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原則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行為準則。根據教學原則,教師能夠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綜合運用方向性原則、啟發誘導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和滲透性原則。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原則
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一定的教學原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不例外。所謂教學原則,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行為準則,有了教學原則教師才能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遵循以下教學原則。
一、方向性原則
方向性原則是反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本質原則。思想政治理論課方向性原則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明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發展方向,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方向,要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導方向。在教學中堅持方向性原則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貫徹方向性原則,才能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充滿生機和煥發活力,堅定學生的共產主義信念,激勵學生的斗志。
貫徹方向性原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方向教育。在當前的社會現實中,由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不少大學生的共產主義信念淡漠,從而滋生了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還有的大學生受西方國家“西化”和“分化”陰謀的影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迷茫、困惑甚至動搖;有的大學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看成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變質”的社會主義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遺余力地教育學生擁護黨的領導和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作為思想和行動的指南。
二、啟發誘導原則
啟發誘導原則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后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辯證統一的,教師啟發誘導得越好,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也就越能體現出來。
貫徹啟發誘導原則,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
1.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因為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進程的安排、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以及教學任務的落實都由教師負責;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教師可以講給學生聽、演示給學生看、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但是學生是否能夠看明白、聽清楚、想仔細,最終要取決于學生自身積極主動性的發揮。把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更是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教師無法代替。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只有在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情況下才有意義,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
2.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目的和意義,樹立學習的信心。其次,教師要堅持用正面語言教育學生。正面語言教育要求教師在分析事物時多說事物的“陽光面”,多用正面案例誘導和啟發學生,評價學生時多指出學生的優點和特長,并且以此作為學生成功和成長的起點。再次,教師要勇于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在問題的關鍵處進行點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潛能,使學生學會恰當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教師要善于整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心理學的有關內容,運用心理學方法及時疏導和排解學生的不良情緒,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
三、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踐原則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把理論灌輸和社會現實結合起來,把傳播真理和指導學生的實踐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放在首位,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鍛煉。
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理論成果是與時俱進的,任何理論對實踐活動的指導必須與變化了的實際情況相一致。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深刻變化,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興趣愛好也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因此,教學內容要與變化了的社會現實相符合,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第二,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創新教育的著力點。第三,教師的知識也會陳舊,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并且運用它們去闡釋和解決實際問題。
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教師要做到以下三點。
1.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認識是行動的先導,理論知識是學生聯系實際的基礎。教師在講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時,要保證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加工,要不斷地補充、更新、充實理論知識,使教材更加符合當今時代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特征,適合大學生的新思想、新觀念。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易于“入耳”“入腦”“入心”。
2.重視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第一,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時要重視聯系社會實際,要把當前社會上的熱點、焦點問題引入課堂教學,指導學生討論。第二,教師要盡可能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讓學生及時交流體驗、表達感受。
3.教師要鼓勵和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四、滲透原則
滲透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通過借助一定的載體,營造一定的氛圍,使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自覺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貫徹滲透性教學原則的主要根據有兩點:一是人的思想是受社會生活的綜合影響而形成的,二是道德品質的形成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
貫徹滲透原則,教師要做到以下三點。
1.環境滲透。環境滲透要求教師要優化育人環境。一方面,教師要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教學中良好的人際環境不僅是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而且有助于師生形成樂觀和開朗的性格,增加幸福和成功的體驗,對人生充滿信心和希望。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創造良好的空間環境,保證教室內空氣新鮮、干凈衛生等。
2.榜樣滲透。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堅定的職業信念、崇高的敬業奉獻精神等會對學生產生無聲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師要努力使自己舉止優雅、談吐文明、儀表端莊等。其次,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可供學習的古今中外的榜樣人物并介紹他們的事跡。最后,教師要樹立同輩榜樣,讓學生在課堂上介紹自己優秀及成功的一面。
3.內容滲透。教師可以在備課時,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準備一些視頻材料。教師可以在上課前、課間休息時或在臨近下課時,在不提出任務要求的情況下把視頻資料放給學生看,如《開國大典》《復興之路》等,這些視頻資料能幫助學生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有助于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唱一首“紅歌”、介紹一個改革開放的成就、敘述一件令自己感動的事情等。這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加學生的互動與交流,而且能夠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上述這些原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互為條件、緊密聯系的。教師在運用這些教學原則時要有整體優化的觀念,注重發揮它們的整體功能,從而達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目的,落實黨和國家培養“四有”新人的教育方針。
參考文獻:
[1]錢煥琦.教師職業道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責編: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