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但在當前社會狀況下,戲曲正在遭受空前的冷落,許多大學生不喜歡戲曲,不了解戲曲,高校音樂教育中缺乏戲曲的參與。因此,認識戲曲引入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是必要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師資對于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并應該注意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將戲曲引入高校課堂。
關鍵詞: 戲曲 高校音樂教育 運用
我國的戲曲音樂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其濃郁的地方特色更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在國內外華人的心目中都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學習并熱愛它是保存、發展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然而在當今的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一講到戲曲,不少學生直搖頭皺眉,認為“太老土了、節奏太慢了”,或者覺得那太難唱了,對于戲曲音樂漠不關心。在這樣的現實境遇之下將戲曲納入到高校音樂教育范疇具有特殊意義。
一、將戲曲引入高校音樂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戲曲“是中國的傳統戲劇形式,以文學劇本為主體,是集音樂、文學、舞蹈、表演(含武術、雜技、舞美)等為表現手段的綜合性極強的舞臺藝術”[1],與古希臘悲、喜劇和印度梵劇戲曲并列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中國戲曲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瑰寶,是在民間歌舞、曲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藝術。它集文學、音樂、舞蹈、武術、雜技、美術等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于一身,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但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以唱歌課為主,其知識體系基本上是西方音樂教育的翻版。這種狀況抑制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時至今日,在音樂院校的教學中仍存在著以歐洲音樂為中心的不正常的傾向。在我國專業音樂教育和普通音樂教育中,民族傳統音樂至今沒有取得應有的地位,民族音樂文化的觀念一直未能在我國音樂教育的指導思想和教材中得到體現。要使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必須樹立將民族音樂作為學校音樂教育根本性基礎的觀念,扎根于自己的傳統。離開根基去奢談發展“現代化”,其結果只能是自我喪失。
2.戲曲教育具有獨特的教化功能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學生接受戲曲藝術的熏陶,既可培養愛國主義、尊老愛幼、剛正不阿等高尚的道德品質,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又可增強傳統文化審美情趣的修養。戲曲素有“教化的作用”。縱觀戲苑,絕大多數劇目表現的都是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團結互助、激濁揚清、懲惡揚善的故事,是教人做人立身的課堂。著名戲劇家夏衍指出:“戲劇是人生的縮影,在舞臺上表現出來的,應該是壓縮了的精練的人生。”有一句戲曲界的行話“學戲先學做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戲曲也許有表面上的熾烈與熱鬧,但骨子里卻有一股中國式的儒雅與恬淡。大學生容易受到社會上浮躁心態的影響,而看戲品戲,可以給人以更平和的心態,更瀟灑的風度。校園有了戲曲的神韻,也就多了一份傳統文化的底蘊。素質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教會學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樣做人。在戲曲藝術教學中,特別在現代戲曲中,諸如楊子榮、郭建光、李鐵梅等典型的藝術形象,可以使學生受到革命傳統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振奮精神斗志。傳統戲曲中,歌頌民族英雄主義、仁人志士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劇目,如《岳母刺字》、《蘇武牧羊》、《穆桂英掛帥》、《秋瑾》等;體現正義、懲惡扶善、舍己救人精神的劇目,如《趙氏孤兒》、《鍘美案》、《赤桑鎮》等,都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戲曲的教育功能尤勝于其他藝術;一是因為其演出普及,受益面廣;一是因為戲曲演出猶如現身說法,活靈活現,且感人至深,所以才有了“說不如講,講不如演”的說法。陳獨秀曾這樣評價戲曲:“戲園者,實普天下人之大學堂也;優伶者,實普天下人之大教師也。”戲曲的教育功能是寓于娛樂功能與審美功能之中的,即所謂“寓教于樂”。
因此普通高校開設戲曲藝術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進一步了解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而目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祖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熱情,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將戲曲引入高校音樂教育,教師是關鍵
戲曲音樂進課堂,能否取得預期試點效果,能否長期堅持下去,最根本的一點在于我們是否擁有一支思想、素質、能力三過硬的專業教師隊伍。從目前對高校音樂教師隊伍的分析看,多數是關注自身鋼琴、聲樂、視唱練耳基本功型的人員,對戲曲音樂不感興趣,不會演唱、知之不多的占大多數,不適合、不合格、不勝任的矛盾非常突出。只有先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談搞好試點和全而鋪開的其它問題。那么什么樣的教師才能稱之為勝任呢?戲曲音樂進課堂,主要實現兩個目的:其一是要培養大批對民族戲曲有鑒賞力,對這種藝術形式能夠接受、樂于接受乃至有濃厚興趣的觀眾群體,以解決這種藝術形式在“受眾”層面的后繼乏人問題;其二是能及時發現和及早培養一批天賦較高,意志力較強,有望成為“名角”的潛人才,以解決戲曲文化在以后的傳承發展上的后繼力量。根據這兩個目的,勝任教師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要對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深深地熱愛,具有豐富的戲曲歷史、常識性方面的知識,有較高的專業化欣賞評析能力;二是對劇目、唱段、角色能結合劇情表現出較高的鑒賞力和口頭點評能力;三是有深厚的演唱藝術功底。唱段不僅能唱出韻味,展現傳統藝術的感人魅力,而且在念、做、打方面都很專業,懂得舞臺的開場音樂、過場音樂及伴奏音樂的使用,以及與演員的配合,對興趣較濃、天賦較高的尖子學生有能力進行深入的“口授心傳”培養。我們只有從當前如何調配,長遠如何培養兩個層面有效解決好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難題,才能真正推動試點工作步入正軌。
在高校音樂課堂上教戲曲,對音樂教師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一是戲曲旋律比較復雜,裝飾音多,起伏變化大,板式的轉換、情緒的發展,以及咬字甩腔都頗有講究。二是學生是否樂意學唱,教師心里沒有底。教師可以采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各種教學方法,用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使學生進入角色,引起情感共鳴,師生一起進入教學內容所規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戲曲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自己獨特的地域特征,還可以結合唱腔實例在課堂上介紹戲劇唱腔分類和各種板式常識,讓學生了解這些流派雖各有特色,但都從整體上反映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三、將戲曲引入課堂的一些具體措施
如果我們在音樂教學中的引導和宣傳的作用還不夠,再加上教學中假如我們仍用老一套的發聲—音樂知識—學歌去完成戲曲教學內容的話會,學生更會覺得枯燥乏味。那么怎樣才能讓“戲曲課”成為學生喜歡的音樂課從而達到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目的呢?
從具體內容上看,首先應當幫助學生熟悉和掌握諸如京劇和有關地方戲曲的代表性唱腔和唱段,如京劇的“二黃”、“西皮”,揚劇的“梳妝臺”、“大六板”,等等,并且應當要求學生演唱部分唱段,只有自己能唱,才真正能懂,能喜愛。其次,需要讓學生了解和熟悉相關劇種的伴奏形式,包括樂隊的組成,主要伴奏樂器及伴奏方式,如京劇的文場、武場,緊拉慢唱等,伴奏音樂也是戲曲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唱腔唱段密不可分。最后,需要讓學生了解相關戲曲的表演常識。例如京劇的行當有“生、旦、凈、丑”之分,不同的行當扮演不同的角色類型,并有相應的臉譜和服飾。再如一般戲曲的表演方式包括“唱、念、做、打”,成功的戲劇表演具有無聲不樂、不動不舞的特點,都與唱腔密切配合。
從教授形式上看首先分析各種戲曲音樂的風格,歸納出最基本的特點,然后在各劇種間進行形象、直觀的對比,使學生易于接受。純理論的講述是困難的,也是乏味的,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一個劇種的地理環境入手進行講解,是非常形象有效的,因為一個地方的戲曲往往與此地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欣賞習慣有著直接的關系。比如京劇與越劇是中國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劇種,素有“北京南越”之說。再將南北方人的性格差異與戲曲風格相聯系,加上生動的范唱,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學生特別愛聽故事,因此教師必須了解相關劇目的劇情、歷史典故、表演藝術家的生平與趣聞等為課堂教學服務,這樣既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同時也能調節課堂氣氛。如在學唱黃梅戲《牛郎織女》的選段時,可以先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同樣像《梁祝》、《鍘美案》等故事都是學生極感興趣的。再如介紹梅蘭芳時,給學生講講梅蘭芳在抗戰時期憤然排演《木蘭從軍》一戲,然后蓄須明志的故事,學生會肅然起敬。同樣,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時義演捐獻“常香玉號”戰斗機的故事也是很有意義的。
當然,在上課之前,教師得花大量的時間去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研究戲劇唱腔、動作表演等。平時得多向一些戲劇表演者學習,把戲劇的做、表演、唱腔等展示得惟妙惟肖,再加上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法、周密的課堂環節確保每堂課的教學質量。同時合理細致地根據學生的不同愛好,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校音樂活動,如組織戲劇興趣小組、舞蹈,器樂興趣小組、合唱隊等,來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增長民族音樂知識,發揮音樂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藝術表演力和審美能力,很好地把興趣小組和課堂教學相結合長期堅持下去,共同去完成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任務,讓中國傳統的音樂藝術之花開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將戲曲引入高校課堂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其間美妙的音樂韻律,細品其間言辭的考究,而且可以使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掌握來思考和探究華夏傳統的藝術哲理和審美情趣。因此,每位中華兒女都應該為祖先創造的藝術奇跡而驕傲;高校教育工作者則應肩負弘揚民族傳統藝術的重任,把好戲曲知識教學這一關,從而讓戲曲藝術有更廣闊的傳播、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肖常緯.中國民族音樂概述[M].西南大學出版社,1999.7: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