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職院校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環境下,高職學生的管理工作出現了新難點和新挑戰。本文結合實際,對如何開展學生管理工作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工學結合” 學生管理
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以職業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了學校、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和環境,交替安排理論課學習和頂崗實習工作,通過學校和合作企業的雙向介入,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為生產、服務第一線培養實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2005年底,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各地大力推動和支持高職院校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根據國務院的要求,為順應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大趨勢,經學校領導批準,我校現代紡織技術專業在2007級學生中全面進行“工學結合”模式的教育教學改革。系部和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廣州啟新針織有限公司、佛山華豐紡織有限公司及佛山市樵利化纖織造有限公司四家企業密切合作,讓學生在校學習兩年專業知識和必修的文化課后,從大三開始進入企業頂崗實習,由具有豐富的企業生產管理經驗的實習指導教師進行現場教學并帶領學生實習。
然而,學校和企業在開展“工學結合”教學改革的時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提升上,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為此,如何進行學生管理,如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如何提升他們的人文素質是擺在輔導員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管理面臨的問題
1.學生的思想波動較大。
“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由單純的學生身份轉變為學生與員工雙重身份,這將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不適應。學生在一定時期內脫離單純的校園環境,處于社會環境中,復雜的人際關系、繁重的生產勞動、嚴格的企業管理等都會使學生產生許多想法,甚至產生思想矛盾。此外,由于學校和企業對“工學結合”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在課程開發方面還沒有形成合力,導致學生到企業后很快發現企業只是把他們看成是最低一級的員工,沒有承擔起相應的教育責任;學校所開設的課程、制定的實習任務與企業所追求的目標存在很大距離,以致學生對自已所學專業知識產生懷疑,從而出現思想波動。
2.學生的日常管理較為薄弱。
“工學結合”教學改革對于學校和企業來說,都是一種新的嘗試。在學生進入企業前期,校企雙方領導都高度重視,在師資培訓、組織保障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協商和準備,并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安排實習指導教師進駐企業,與學生同吃同住,且聘請具有相關經驗的企業師傅擔任兼職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因此,前期大部分學生思想還是比較穩定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漸漸熟悉了企業的環境,不守紀律、放松學習的情況有所上升。而實習指導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由于本身工作比較忙,且缺乏學生管理工作經驗,致使在學生的日常管理方面顯得較為薄弱。
3.學生的人生定位和價值取向模糊。
高職學生離開清靜的校園,進入喧囂的企業,不斷接觸真實崗位的學習和實踐,很容易就會發現,原來理想與現實形成了巨大反差。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崗位是最基礎的,他們的報酬是企業中最低的,他們的工作相對單一且枯燥無味。因此,他們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對理想目標產生懷疑,進而對“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產生懷疑。理想與現實形成鮮明的反差,迫使他們不斷思考著自已的人生定位和價值取向,在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時,感到苦惱、困惑、迷茫,或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挫折時,一味把原因歸咎于客觀環境、客觀條件。
4.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缺少載體。
環境對于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起著重要作用。作為一個整體,企業的環境和學校的環境有很大的區別,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有很大不同。豐富、活躍、創新的校園環境無形中影響著學生,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學生;而企業單一重復忙碌的環境給學生則是另一種影響。如何在“工學結合”企業構建豐富活躍、創新的文化氛圍值得深思。
三、“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針對“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學生在思想上和管理上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認真分析,并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1.加強崗前培訓,做好思想動員工作。
新員工的崗前培訓和安全教育是實習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對于即將到企業參加“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在頂崗實習前期,校企雙方通過召開“工學結合”動員大會對學生進行崗前教育,校方告訴學生“工學結合”的目的和意義、時間與形式、內容與要求等;企業方告訴學生企業的規章制度、崗位要求、企業文化,以及發展情況;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幫助學生熟悉工作防護設施,避免學生在實習生產過程中受到身心傷害,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通過崗前培訓和安全教育,使學生對即將進行的頂崗實習有更加清晰的認識,目的性更加明確,幫助其迅速適應崗位的要求,實現角色的轉變。
在“工學結合”動員大會后,高職學校應組織學生很好地領會校企雙方領導的諄諄教誨,進一步引導學生從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高度,從加強自身競爭力等方面認識到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鼓勵學生盡快調整心態,適應從校園到企業的各種變化,在變化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
2.加強管理教育,提高管理水平。
“工學結合”教學改革是為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順利就業和培養今后職業發展的潛能。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后,對學校來說,原有的教育對象和環境發生了變化,很多傳統的教育管理工作無法開展,為此要根據學生在不同企業的具體實習情況,采取靈活、有針對性的管理方式。首先,加強與企業方面的溝通協調,由校企雙方派人聯合管理;其次,組織系部負責實訓的老師共同成立實習學生管理小組,定期指派小組成員深入企業巡回管理,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再次,系部黨總支書記和輔導員定期或不定期前往企業實地查看學生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多接觸學生,多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情人、知心人,同時做好思想難點攻堅工作,強調遵守企業規章制度的必要性及安全用電的重要性。對于部分學生提出的伙食或住宿條件較差的問題,一方面實地調查協商解決,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學會用積極的心態看待問題,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引導學生堅信只要抱著積極、樂觀、主動的態度,沒有什么困難是不可克服的。
3.將企業文化學習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
企業文化是企業內部廣大員工認可、接受的基本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企業文化用一種溫馨和諧的文化氛圍把全體員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鼓舞員工的士氣,培育員工的技能,凝聚企業的精神,塑造企業的形象,具有導向、激勵、教育、感化、約束、凝聚等多種功能,是企業發展的靈魂。讓“工學結合”學生好好學習優秀的企業文化,有助于他們科學客觀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因此,學校要把企業所崇尚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質量觀念、效率觀念、服務至上理念及創業敬業精神滲透到學校的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核心理念中去,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主動地和企業文化結合起來,把企業文化教育納入學生教育的整體規劃中,使學生在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上更符合企業的需要。
4.選拔培訓好班干,指導開展各種活動,提升學生人文素質。
班干部是班級的核心和主心骨,是同學們思想教育、文化學習和課余生活等各項活動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因此要充分發揮好班干部在班級管理和班團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班主任、實習指導老師一起進行深入分析,慎重選擇一些思想好、品行好、樂于為同學們服務,具有一定組織管理才能,又有一定威信的同學擔任班干部。
高職院校應召開班干培訓動員大會,教育引導班干部要協調好班級同學的整體團結,理順班級與企業及老師的關系;善于及時發現同學們思想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加以引導;積極組織同學們充分利用下班休息時間開展一些有意義的班團活動,豐富同學們的業余生活,拉近同學們之間和師生之間的感情,提升同學們的人文素質,展示大學生樂觀開朗、團結協作、積極上進的精神風貌。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是發展內涵建設。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及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為此,創新“工學結合”的學生管理模式值得進一步探索和實踐,并不斷加以完善。我們相信,只要科學管理,積極探索,就一定能使“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企業和家長的認可與支持。
參考文獻:
[1]李宏.“工學結合”模式下創新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探討[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
[2]葉俊.工學結合改革中輔導員工作的探索和實踐[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5).
[3]姜宇國.工學結合環境下高職學生管理模式的創新[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6).
[4]蘭肖原.高職教育工學結合條件下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途徑[J].企業科技與發展,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