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優化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是高職教育特色形成的基礎。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應該借助多種途徑加強養成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增強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多方位、多渠道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調實訓教學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完善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和學生的知識結構。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職業能力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是為旅游企業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重要渠道。相對于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和旅游企業對員工素質要求的日益提升,當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學不能與時俱進,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畢業生的職業能力與素養不符合企業的用人要求,畢業生流動率高,給企業的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于是,社會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養出適應旅游業迅速發展的人才,如何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這些成了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當前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滯后,無法滿足社會需要。高職院校為保證學生的實習時間,目前多采取“2+1”或“半工半讀”的培養模式。由于學生在校時間短,教學部門在安排教學計劃時優先安排專業課及必修課,忽視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相關課程的設置。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進入社會后責任心不強、適應性與抗挫折能力差,出現頻繁“跳槽”等現象。其實就培養高素質旅游管理人才而言,高尚的職業道德與良好的職業技能同等重要。在某種意義上,旅游企業員工是否具有強烈的崗位責任心、熱情的工作態度、良好的心理素質、完備的溝通技巧、超強的團隊精神和服務意識等職業素養直接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成敗。
2.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從相關統計數據來看,我國旅游管理專業師資隊伍中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占專業教師總數的15%左右,絕大部分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任教,沒有受過系統的專業培訓。這一現狀直接導致在培養學生旅游職業能力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實踐教學脫離實際,陷入“從理論到理論”的境況。此外,我國旅游業起步較晚、學校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相對落后,造成培養的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差,與社會需要嚴重脫節。
3.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缺乏基本技能操作訓練。眾所周知,實踐教學是旅游管理專業教學的重中之重,而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僅把幾門技能訓練課和畢業實習作為實踐課,其他一些專業課程基本上還是采用“紙上談兵”的教學方式。另外,學生實習大多被安排在最后一年,這就產生了一種現象:學生在學習理論時,有理論知識,無實踐強化,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在進行實踐時,有實踐強化,但理論學習時間已過,不利于學生深入領會和靈活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這樣,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遇到實際問題就會手忙腳亂,對本職工作失去信心。
4.課程設置不科學,課時比例不合理。有些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開設得很亂,不能體現專業特色;有些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因人設課,即根據學校條件和師資狀況設置課程,沒有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與培養目標來開設課程。這些情況都嚴重違背了教育教學規律,致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目標不清晰,疲于應付,最終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困難重重,素質和能力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二、優化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途徑
1.借助多種途徑加強養成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增強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來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情感,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例如:在日常管理方面,學校可以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制定相關措施并實施管理。旅游管理專業可以結合旅行社和酒店對員工的相關要求制定出有關儀容儀表、個人衛生、公共衛生方面的規范,要求學生執行,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檢查措施。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學校可以有意識地為學生營造一種突出專業特色、啟發智慧、提高情趣、健康身心的學習環境,從而達到“潤物無聲”的境界。在開展課外活動和實踐活動方面,學校可通過舉辦旅游管理專業技能大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組織學生參加義務導游、禮儀服務等活動來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校還可以通過開展學生實習經驗交流活動、宣傳學生實習期間的先進事跡、樹立學習榜樣等活動來強化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職業意識和責任感。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實施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的有力保證。學校要鼓勵教師進修學習,并結合具體情況分批派遣教師到國內外知名旅游院校進修,使他們盡快熟悉并深入了解旅游行業的發展新方向,提高教學質量和研究水平。學校還可以聘請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做兼職教師,以講座、報告等形式提高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此外,學校還要注重培養“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由于具有旅游管理實踐經歷,能夠抓住旅游管理這一學科的精髓,可以擺脫“紙上談兵”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的操作技能有實質性提升。學校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途徑很多:鼓勵教師申報和參與實踐性課題;鼓勵教師到旅游企業調研或參與旅游開發規劃項目,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鼓勵教師利用假期到旅游企業掛職鍛煉、參加旅游企業管理實踐等,提升綜合素質與能力。
3.強調實訓教學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高職教育的顯著特色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切實強化實踐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可在汲取國外旅游管理教學經驗的同時,結合我國國情,探索提高我國高職旅游管理教學水平的新途徑。首先,學校應注重與企業的聯合,走校企聯合之路,實現校企的“雙贏”。通過這種方式學校不僅可以在不動用學校緊張的辦學經費的情況下保證學生的實訓環節,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最直接的平臺,有助于學生實現從學校到社會的平穩過渡。其次,學校應加強建設模擬職業崗位的實訓基地,采取具有實訓特點的“模擬教學法”。學生和教師在逼真的模擬場景中扮演不同角色,以達到身臨其境、加深印象的目的,在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充分體現高職教育“做中學,學中做”的思想和理念。例如:教師在講授導游人員服務程序時,可以和學生分別模擬導游與游客的角色,進行“正式接團”前的準備、接團服務、入住賓館、集合出發、景點講解等一系列完整的服務過程。最后,學校在保證學生正常實訓的同時,積極地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例如:學校可以將部分禮儀接待、食堂服務、環境衛生工作交由學生來負責。
4.完善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和學生的知識結構。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文化課程和專業課程兩大部分。首先,在文化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學校不能完全放棄語文、數學、外語等基礎性課程,應當遵循實用性、廣泛性、生活性等原則,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做必要準備。例如:語文課程教學可以側重于口語表達訓練,而不必拘泥于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在專業課程方面,旅游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涉及經濟、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務、法律、心理、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識。針對高職學生在校時間短、課時少等問題,學校需要在原有課程設置的基礎上整合優化相關學科知識,適當增加具有本地特色和應用性較強的課程。例如:學校可以結合河南省旅游資源特色開設豫劇鑒賞、河南文化現象等選修課程。學生的知識面寬了,在工作中自然會從容不迫、游刃有余,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旅游者通過旅游學習知識、陶冶情操的需求和愿望。
參考文獻:
[1]張建宏.提高高職旅游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建議[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5,(2).
[2]盧偉健.中等職業教育中的能力培養問題[J].科技信息,2007,(10).
[3]李曉梅,項桂芳,彭花燕.談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責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