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大學生必須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大學生受社會、學校、家庭等環境的影響,其誠信品質受到了挑戰和質疑。針對這一社會問題,探究成因和提出糾正策略是積極的應對態度。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教育;道德規范
誠信是指誠實守信用,情感真誠,言行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斷賦予誠信以新的內涵,誠信已成為新世紀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倫理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道德文明的基石。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品質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求知欲旺盛、進取心強,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是大學生的誠信狀況卻不容樂觀。大學生的誠信缺失現象不僅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而且還給高校的管理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探討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大學生中的誠信缺失現象
1.考試作弊現象嚴重
過去學生考試作弊被發現后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現在有些大學生即使自己不作弊,也不會指證別人作弊,甚至還為個人的作弊行為得逞而慶幸。在考試過程中,有的學生夾帶與考試內容有關的書本、筆記,在考試中交換試卷或以借用工具書、文具等方式傳遞答案,利用上廁所的機會偷看有關資料,雇用“槍手”代考等,作弊手段無奇不有。
2.惡意拖欠學費和國家助學貸款
國家助學貸款本是為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但是有的大學生卻惡意拖欠貸款。他們畢業后不僅不積極償還利息,也不償還貸款本金,甚至個別學生在畢業后故意中斷與學校的聯系。還有些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學生為了個人或家庭的經濟需要,用虛假證明材料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在獲得貸款后沒有按照借款協議要求使用貸款,而是將貸款用于其他消費。
3.就業當中的弄虛作假層出不窮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就業形勢相當嚴峻,畢業生在求職擇業的過程中費盡心思、千方百計地“豐富”自己的簡歷。有些畢業生的確發展全面、非常優秀,不過也有一部分畢業生弄虛作假,例如:涂改學習成績、偽造各種榮譽證書、夸大個人能力水平。在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很多畢業生不認真分析自身的條件,也未全面了解用人單位的情況,有機會就立即與招聘單位簽訂就業協議,一旦遇到條件更好的招聘單位,寧愿繳納違約金也要毀約。
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誠信缺失的現象,網絡盜竊、詐騙、誹謗、攻擊,競選干部以及發展黨員過程中的弄虛作假,學術造假、剽竊抄襲等。這不僅有損大學生的整體形象,而且對高等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1.社會信用體制不健全,大學生誠信意識缺乏
在我國各項事業不斷推進和發展過程中,有些制度和法律法規還不健全。例如:社會信用制度還不健全,社會信用對每個人的影響還不夠直接和具體,人們還沒有充分感受到社會信用體制對個人生活的保護與約束;誠信教育、監督、評價體系不健全,沒有將誠信狀況與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掛鉤,致使誠信缺失對大學生的影響不深。
2.家庭中的誠信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每一個家長對孩子都抱有很高的希望和無限美好的期待,但不是每一個家庭的教育都關注到孩子的全面發展。有的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特別注重智育的發展,卻忽視了對孩子道德品質的教育;有的家長就有許多不誠信的惡習,如陽奉陰違、爾虞我詐、坑蒙拐騙、貪污腐敗等,這些行為會在家庭生活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來,這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3.學校中的誠信教育缺乏實效
長期以來,高校對德育非常重視,但因為德育內容、形式和方法不能與時俱進,導致德育的實效性不理想。教育內容還是以一般性的理論知識為主,而且多為傳統的理論知識,不能和現實結合起來,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誠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還是以課堂教育為主,缺乏應有的實踐環節;一些教師不能以身作則,對學生的誠信教育也起了負面作用。
4.大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影響
從整體上來看,大學生樂觀向上、充滿激情,注重良好品格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但他們的閱歷淺,容易因受挫而產生消極的心態,出現“非此即彼”的兩極化心理,也很容易造成從眾心理,從而影響誠信品格的形成。另外,在求職就業方面,大學生比較注重專業對口,注重所選擇職業的社會地位和工作環境,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業的難度。再加上他們缺乏吃苦的精神和創新的意識,這也很容易讓他們偏離誠信。
三、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策略
1.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完善誠信監督機制
建立誠信檔案,就是把學生的個人信息以及家庭信息進行詳細統計,如戶口所在地、個人身份證號碼、家長身份證號碼、個人聯系方式、家長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通過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可以了解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等方面的基本表現,判斷學生的誠信狀況。學生的誠信狀況要與發展黨員、評優獎先、申請助學貸款、求職擇業等聯系起來。要加強對學生誠信檔案的管理,檔案記錄要真實,不能流于形式,同時要有專人管理,還要有書面和電子信息,便于學生、教師、用人單位查詢。
2.豐富誠信教育內容,注意教育形式和方法
大學生誠實守信應該具體體現在大學生活的各個方面。具體內容包括:在學習方面,不遲到、不早退,認真完成作業,考試中沒有作弊行為;在生活方面,艱苦樸素,合理消費,不以弄虛作假來獲取國家獎助學金;在人際交往方面,不陽奉陰違、惡意中傷他人,要真誠待人、團結同學、尊敬師長;在社會實踐活動上,積極參加各類素質教育活動,在活動中遵守規則,認真完成工作任務;在求職擇業中,要尊重個人實際情況,不夸大自己,向用人單位提供自己的真實材料。在開展誠信教育的途徑上,高校應該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進行不同的形式設計。
3.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營造濃厚的誠信教育氛圍
想要加強誠信教育就要讓大學生認識到要想生存就必須誠信,要想發展就必須誠信。在政府層面,應該加強輿論引導,加大宣傳力度,樹立誠信典型,倡導誠信美德。社會各個系統在擇錄大學畢業生時,應考慮畢業生的誠信狀況,把誠信作為錄用的必要條件。銀行系統對有不誠信記錄的畢業生要加強控制力度,對其與銀行的交易要有一定的控制手段。加強對網絡的管理,規范網絡文化,弘揚誠信美德。同時,學校要充分發揮在教書育人方面的主要優勢,樹立起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把誠信教育貫穿于思想教育、課堂教育、考試考勤、課外活動中。要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發揮校園文化在大學生誠信教育方面的引導作用。總之,只有使社會、學校、家庭三者的影響形成一股合力,才能為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創造一種良好的氛圍。在誠信教育濃厚的氛圍中,大學生就會發自內心地接受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并在實際行動中身體力行。
參考文獻:
[1]朱云林.注重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2]陳思坤.論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原則和途徑[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
責編:李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