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浙江溫州洞頭媽祖信仰屬于媽祖次生文化現象,這個號稱百島之縣的洞頭列島有媽祖廟近二十座。這里不僅有祭拜媽祖等信仰活動,而且在這些活動中產生了不少具有海島特色的民俗與文化。本文是東沙媽祖宮對外“迎火鼎”民俗活動的調查報告,包括東沙媽祖廟形成歷史、廟宇環境、“迎火鼎”、貝殼舞等衍生文化現象。
關鍵詞: 溫州洞頭東沙村 媽祖宮 “迎火鼎”
東沙村位于浙江溫州洞頭本島東北部的東沙港內,距溫州市區64千米。全村轄6個自然村,常住人口316戶,2005前屬北沙鄉政府管轄,目前隸屬北岙鎮,距鎮政府駐地2.6千米。村前即為東沙港,史上曾為浙南沿海一帶島嶼商埠,是來自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地漁船的貿易與補給點。該村坐西北朝東南,三面靠山,一面臨海,每當漁船拋錨此處,漁船、島礁、藍天、榕樹、浪花等景色構畫出濃郁的海域特征。
漁業生產是東沙村傳統產業。自古以來,村民以漁業養殖捕撈為基礎,以販鮮、魚產品加工為輔助產業。作為漁業生產村,海上平安女神媽祖信仰自然成了該村獨有的媽祖次生文化現象,其每年一度的“迎火鼎”活動成了極具海島特色的民俗現象。
一
媽祖,姓林,名默,又叫默娘,福建蒲田湄州人,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相傳她溫柔文靜、聰穎好學、熱情助人、熟悉水性,勇敢救護遇難者,保護航海安全,深受人們的尊敬、愛戴。北宋末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與國外交往密切,泉州、廣州、杭州、明州、溫州等港口逐漸繁榮,中外客商云集,朝廷先后設船舶司管轄。為了宣揚媽祖“屢救吾氏之危”,使航海者產生某種精神寄托,先后被歷代王朝封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被尊稱為“海上女神”。
洞頭縣外海域稱洞頭洋,為浙南第二大漁場。早在明末清初,福建惠安、崇武、莆田、泉州等地漁民,每年春汛,便駕漁船、帶漁具,攜家眷前來洞頭,在現在的北沙、東屏一帶的山岙,搭建茅寮,安頓家眷,然后進行海上捕撈作業。那時候,海上生涯一怕風浪,二怕海盜,為求得平安,福建漁民把海神“媽祖的塑像”一起帶到洞頭,在東沙岙里蓋一間茅棚屋,專供“媽祖”香火,每天早晚燒香禮拜,祈求平安,到了漁汛期結束,漁民們返回老家時,又把媽祖的塑像帶回去,年復一年,一直如此。
相傳清乾隆年間,有福建惠州漁船在洞頭島東沙港附近停泊時,不慎損壞船上奉祀的天后圣像,而將這尊媽祖雕像留在東沙村。東沙和附近幾個村漁民便籌集銀兩,按惠安媽祖廟的風格建造東沙媽祖宮,供東沙和附近幾村的村民奉祀媽祖。后來,不僅當地漁民、海運者前來祭祀,不少過境的臺灣漁民也前來祭拜,因此媽祖宮香火不斷。

清道光、咸豐、光緒年間海盜蜂起,東沙村媽祖宮屢損屢修。據宮內碑記、題刻等相關資料,東沙村媽祖宮的戲臺和后殿經清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年間多次修繕。民國18年(公元1929年)臺風毀壞媽祖宮山門屋面及戲臺西南翼角。當年,清末秀才陳繼虞倡議,漁民、漁商捐資,北沙名匠彭青芬主持修復,并增建門廳,兩廂及山門前的門臺,遂成現存規模。宮中的一幅楹聯是:“圣跡溯湄州,蒙雨調風順之佑,三千里舳艫長古香煙留弗替;母儀瞻東谷,自乾道嘉咸而后,二百年俎豆至今廟貌喜重新。”這是1929年重修媽祖宮后題的,把東沙媽祖宮的由來、發展的歷史及重建后廟貌一新的盛況概括得十分精到。1949年東沙村村民陳裕山為報答媽祖助其逃過日本人的追捕而再次發起維修,并置黃金一千克多包裹媽祖像(文革中沉入龜嶼口)。1958年至1963年東沙媽祖宮作為漁業漁網放置場所。1963年至1970年東沙媽祖宮作為東沙村海帶干倉庫。1971年至1977年將其作為東沙村漁粉廠。1978年后,媽祖宮一直當做宗教活動場所。1986年10月17日公布東沙媽祖宮為洞頭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8月29日公布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東沙村媽祖宮宮內大型活動一年有六次,分別為農歷二月十八日、四月十八日、六月十八日、八月十八日、十月十八日、十二月十八日等節日,節日通常有幾百人出入,有時高達3000人左右。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誕辰日、九月初九為媽祖升天日,這里還要通宵達旦舉行三跪九叩大禮,燒香許愿、還愿,并進行演戲活動。特別是正月“迎火鼎”的民間傳統活動更是一種獨特的海島民俗現象。
二
東沙村媽祖宮大型活動主要由媽祖廟佛會自行組織完成。但媽祖誕辰紀念日和羽化升天日,其祭拜儀式為3—5天,主祭活動1—2天,余為演戲、祭祀活動,參加活動達上千人,人員來自洞頭縣本島各個漁村,儀式隆重,熱鬧非凡。儀式由有名望(產量高、技術精、聲望好)的漁船老大牽頭,在常年停泊在東沙漁港的漁船老大中推舉產生十六位成員,在每年媽祖誕辰這一天的早晨,這十六位成員齊集在媽祖佛堂前,由宮廟主事(廟祝)向媽祖卜卦示意,把眾漁船老大的姓名一一念出,逐個卜定,組成佛事活動的十六名主管人員,管事人員按佛事活動的內容,分設財務、購物、香火、抄寫、佛事、安全、后勤等小組,各司其職,整個活動進行有序,活動主要在媽祖宮廟宇進行。
東沙村媽祖宮的選址從風水理念出發,背倚“媽祖宮頂”峰,左為龍山,右為虎山,龍虎相峙,隔海視三垅主峰,以便“聚氣迎神”,獲取大自然的庇護與恩寵。媽祖宮由香火亭、門廳、戲臺、兩廂、拜亭、大殿組成合院式木構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42.70平方米,建筑面積35.8×11.2平方米。
(一)香火亭
位于媽祖廟前的海灘上,六角形平面,邊長2.45米,重檐攢尖頂,總高8.1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橘黃色琉璃瓦屋面,為焚燒紙帛香火之所。
(二)門廳
門廳三開間,通面闊10.8米,通深2.8米,與天后主軸線偏東0.43米。前砌門坊,明間比次間高約0.5米,蓋二號灰筒瓦。明間正脊塑行龍戲珠,次間龍首朝外,龍身三曲,龍尾高昂,由水泥硒灰堆塑,形態生動。明間大門寬1.6米、高2.54米,邊門寬1.38米、高2.38米。門廳明間作平某頂,彩繪八仙過海,次間設樓。
(三)戲臺
坐南面北,面寬4.12米,進深5.25米,臺面高1米。前檐角柱設一斗三升重昂藝術形角科,四周額枋上各安二組一斗三升重昂里轉三上昂平身科。頂設斗八藻井,由一斗三升異形層層出跳,組合成斗八藻井,八角形覆斗板上浮雕三星圖,戲臺兩側作樂臺和道具化妝用房。
(四)廂樓
東西廂樓各三間,明間面寬3.0米,南北次間面闊各為1.94米和2.6米,樓層高2.36米,脊檁高5.07米,抬梁式結構。
(五)儀門
由前院上七級臺階進入三開間的儀門,通面闊11米,通進深3.1米,脊檁高4.1米,五架中柱分心用五柱,儀門三道門扇。前檐砌門坊,明間頂部砌成三角形,中部開一個水珠狀口,內有仙女塑。次間采用特砌欄桿柱,呈現出一種歐式風格。中門額書“天后官”三個楷書大字,東西邊門分別額書“河清”、“海秀”二字。儀門正脊磚砌筑,高0.35米,兩端著屋面起翹,呈一弧形,上下兩條皮條線磚之間堆塑花草,以龍為吻由碾灰堆塑,脊中一組三星圖堆塑。
(六)拜亭
平面呈矩形,面闊3.36米,進深2.46米,立于后院中央,作單檐歇山頂結構。柱頂卷殺,上安三踩內轉五踩藝術形柱頭科,前后額仿上各安二組平身科,側面柱間設月梁,以大斗作隔架科,由單步梁與前后額仿上皮持平,設三踩內轉五踩平身科承托平某頂。拜亭正脊,由磚瓦砌成透脊,高0.45米,以龍為吻堿灰堆塑,形體高大。垂脊磚砌,高0.25米,無雕飾及垂獸。
拜亭兩側,靠墻各有進深僅1.85米的廂廊,南與儀門相交,北與大殿搭接,體量狹小局促,明間圍以柵欄,人們在祭祀媽祖的活動中,將船舶模型和十八般兵器儀仗供奉在內,保佑出海平安。

(七)后宮
三開間通面寬10.1米,其中明間面寬4米,東西次間各為3.05米,通進深7.75米,脊檁高5.07米。明間抬梁式,九架前單步廊,后單、雙步廊用五柱,次間立山柱。前檐由柱頭科出一跳承托挑檐檁出檐,前廊作船蓬軒結構,開側門可通外院。內四界徹上露明造、月梁形的三架梁和五架梁間設一斗三升十字形隔架科,后金柱與檐柱間設神龕。明間后廊為媽祖本尊神像,三開間重檐歇山頂,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當心供的是媽祖娘娘。左側為觀音大士,右側為天地水官,稍前還立著二尊供奉侍女。東次間神龕內供的是山神、土地,西次間神龕內供的是送子娘娘和金童玉女。在東西次間的山柱前,還有二尊神靈,立于東首的是千里眼,立于西首的是順風耳。后檐封墻,兩坡頂硬山墻屋面由土青瓦覆蓋。正脊磚砌,兩側堆塑花果,呈明黃色,配以綠葉。兩端隨屋面起翹,以龍作吻獸,龍身三曲,龍尾直沖云天。當中一顆火焰寶珠,龍吻和寶珠的火焰均飾以明黃色。
三
東沙村媽祖宮“迎火鼎”活動源自閩南,傳承中融入了抗擊海盜等諸多要素。據傳有年除夕,停在漁港內的100多艘漁船都點亮桅燈,不料在燃放鞭炮時,火花落在港口的龜嶼頭與蛇鼻尾的兩個山頭上,燃起熊熊大火。這時,有兩艘準備偷襲的海盜船,見到兩邊山上的炎炎野火和港內的一片燈光,以為有了戒備,乘勢慌忙溜走。后來村民得知此事,都認為是“媽祖神”顯靈,使村民免遭一劫。為了對“媽祖神”的感恩,預祝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消災,便創意衍生了“迎火鼎”活動。“迎”字在閩南語中有兩個含義。一是“高高舉起”之意,二是“迎接”之意。“火”有“紅紅火火、歲歲興旺”之意,“鼎”有“鼎盛康樂”之意。“迎火鼎”突出在火與鍋的表現儀式和豐富的內涵意義上,整個活動以媽祖神為主體,以火鍋為中心。這種創意性的民俗活動,自東沙村媽祖宮發端至今,已流傳了兩百多年。
(一)火鼎制作與柴擔準備
火鼎道具制作:選擇一支6米長30×2左右的三角鋼(鐵),按65×65×70厘米的比例切割后焊接成一個鐵架,將四邊都有角鐵的正方形作為火鼎的鍋架,然后選用6條長度為65厘米直徑為12毫米鋼筋,均勻好間隔后焊接成鐵架的底部,以便停放。在此基礎上,選定一個直徑2尺4左右的鐵鍋,焊接在火鼎的鍋架上,然后選擇一張厚度為0.6毫米左右的白鐵皮 (馬口鐵板),根據火鼎大小做成環狀圓鐵套焊接在火鼎邊沿內,鍋內放入四五斤木炭,以便點燃迎火之用。此外,還得準備一點鋼絲、一把火鉗、兩根直徑為7—8厘米,長度為6-7米的漆上旋轉狀紅白相間的漆油的圓形長竹竿,然后根據抬火鼎的需要,在鐵架的關鍵部分鉆孔并纏繞結實后,由兩位男子吊掛在肩膀上抬行。

柴擔準備:選取當地山上的馬尾松枝干,將其用斧子劈成長40—50厘米、寬3—4厘米的木棒,選擇4支長度較長的木棒作為底座平面支架,用鋼絲將四個邊角纏繞牢后捆扎匯攏成簍筐線,然后用尼龍線在其聚攏處繞好套在扁擔的一頭,扁擔的另一頭亦然。一個挑夫挑一擔柴木,重量在二三十千克,輕裝上陣。一個火鼎隊通常需要3位挑夫,每單重量在二三十千克,足夠五六個小時的柴火添加(現若不夠由汽車運送)。
(二)“迎火鼎”儀式安排
1.卜卦擇日
正月開正后,先卜卦求得媽祖的同意,再根據擇定的日子確定“迎火鼎”的具體日子,通常三至五天,出迎時間為下午五六時至晚上十時左右。出迎路線:為洞頭本島東屏、北岙兩鎮所轄東沙、柴岙、大龍嶺、中侖、東岙、洞頭、小區、北岙、九廳等村落。
2.出“迎”隊伍方陣
(1)大鑼與令旗:前頭是八門大鑼、一面大龍旗和五面五彩旗,旗上各掛一盞紅燈籠;由大鑼鳴鑼開道,旗子引路。
(2)火鼎與柴擔:由兩個男子抬著一個燃火的大鐵鍋,后邊除跟有柴擔挑夫外,兩旁緊跟著一對男女裝扮的“火鍋公和火鍋婆”,隨隊伍巡游;其作用除增添喜慶氣氛之外,還給求子之家添鉗柴枯(火炭),閩南語“鉗柴枯,生大哺”,意即誰家鉗入柴枯(火炭),誰家即能得子之意。
(3)鳳輦、娘傘、媽祖轎、大鼓:鳳輦內放置香爐,由沿途信眾將家中三支燃香插入鳳輦內的香爐并從香爐中取回另外三支燃香,以示得到媽祖的佑護;畫有吉祥龍的圖案的五彩娘傘上,寫有“風調雨順”字樣,由專人舉擎,或將娘傘柄綁在鳳輦后邊,由人抬著;媽祖轎內坐有媽祖神像,有燈光照明,其后還有一對由男女青年裝扮的古典戲劇人物,稱為善才圣女,代表吉祥如意。轎門前有女司儀,由當地神佛界有名望女子擔任,沿途負責協助信眾工作;大鼓,主要為敲打之用,增添熱鬧威嚴氣氛。
(4)秧歌隊:主要由東沙村、大王殿村、柴岙村等三個自然村秧歌隊組成,服裝等各村有所差異,現代氣息濃烈。
(5)雜耍隊:最能夠表現漁民生活愿望的一組方針,人員著各種戲文人物服飾,主要為關帝爺、招財爺、“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許仙和白娘子、唐三藏師徒四人、“八仙過海”人物、鬧海哪咤、關云長、蕭何與韓信、活佛濟公、鳳還巢(李太后回宮)、王昭君、包拯、梁三伯與祝英臺等人物服飾。解放前隊伍中還有乞丐、跛腳等殘疾人員,而且關公壓尾陣排在最后邊。行進中,這支方陣盡情進行各式表演,例如“舞火球”,即用鐵絲編成網囊,夾入火炭,系上一定長度的繩子,用手抓著繩子的一端,左右、前后揮舞;還有的用油菜或芥菜的桿連頭,在菜頭上挖一個凹洞,用棉花或廢布料拈油塞入凹洞內點燃起來,相互甩耍逗樂,謂之“火斗”。
(6)銅鼓隊:就是敲打銅鼓的方陣,主要根據行進中的需要來敲打樂鼓內容與節奏。
(7)紅燈隊:是“迎火鼎”隊伍最后一個陣隊,主要由三個村的信眾組成,她們手拿太平燈,蘊含鬧元宵之義,邊走邊喊“迎燈迎龍,平安太平”(閩南語),祈愿保佑各方新一年平安吉祥。

圖7 手拿太平燈的紅燈隊方陣之一
(三)活動情況及信眾祭拜情況
活動隊伍一般有二三百人參加,先在媽祖廟門前列好隊伍,隨著一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火鼎”隊伍緩緩邁出村莊,隊伍前方的大小令旗上掛著紅燈籠,在前面引路。“迎火鼎”隊伍行走在鄉間村道、街巷里弄之間,各村男女老少喜迎火鍋,放鞭炮,點香灼,十分熱鬧。所到之處的漁村信眾要為“迎火鍋”隊伍的到來做好物品準備,每到一處或一戶人家,該處(戶)當事人要先準備少量曬干的地瓜藤葉,堆在大門口,等待火鼎隊伍到來時點燃。待隊伍走近,主人先在自家佛龕前點燭燒香禮拜,隊伍即將進入門口時,即點燃地瓜藤葉,燃放鞭炮歡迎,獻上準備好的紅包(多少隨意)投入樂助箱,然后用鐵鉗子從鍋中挾出一塊燃燒著的火紅木柴,放在盆子上,并將盆子置于廳堂中央,以示新年日子“火樣紅,家業旺”,同時為火鍋添幾根木柴,意為“取柴添火”(柴與財諧音),加財生火,眾人添柴火焰高。緊接著,這戶當家人要手捧已點燃的三支香,面朝媽祖像禮拜(這時隊伍會稍作停留),拜完后將三支香插入鳳輦內的香爐,并接過香爐內的另外三支香,拿回家中插入自家佛龕香爐。若有添丁之家,在接過火鼎婆從火鼎內鉗出燃燒著的木塊,放入準備好的臉盆收進家中,愿望迫切點的則會用閩南話高聲喊出“鉗柴枯,生大哺”(“大哺”閩南話為男孩,“枯”與“哺”韻母相同)的話語,并將糕果供品分發給孩子們吃,這種儀式則表示媽祖將給漁家主人送福送子。

圖8 鉗柴枯情形
(四)結束
在隊伍回殿時,信眾需兩邊列隊,迎接媽祖佛像到來,頭幾天就讓媽祖神像及轎子停放在天井之中,最后一天,兩邊的信眾則要站在椅子上敲鑼打鼓,周邊大眾參拜,負責人到位將媽祖佛像升入原位,大眾參拜后結束。結束后,除整理好相關器物之外,還要用舊鼎覆蓋在火鼎上,不能將鍋內的炭灰倒掉,不能讓炭灰飛走,待幾天后整理放置到清靜之處。
四
總之,東沙媽祖信仰衍生出來的民俗文化值得我們關注。目前,在洞頭本島,每年的正月初一晚或元宵節,以東沙媽祖宮為主角,形成三支火鍋隊,分為北、東、南三個方向,三支火鍋隊如三條長長的火龍,在星月燦燦的夜空下,游走在鄉間的山道上。同時東沙村媽祖宮“迎火鼎”方陣中的“雜耍隊”還逐漸衍生出獨特的“神人同樂”文化現象。如大王殿村原本為東沙村近鄰村,為東沙“迎火鼎”隊的組合者,共同信奉東沙媽祖,后來這個方陣中的雜耍項目卻一枝獨秀,形成了以海洋動物為對象的“貝殼舞雜耍”,成為自己村中元宵節的一個主要活動內容。表演者著貝殼服飾,男女老少諧誼,貝殼服裝以粉色、天藍絲綢面料為主,衣褲同色,袖口、褲口均為喇叭形,衣裳的外面為上紅色的小圍裙,腳著繡花彩鞋。道具為用毛竹篾片捆扎成大小不同形狀的貝殼框架,再在其外圍用紙張(后改為布)粘糊和體,并畫上各種貝殼圖案,貝殼內的中段部位兩邊裝有兩個握手(用竹蔑或鐵圈制成),中段里端并有兩根綢帶手扎,作為表演者的固定背肩,貝殼的邊緣部分有彩紙花邊等。舞蹈時,以民間自行組織的吹鼓班的即興吹打為伴奏,舞蹈動作主要是貝殼的張合、角度的變換、隊形的穿插,給觀眾以優美流暢之感。這些活動主要以海里豐富多彩的貝殼實物為原型,以豐富的想象,夸張、擬人的手法,賦予不同貝殼獨特新奇的藝術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