少,當地經濟落后。b半島雖為沙漠氣候,但因石油資源豐富,經濟較好,人均收入最高。c半島為熱帶季風氣候,光、水、熱條件好,農業較發達,礦產資源也相對豐富,經濟條件也相對較好(3)C。
我國某濱海城市的一地理興趣小組開展“海陸風現象及其影響”的課題研究。該城市某日晴天近地面氣溫變化曲線如圖19甲所示。請你協助他們一起完成下列任務。
(1)據圖說明海洋與陸地氣溫變化的主要差異。
(2)某一劇組在該市的濱海影視基地拍攝一特寫鏡頭:女主角面向大海,海風吹拂其面部讓其頭發向后飄逸。如果你是導演,應該選擇什么時段來拍攝該情景?在乙圖中正確標出當時風向,并予以說明。
(3)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海風對該城市小氣候的影響。
(4)如果從其它角度研究海陸風現象,你認為還可以選擇哪些氣象要素進行觀測研究?
(5)運用已經學過的同類知識進行類比,是地理學習的常用方法。請你運用類比法列舉兩例與海陸風成因類似的地理現象。
參考答案:(1)白天陸地氣溫比海洋高,夜晚相反;陸地氣溫日較差比海洋大;陸地最高、最低氣溫出現的時間比海洋早(2)8:00~16:00 繪圖(逆時針方向) 原因:白天陸地氣溫比海洋高,氣壓比海洋低,近地面風由海洋吹向陸地(3)減緩城市“熱島效應”,增加空氣濕度,改善該城市的空氣質量(4)海陸晝夜溫差、氣壓、風向、空氣濕度等(5)城市風、山谷風、東亞季風、綠洲與荒漠間的熱力環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