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遵照教學規律改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傳統教學方式,以“小班討論”為教學方法改革的突破口,采用“大班授課與小班討論”相結合,實行“互動式教學”,既能結合當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現狀,又能取得小班教學的良好效果,增強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提高教學實效性,營造理想的課堂氛圍。
關鍵詞: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理想課堂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和任務,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通過教與學的雙邊互動,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實現教育教學目的、任務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適應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人生理論與實踐的新課程。它與其他三門必修課一起,形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相對穩定的課程體系,共同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新課改方案實施以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積極進行了教學方法革新的探索和嘗試,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仍停留在傳統的“說教式”或“灌輸式”等教學模式上。《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教社政[2005]9號)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系大學生的實際,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把系統教學與專題教育結合起來,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結合起來,切實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手段。”因此,要按照教育教學規律改革課堂教學,不斷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目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課堂教學班級人數很難實現小班授課,更談不上因材施教。因此,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現狀的實際出發,把“小班討論”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嘗試采用“大班授課與小班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大班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小班討論”這個中心環節,實施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創設教學環境,構筑理想課堂,增強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大大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小班討論”教學作為一個紐帶,既有效貫徹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又實現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大班授課與小班討論的結合、教學過程與考核過程的結合。這種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創造性,使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得到培養,同時營造出理想的課堂氛圍,從而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
一、以討論主題為中心,統領理論與實踐教學
學生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學生參與教學的觀念是現代教育的產物,它超越了以往教育中單純的“傳授知識”和“傳授方法”的觀念,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現代教育創新的基本特征。堅持以轉變教學觀念為先導,始終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原則,針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強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綜合素質教育,就必須改革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過程,加強學生的參與、體驗和自主性學習,通過組織學生的探究、研討活動,形成具有科學教育特征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要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強烈的問題意識,用問題啟發學生教育學生。“小班討論”的課堂教學模式體現了“雙主體”教育觀,實現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互作用、教學相長。教師既要尊重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主角”地位,使其充分發揮學習主體性作用,又要精心組織、及時引導討論課堂的進展,運用教育機智,發揮好主導作用。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幫助學生了解大學新生活為起點,全面介紹和分析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習生活與中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相比較所發生的變化,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新出現的問題,提高適應能力。同時,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在合作學習中使學生共同進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實踐教學形式多樣,但必須有一個主題統領,這個主題也是課堂教學所要求的。用同一主題貫穿課堂教學和實踐環節,引導學生知行統一,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以理論教學的主題統領實踐教學諸形式,以實踐教學內容鞏固理論教學成果。根據課程的邏輯體系及教學進度,可依次安排四個主題討論題目。這門課程的邏輯體系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緒論、第一章、第二章,主題是適應大學生活,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討論題目為“你認為應如何度過大學生活?”。第二單元:第三章,主題是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討論題目為“大學生應如何認識順境成才和逆境成才?”。第三單元: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主題是社會主義道德觀,討論題目為“大學生應如何誠信做人、誠信做事?”。第四單元:第七章、第八章,主題是社會主義法治觀念,討論題目為“大學生應確立什么樣的法治觀念?”。討論題目提前布置,緊扣教學內容,密切結合校園文化活動,結合學生的個人愛好和興趣,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通過突出課堂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加強生活教育,使學生逐步學會解讀生活、解讀人生、解讀社會,學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自覺實踐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學習內容打下基礎。”這樣,就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純學科式的說教和理論脫離實際的空談,學生才會更容易接受教材中的知識點,由此獲得的觀念才易于內化與升華,進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教學實效性,也提高教學的可信度。
二、以“小班討論”為紐帶,實現“教”與“學”的互動
教學是由教師“教”和學生“學”所組成的雙邊互動過程,教和學是彼此聯系、不可分割的同一活動過程中的兩個方面。課堂教學關注的是科學世界或書本世界,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往往成為被遺忘的角落,這實際上否認了教育是探究的過程。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課堂上普遍采用由教師到學生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大多徘徊在“教師輸出——學生接受”的單一傳導上,基本上是教師在講臺前唱“獨角戲”,學生在臺下“看戲”,缺少互動的氛圍和反饋的渠道,忽視學生的能力培養,而學生受制于教師,失去了學習的主體地位,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改革“以教師為中心”的“專制型”課堂,讓學生也成為主動者,并針對學生身心特點和思想實際,有意識地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各種問題,啟發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學生上臺作主題發言、以班為單位選派代表分組辯論、自愿結成小組集體寫作論文等教學活動,努力創建教師和學生雙向互動式的“民主型”課堂。
首先,從教學安排上保證“小班討論”的時間和地點,在課程表中顯示相應學時,授課計劃中一次“小班討論”占4個學時,把常規教學班分成兩個小班分別在兩個時段進行。其次,討論結束后,每個學生應寫出不少于2000字的學習心得,作為實踐教學的成果,利用課堂討論的形式進行自我展示,每個學生都要過關,其他同學打分。如果教學班人數過多,則分成10人一組的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來展示,增強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同時,還可邀請班主任或輔導員參加,將課堂討論打造成一個師生共同參與、合力融入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綜合平臺,既貫徹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成為討論的主角,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又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暢通表達途徑,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以課堂討論帶動課下學習、主動探索,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另外,要引導學生在討論中學會表達和傾聽,在交流中見賢思齊、擇善從之,這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完善,對問題的深入理解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雙向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方式。“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師和學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教師必須廢除“注入式”教學,采用“小班討論”的形式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走”而不是“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學”而不是“強迫學生學”,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讓學生由被動的“填鴨式”灌輸變為主動地思考和參與教學活動,營造一個和諧、互動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成為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最終達到“我會學、我樂學”。教師還要注意做到寓教于樂,克服“空洞說教”的弊端,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三、以綜合考核為標桿,檢驗教與學的效果
科學有效的評價考查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現象,收到較為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效果。傳統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考試都采用閉卷的形式對理論的實際應用與行為修養的考查,導致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學習基本上處于“考前背筆記,考后扔筆記”的狀態。以“小班討論”的成果實現教學過程與考核測評的統一,考試形式和考核方式主要是圍繞主題討論題目,經過課堂充分討論后,結合實踐教學環節,學生每次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課程論文。根據四次課程論文情況、日常表現(教學參與、考勤、道德紀律表現等)、隨堂測試等環節,綜合評定成績,既考核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情況,也是對授課的一次檢驗。基本上能全面地反映出學生對該門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同時也能反映出學生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把“小班討論”作為教學方法改革的突破點,既能結合當前基礎課教學的現狀又能取得小班教學的良好效果,增強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同時,作為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小班討論”占去不多的學時,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了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收到教與學互動的良好效果。這種教學改革有效地把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程考核有機統一于一個教學主題,使理論教學得以深化、實踐教學得以總結、課程考核有了依據,從而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建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理想課堂模式,引導學生把樹立遠大理想同時代的發展要求統一起來,把實現自身價值與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統一起來,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統一起來。這樣就培育了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為大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潛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性質、邏輯結構與特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增刊).
[2]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陳敏.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有效性缺失及其對策[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1).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責編: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