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學專業學生整體素質不高,法學教育中缺乏職業道德培養內容,社會不良價值觀念的影響,這都造成了法學教育中法律職業道德意識培養效果不佳。因此,有必要從法律職業道德意識課程設置、整體規劃、教育體系、教學形式和評估機制等方面加強和改進法學教育中的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法學教育;職業道德意識;教育體系;教學形式
法學教育承載著培養法律人才、傳播法律知識和弘揚法律精神的重要任務。法學教育對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應符合社會主義價值期待,這包含了對法律人才職業道德意識方面的要求。同樣,法律人才是否具有社會所希冀的職業道德,也直接體現了法學教育效果的好壞。我國法學教育經過30多年的恢復、重建和發展,逐步呈現出了繁榮的景象,但在法律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方面效果卻不容樂觀。
一、從法律職業群體的職業道德意識危機談起
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對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的審議出現了479票的反對票和128票的棄權票,列所有受審議報告支持率倒數第一位。與最高人民法院一樣遭遇尷尬的還有最高人民檢察院。“兩高”工作報告之所以受到人大代表的“非難”,原因比較復雜,如人民群眾對我國司法改革進度相對緩慢的不滿、對一些典型案件判決的質疑等。這其中,人民群眾對司法體系內部由于職業道德問題而引發的一系列腐敗和犯罪的不滿最為集中。接受過正規法學教育的司法工作人員連續出現腐敗現象,不但嚴重影響和破壞了國家司法機關的公信力,招致了人民群眾的不滿,也反映了我國當前司法系統工作人員職業道德意識的缺失。
同樣,法律職業群體中的律師群也遭遇了人們對其職業道德意識的質疑。北京律師李莊因涉嫌利用非法手段幫助腐敗分子脫罪和收受當事人巨額財產而入獄,引發了民眾的極大爭議,律師職業道德問題成為人們討論和關注的焦點。具有多年法律教育背景的律師群體一再出現問題,除利益因素誘導外,職業道德意識的欠缺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對法律職業群體的質疑,表面看是人們對這一社會問題的討論和反思,實質卻是法律人職業道德意識缺乏的一種體現。美國學者克羅曼早在1994年所著的《迷失的律師》一書中,就深刻討論了法律職業道德危機的問題;而我國臺灣學者陳長文、羅智強所著的《法律人,你為什么不爭氣》,更是將討論推向了高潮。可以說,自我國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來,法律職業群體從未遇到如此的質疑和信任危機,其職業道德建設亟待加強。
二、當前我國法學教育中法律職業道德意識培養狀況
法律職業道德意識的缺乏,同我國當前的法律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按照法律教育目的的不同,對法律教育的構成進行分析,可以將法律教育劃分為高等院校的法學教育、法律職業教育和普法教育,其中高等院校法學教育是法律教育的關鍵。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基本法律技能的獲取、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以及法律信仰的塑造均是從法學教育開始的。法學教育對于法律職業道德培養至關重要,而我國當前的法學教育卻面臨著種種困境。其中,與法律職業道德意識培養緊密相關的難點有以下幾個。
第一,從宏觀上看,目前我國的法學教育對質量控制力度不夠,導致法律人職業道德整體水平不高。我國法學教育自1977年恢復以來,得到了迅速發展。截至目前,全國共有700多所可以授予法學學士學位的院校,與30多年前相比增長了110多倍;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等各層次在校生60余萬,與30多年前相比增長了260多倍。雖然法學從數量和規模上逐漸成為顯學,但不可忽視的是法學專業畢業生卻是文科專業畢業生中就業率較低的。由于沒有制定統一的教育準入制度,缺乏完善的監督管控機制,各院校受利益驅動大規模擴招,導致法學專業生源質量難以保證,法學院系的畢業生素質良莠不齊。
第二,從微觀上看,法學教育中缺少職業道德意識培養的相關內容。我國法學教育內容依學歷教育層次的不同各有側重,但關于職業道德培養方面卻幾乎是空白,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法律職業道德教學起步較晚,缺乏完整的教學規劃。職業道德教育作為本科教學內容,只是在2003年國家開展司法考試之后,才逐步進入部分院校的法學專業課堂,相關教學模式也不夠成熟。二是教學元素不完備,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缺乏專業教材和師資隊伍建設嚴重不足兩個方面。三是教學手段和形式單一。由于法律職業道德是一種價值觀念,是一種抽象的思想內涵,而且一個人的職業道德水準的養成和提高,需要有相當長時間的熏陶和修煉,教學必須與之相適應。而目前開設了法律職業道德課程的高校,多采取理論灌輸的單一形式,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四是缺少考核和評估機制。由于法律職業道德教學的特殊性,學生在這方面收獲多少、品質優劣難以判斷,加之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與評估機制,教學無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提高。
第三,從理性選擇看,對于法律職業道德培養的個人需求不足。我國目前的法學教育是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學生不但對法律技能的培訓不感興趣,而且由于受到社會上不良價值和道德觀念的影響,對法律職業道德的培養也幾乎沒有需求。
三、關于加強法學教育中法律職業道德意識培養的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法律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社會資源和渠道。法律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要在法學教育、法律職業教育和普法教育中同時開展,從我國當前職業道德建設現狀出發,筆者對加強法學教育中法律職業道德意識培養有以下幾點設想。
1.確立法律職業道德培養的地位、目標和整體規劃
基于法律職業道德培養的重要地位、我國法律人當前的職業道德意識建設現狀和法學教育狀況,在法學教育中應確立法律職業道德意識培養的基礎性地位,將法律職業道德意識培養作為本科教育核心課程組織實施。明確法律職業道德意識培養的目標,包括基本的法律信仰、公平正義的觀念、正確的法律理念和獻身法治的精神。培養學生高尚、清正、廉潔的職業道德,忠于法律和維護法律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約束自己的行為,保證司法公正和法律職業行為的規范化,做適用法律、維護正義的使者。
2.加大財政投入,完善當前法律職業道德意識教學體系
政府和法學院校應加大相關財政投入,以保證法律職業道德意識培養課程的順利開展。將法律職業道德課程作為基礎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法律職業道德教育,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水平。組織法學教育專家編寫科學的法律職業道德理論教材,探討法律職業道德培養的教學模式和途徑,豐富教學手段。
3.注重課內外相結合,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教學
法律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應該注重課堂理論灌輸和課外潛移默化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展開。以法學本科教學為例,學生入學時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對各種觀念接受得比較快,通過課堂教育可以迅速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基礎理論。伴隨教育的深入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可以在高年級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如通過在課外開展模擬宣誓,讓學生了解作為一名法官、檢察官或者律師應該具有的基本理念,了解社會的價值期待和法律的基本要求,無形中使學生的思想受到影響和熏陶,有助于良好法律職業道德的形成。又如,應加強警示教育,組織學生在學習間隙到監獄等場所,聽取服刑人員反省,使學生感受職業道德對人生的重要意義,提高學生加強自身職業道德建設的自覺性。
4.建立完善的法律職業道德教學評估機制
良好的教學評估機制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可以有效地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當前法學教育中,應當積極探索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評估體系和辦法,明確評估指標,制定科學的評估程序,促進這一教學環節的落實。法律職業道德教學評估機制的確立和完善,必須從法律職業道德課程教學的特點出發,符合學生價值和道德觀念養成的規律,促進法律職業道德課程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霍憲丹.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和轉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法治30年:1978~200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李學堯.非道德性:現代法律職業倫理的困境[J].中國法學,2010,(1).責編: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