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作者針對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重點不突出,重點段落缺乏層次感,內容發掘缺少深度的問題,提出“寧在點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的有效策略,即選準點——重點段落、重點詞語,明確線——重點問題、關鍵問題,分層挖——設置層次、入情入境,體察訓練、自在整合,內拓外補、深度生成,層層追問、多元解讀,打出水——提煉文章主旨,培養學生能力。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解讀能力 培養 策略
教學重點不突出,重點段落教學缺乏層次感,內容發掘缺少深度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教師由于目標不明,主線不清,面面俱到,淺嘗輒止,課上得糊成一片,目標難以有效達成,教學高耗低效。
如何使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重點更加突出,主線更加明了,我認為,對于課文重點段落的教學應做到寧在點上打“井”,也不在面上挖“坑”,應在選準點、明確線、分層挖、打出水上下功夫。
一、選準點
這個點,就是教材的重點,即課文的重點段落、重點詞語。這個點往往是文中具有輻射力、帶動力、折射力、統攝整力的詞語或段落,抓住了這個點,教學便可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可是,教材內容大于教學內容,一篇文章可挖掘的點很多,課文如同一座密布的叢林,如何披荊斬棘選準這個點,這就需教師深鉆文本,把文章讀薄,甚而讀成一句話,一個詞。
這些重點詞,有的含于文章的中心句中,如《黃果樹的瀑布》中“黃果樹的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中“杰作”,《地震中的父與子》中“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擁抱在一起”中“了不起”,《青海高原一株柳》中“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中“神奇”便是統領全文的關鍵詞。
有的重點詞隱藏于文章段落中,需教師慧眼識珠,憑著敏銳的語感發現它。如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執教《一夜的工作》時,為引導學生理解總理辦公條件的“極其簡單”,王老師就敏銳地抓住“宮殿”一詞,讓學生充分想象,作為曾是載灃的府邸,會有什么擺設?而這座宮殿作為了大國總理的辦公室又應該有怎樣的擺設?可現實卻是“一張辦公桌,兩張小轉椅,一盞臺燈,僅此而已”。從而感悟到極其簡單的是總理辦公室,而極其不簡單的是總理那偉大的人格。
再如,《鸕鶿》一課的教學,在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水鄉的平靜之美后,教師可緊緊抓住“一抹”一詞大做文章,從而引導學生體悟水鄉生機勃勃的動態美。
二、明確線
文章的知識點、訓練點、情意點如顆顆珍珠散落文中,教學要做到“一線串珠”,這個線就是能夠統領全文教學的課文的重點問題、關鍵問題。
這個重點問題有的是文章中心句的引發,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為什么說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等均是綱領性的問題,它們如一條串珠之線,串起全文的教學。明確了主要問題以后,教師還要明確主要問題之后的主要內容,指導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如“父親的了不起”表現在三個畫面:一是沖向學校;二是不顧勸阻;三是苦挖廢墟,其中第三幅畫面最為重點,相應段落即為重點教學內容。
有的文章沒有明顯的中心句,我們常常采用放手讓學生讀文,劃出自己被感動的語句并寫感受,如此設計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就需教師依課文的主旨為線索,先把握課文重點段落是哪幾段,其中重點詞是什么,如何進行生發與聚合,進行充分的預設,以便在學生匯報時順學而導。如《大江保衛戰》一課,課文主體部分由抗洪搶險的三個典型場面構成,采取由群體至個體再到群體的描寫方式,表現了人民子弟兵錚錚鐵漢的英雄本色。教學時可依據“錚錚鐵漢”這一潛在線索,圍繞三個畫面,分別抓住“全然不顧”、“拔”及三個“飛向”等詞進行生發體驗,從而感受文本內涵。
三、分層挖
明確了文章的重點所在,就需要抓住重點設置層次,重錘敲打,把這眼“井”挖深挖到位,也就是引導學生品詞析句,理解感悟,聚焦形象,內化語言,體悟思想。
1.設置層次,入情入境。
周一貫老師說,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攻讀,反復誦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途徑。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直面語言文字,讀響語言文字。對于情美意深的文段,可采用以換詞體悟,反復誦讀,入情入境的形式,在讀中會文義,品情感,生感情。如《槐鄉五月》中“熏醉”一詞體悟可設置如下的層次:一讀第2自然段,劃出最能表現洋槐花香的句子;二讀重點句,理解“熏醉”:可用什么詞替換?為什么不用“陶醉”“沉醉”呢?“熏”更能說明什么?(花香襲人,沁人心脾)三讀重點句,體會“悠香、彌香”之感:讀“熏醉”時的輕飄,讀“傻乎乎”時的諧趣;四讀重點句,體味作者戀鄉、愛鄉之情:悠然回憶,如入其境,如聞其香。這樣四次關于語言文字的誦讀,能打破學生固有的“醉像”,順應文本新“醉”的圖式,涵泳體味作者的情思。
2.體察訓練,自在整合。
夯實雙基,既是語文教育的基點,又是語文教學的原點。教師應拋卻死貼硬靠式的人為灌輸,憑借知識與技能基石,在言語訓練中催生人文精神。如《天鵝的故事》一課中,引領學生學習群鵝破冰感悟團結的涵義這一教學環節,可作如下設計:首先讀課文第5自然段,用一個詞給語段加個標題;其次根據標題(“團結”“凝聚”等詞),給出一個句式:“團結就是?搖?搖 ?搖?搖”。品語段后填充;第三步想象團結的號子中隱藏著怎樣的語言,以天鵝的身份說一說;最后再讀第5段,讀出雄壯的味道。這樣加標題、練句式、擬說話、用情讀,目標簡明,步驟簡捷,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使學生在言語實踐的訓練中參悟文中老天鵝偉大的精神及團結的巨大作用,三維目標達成了然無痕。
3.內拓外補,深度生成。
“語文課應該以學生為本位,注重語文的本體,強調文本本身……挖掘文本資源,其實教科書是最最基本的語文資源”。(張慶語)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文本資源的開發。
在務本的基礎上,可以適時適度地補充相關資源,以幫助學生深入閱讀,深層體悟。如教師在教學《白鵝》一課時,在引導學生從白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三個方面品味白鵝的高傲,感受作者幽默、風趣的寫法后,相機補充作者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兩幅畫,就有助于學生走近豐子愷,走進文本,激發學生與作者、與文本產生更深刻的共鳴。
4.層層追問,多元解讀。
抓住重點段落中的重點詞語,層層追問,由表及里,多元解讀,從而引導學生體悟文本深刻內涵。如竇桂梅老師在教學《秋天的懷念》一課時,引導學生理解“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一段時,就抓住了“撲”、“抓住”、“忍住”三個詞,先讓學生體會母親“撲”下去的、“抓住”的究竟是什么?而后進一步在“忍”字上作文章:她先讓學生結合實際說說肝癌病人的痛苦情狀,然后以母親身患肝癌有沒有像“我”一樣砸玻璃、摔東西的幾個假設與“我”的表現作對比,隨之引導學生體會母親忍住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病痛,還有兒子的病痛、兒子的抱怨這樣的雙重打擊,最后讓學生從三個“悄悄”中體會出母親對“我”的小心、耐心、關心,從而進一步體會出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對兒子的良苦用心。
另外,創境體驗且與體察、聯系生活加強對比、補充留白放飛想象等都是引導學生體悟重點段落的好方法。
四、打出水
在學生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及時提煉文章主旨,升華學生情感,提升學生能力,同時注重學生目光的延展、興趣的延伸。
1.讀寫結合,遷移運用。
情動而辭發,在學生有所感有所悟的時候,給學生表達運用的機會。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當父子倆幸福地擁抱在一起時,過去的38個小時的挖掘與等待,父子定然有太多太多的話想說,此時讓學生選取其中一個角色,寫下他們想說的話,能進一步讓學生走入人物的內心,體悟人物的情感,同時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2.升華情感,啟迪心靈。
在對重點段落的重錘敲打中,學生對于文本內涵定然有更深的感受與體悟,因而在課尾,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實際,想想說些什么或有什么啟示,從而使學生在情感熏陶中獲得思想啟迪。
3.目光延展,興趣延伸。
以一篇帶多篇,向學生推薦相關作品,把學生的閱讀目光引向課外,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學完一課,可以推薦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是同一類型(題材)的作品,或是精讀文章的原著,等等,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語文課外實踐活動。
總之,教師應抓住重點段落,重錘敲打關鍵詞語,刪繁就簡,削枝強干,真正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展,努力使語文教學簡約而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