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程理念對地理教師知識結構提出新挑戰
新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創新。初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理念,具體表現在如下六方面:①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②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③改變地理學習方式;④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⑤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⑥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
全新的地理教育理念給中學地理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這就要求中學地理教師必須具備當今時代背景下嶄新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和優化知識結構,迅速適應新要求。另外,時代對人才需求的轉變和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都要求教師的知識結構必須優化,才能使初中地理課程標準理念得以有效落實。
二、新課程理念下地理教師知識結構的構成與特征
教師知識結構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內容。隨著知識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教師的期望越來越高,作為教師素質核心內容的教師知識結構問題隨之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同時代背景要求教師知識結構的特征和內容不同,可以說教師知識結構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結構,這也就注定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由適應時代特征的知識體系組成。
1.新課程理念下地理教師知識結構構成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筆者經過大量資料查閱和研究,認為新課程理念下地理教師的知識結構應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地理學科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地理教學實踐知識和文化知識,四方面的知識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統一體(見圖1)。
地理學科本體性知識是教師應具備的地理學科知識,即地理專業知識(包括地理理論知識和野外實踐知識),是教師順利完成地理教學活動的基本保證。地理教師要想把本體性知識教給學生,就要將知識經過一番心理學化和教學法化的加工,使之變成學生可接受的知識,并把學生的知識變成能力。因此,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具備一定的條件性知識,即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這是教師成功進行地理教學的重要保障。地理教學實踐知識是指教師依據個人的生活經驗、人生哲學以及人生信念,高度綜合并內化的地理知識、教育心理知識以及運用于具體的教學情境解決問題的知識。它是地理教師在連續的實踐過程中不斷自我反思、不斷自我總結、不斷自我領悟而得來的,即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實踐性知識。教師的文化知識具體包括有關當代自然和人文科學兩方面的知識以及工具性學科的扎實基礎和熟練運用的技能、技巧。這四方面知識與組成它們的分支學科之間彼此交叉、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新課程背景下多維度、多層次的網絡知識結構。
2.新課程理念下地理教師知識結構特征
(1)重量型 新的課程理念第二條要求學生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就意味著未來的教育是終身教育,終身教育的另一面是要教師終身學習,不斷掌握和應用以上四方面的知識內容,把自己變為一位學識淵博的教師,使自己的知識擁有量向重量級轉化。顯然這種轉化不應僅僅看作是量上的簡單增加,而應理解為教師知識的整體性躍遷和結構性變化,是教師知識結構在質上的飛躍。
(2)復合型 葉瀾教授在21世紀初論及未來教師的專業素養在知識結構上的特點時強調“多層次復合的結構特征”。復合型的教師知識結構包含三個層面:最基礎層面的文化知識;地理本體性學科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地理教師實踐知識。這種復合型教師知識結構的提出促使人們在頭腦中形成多維立體的知識結構,為教師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以及教師的繼續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指導原則。
(3)開放型 新課程理念的第四條要求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程。地理課程是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門綜合學科,和其它學科又有廣泛聯系。可以說地理課程是由自然地理知識、人文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建構起的三維立體綜合性知識結構,這種高層級綜合性地理知識結構必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一個開放的系統總是與外界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在交換中教師的知識積累不斷增多,知識結構自然處于動態發展中。因此,地理教師要把握時代脈搏,緊跟科技形勢,對一切有用的新知識開放吸收,通過對新知識的不斷接納,不斷調整發展知識結構,從而使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4)創造型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新課程理念的每一條都滲透了創新意識,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本身應具有創新意識和必備的創新能力。因此,地理教師必須不斷梳理、靈活應用以上四方面知識,創造性地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使其從被動型結構轉向創新知識結構。只有教師具備了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新課程理念的成功實施才有重要保證。
三、新課程理念下地理教師知識結構培育途徑
1.轉變教師地理課程理念
新課程理念能否落實,教師起著關鍵性作用。舊課程體制下教師過分關注地理知識與成績,課上很少向學生展示地理學科在生活、社會中的實際價值,造成學生輕視甚至厭學地理的情緒。新課程標準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及可持續發展觀念,提出面向生活、重在實踐等6個基本教學理念。只有通過大力宣傳新課程理念,加強新課程改革培訓,從根本上轉變教師地理課程理念,才能真正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2.改革高師院校地理課程體系
地理教師所掌握的大部分本體性知識得益于高等學校地理專業課程的學習。所以,加強教師地理學科本體性知識的學習,要通過完善高師院校地理專業課程設置來實現。我國高師地理教育課程體系雖歷經半個世紀的不斷改革與發展,目前仍然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對照中學地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高師地理課程體系必須進行改革,才能充分發揮其“母機”的作用。改革對策應以21世紀可持續發展為主線,貫徹創新教育精神,調整地理課程結構;進一步加強人文地理課程,發展地理方法論與綜合性課程,增設系列選修課;強化應用技術內容,突出師范性課程特色;加強野外考察與實習、教育實習、專題調研、案例教學、科研論文寫作等實踐教學環節;加大平時考核、讀書報告考核、實踐考核、論文考核、創新考核等比重,建立多樣化評價機制。
3.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是地理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自覺成為地理科學的探究者。這就需要地理教師經常做地理觀察、提出地理問題、查閱書刊及其它信息源;認真設計調研方案;用實踐來檢驗已知的東西,發現未知的東西;運用各種手段來收集、處理和分析數據;提出答案、解釋和預測;將實踐上升為理論,把研究結果加工整理成科研論文;以自身的創新精神來感染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其扎實的地理能力組織和指導地理教學。新課程改革,最終要落實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強化和提高教學能力成為實施地理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教師應以自身較強的地理能力為基礎,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學校條件,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事實、概念和技能,增強地理學習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尤其是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地理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
4.建立新地理課程終身教育機制
從新課程理念強調教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讓學生能夠解決實際地理問題,必然要求地理教師隨時將各種信息與地理知識、原理相聯系,追蹤地理新聞與地理新理論,積極參與各類地理實踐,以勝任新課程教學工作。因此,地理教師必須建立終身教育機制,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教學媒體的利用,經常從理論上、實踐中學習新知識,并在教學、科研中不斷提高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才能保證新課程的教學質量,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