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族民間舞蹈作為教學資源納入學校教育體系目前得到了許多研究者的支持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只有對民族民間舞蹈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我們才能使民族民間舞蹈得到有效利用。文章從文化認識與認同、對學生的情感陶冶、體質鍛煉、人格培養等方面論述了民族民間舞蹈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 民族民間舞蹈 文化認同 教育價值
民族民間舞蹈是由勞動人民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不斷積累、發展而成的,并在廣大人群中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形式。民族民間舞蹈有著區別于其他舞蹈形式的明顯特色,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價值。目前人們已嘗試將民族民間舞蹈納入到學校教育體系,但只有對民族民間舞蹈的教育價值有一個較為全面清晰的認識才能為此類嘗試提供引導。
一、民族民間舞蹈可以加深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與認同
人類學家指出:“一切藝術的發端歸功于它的社會和文化背景,而非僅僅藝術家本身。藝術家的獨特創造力在于對社會和文化背景的敏感性和在于用令人滿意的美學手段進行反映的能力。”[1]因此,藝術的創造并不是某些藝術家個人的成就,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的。一切藝術都是文化的產物,文化是藝術的根。舞蹈,作為特殊的人體文化藝術,其對情感的表達、動作的模擬,是易于被人們理解的。但一些特殊體態、社會思維、民族意識等標志則不易被本民族或本地區以外的人們所理解。而這些正是一個民族或地區區別于其他民族或地區的根本的文化特征。民間舞蹈的韻律、韻味、節奏、動作、技巧、姿態,以及銜接規律、方法有機的結合是研究這一民族文化的形象資料。民族民間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它用人類自身的形體動作和思想情感表現社會生活,體現民族歷史,傳情達意,抒發情懷。不同的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流傳、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不同,產生了不同風格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2]
民族民間舞作為一種人文性課程,不再是單純的藝技,而是這個地區文化的積淀和人們想象力、創造力的結晶。它記錄了不同時代的文明,集聚著濃厚的人文精神,閃爍著人們的智慧,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它可以通過感人的形式、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人文內涵,打動學生的心靈,接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學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民族民間舞蹈也是文化的符號性載體,記錄和再現了民族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課程的準入進入學生的素養體驗和培育,可以增進一代新人對多元文化和人類文明的了解,加強文化認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識。學生通過參與和觀賞舞蹈,可以獲取民俗知識,以便以后參與民俗活動;強化民俗傳統記憶,自覺遵守民俗規范,保存和保護好民俗傳統。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傳承和傳播民族文化傳統,實現了獨特的課程價值。舞蹈是表情達意、交流交往、傳承文化的一種形式。民間舞蹈的內容和形式都十分原始古樸,保留了更多的遠古遺存的信息,是其族群歷史文化的表征,透露出其族群及其文化的起源、發生、發展的歷程。民族民間舞蹈表現了歷史,傳承了文化。學生通過表演和觀賞舞蹈來了解歷史、記憶歷史、傳承歷史,傳播歷史信息,增加民族的歷史感,以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二、民族民間舞蹈率真的情感表達方式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
民間舞蹈的魅力不僅因為舞蹈中所展現的那一幕幕的真實有趣的生活感召和那一個個生動翩翩的舞姿,而且因為其中那真樸強烈的感情的牽動和沖擊,使人們直接感受那無距離或近距離的明朗體驗。感情是藝術作品的血液,民間舞蹈之所以能為當代人所體驗感悟,就在于它的內部有著千千萬萬勞動人民宏大的感情血液在潛流,在澎湃,在激蕩。它所表達的是人之常情,是普通人都能理解,都能接受的感情,因而它能撥動普通人的心弦。它極少受上層正統的思想觀念的影響,也不受模式化、凝固化的局限與束縛,無憂無慮,即興發揮,顯現出截然不同、毫不造作的瀟灑風度。舞蹈的最原始的意義就在于自娛和宣泄感情。在民間舞蹈的藝術活動中,人們直接參與、渲瀉情感,在精神上達到滿足,通過自娛達到怡情悅性,從而實現對社會心理的調節、補充、溝通,使社會心態獲得一種新的平衡。如趙縣扇舞,遷喜慶豐收之時,農民們手持扇鼓,在場院里扭起舞步,敲打著輕快活潑的鼓點,哼唱民歌小調,表達歡悅的情緒。再如秧歌,徙步于地上表演,不受場地和道具的限制,易學易演,演出者步伐顛顫、肩腰并扭、雙手搖擺,如風擺楊柳般陶醉其中,集自娛性與表演性于一體。
現如今的民族民間舞蹈可以說是處于自娛性和表演性舞蹈的中間地帶,它所具有的娛人性與自娛性的特點對在學校中進行的普及具有很大的優勢。民族民間舞蹈的美不是要表現一連串高難度的動作技巧,而是要透過動作外表,感受到深藏在動作之中的情感。它的美糅合了特定歷史條件下勞動人民的智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智慧凝結成了一種舞蹈思想——積極向上的整體健康觀和對心靈的喚醒,這正是民間舞蹈美的內在本質。舞蹈表演不是舞姿、動作、技巧的堆砌,而是由角色的情感線、視象線穿織而成的藝術生命形象的整體。我們要用“心”跳舞,用情感帶動舞蹈中的一切,感動自己。惟如此,方能吸引觀眾。民族民間舞蹈自一開始便大多數是自娛性的舞蹈,發展到今成為一種文化,一種我們中國特有的文化。有一些人在學習、鉆研、表演、教學的過程中已經將舞蹈中“情感”這一部分慢慢的淡化了,只重視一個花哨、復雜多變的外表,一開始,這種形式確實可以讓觀眾感覺到新鮮,卻不能使人為之感動。“一個舞蹈倘若缺少表現情感的意念,不創造出有一定精神內涵的藝術形象,這就形同于體操、雜技,最多也只不過是為舞蹈而做的動作技巧展示”。“情”是民間舞的生命線,把握住這條“情”的線,就能從內心節奏入手,找到它的感覺,把握住它的氣息,通過主觀意識在表演中迸發出一個又一個的火花。很顯然,表達情感是民族民間舞蹈的最終目的。
三、民族民間舞蹈是增強學生體質、鍛煉學生身體協調性的良好素材
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生活方式、歷史文化心態、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環境的差異,形成了民族民間舞蹈的不同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但它的共同點就是節奏感強、運動頻率快。舞蹈,是一種人的生理活動表現形式,它借助于人的手、腳、頭等身體部位的運動、協調配合而形成一套連續不斷的動作體系。因此,舞蹈首先可以看成是一種生理運動,舞蹈的動作形式多樣,包含有跳、踢、蹦、蹬、轉、扭、走等,在完成這些動作的過程中,人的身體得到了充分的舒展,增強了人體的靈活性。舞蹈是一種由多種動作聯合組成,各種動作相扣相連,只有每一個動作都做到位,才能完整地表現舞蹈的整體效果,這就要求舞者既能夠熟練地掌握各種要點,又能夠嫻熟地將各種動作有機的串聯起來。因此,它能夠鍛煉人的協調能力。舞蹈還是一項綜合性的項目,需要人的全身心投入,舞者必須將視、聽、動全都集中于舞蹈上來,而舞蹈的節奏、音樂往往又是優美的,有強烈的節奏感,能夠將人從繁重的勞動中,瑣碎的生活事務中解放出來。因此,舞蹈能夠緩減人的精神壓力,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處于一種和諧狀態。
民間舞蹈風格獨特,有著較高的訓練價值。如,既有隨著骨盆臀肌間的左右連續運動,同時會牽動上肢和頭的左右運動,使之體態呈現橫二道彎的“橫擺”動律,還有以腰椎發力,上身經收腹、含胸做前后波浪式的連續運動的“蛇腰”動律,以及用肩胸帶動上身,雙肩交替向前或向后做相反的方向轉動“圓線式”動律,等等。民間舞蹈不僅身體動律獨特,面部表情中眉、眼、嘴的運用表現也特別豐富,它同身體各部位配合構成了民間舞蹈獨特的風格和神韻。民間舞蹈以其活動豐富和特色鮮明,構成民間舞蹈文化資源優勢,為民間舞蹈課程的開發和學校舞蹈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學校教育體系在吸納民族民間舞蹈資源時,在學習如藏族、蒙古族、傣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及其他地區的漢族民間舞蹈之外,開設本土民間舞蹈課程,開展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價值內涵和富有訓練價值的本土民間舞蹈教學訓練,無疑是與其他民族民間舞蹈學習的一種互補,有利于學生拓展視野、激發興趣、豐富文化內涵、培養表演個性,進而提升綜合藝術實踐能力。
四、民族民間舞蹈的倫理精神有利于學生的人格培養
民族民間舞蹈一旦被編為課程進入到學校的教育體系,其教育性意義也就不可避免地凸顯出來了。這不僅僅是課程的本質所決定的,也是由于民族民間文化本身就帶有濃厚的為人處世的教育性本質,民間歌謠、民間故事、民間音樂舞蹈在初創之時就帶來了具有普世濟民意義的倫理傾向。作為一種視覺藝術,有的舞蹈有很強的形象性和鼓動性,能以直觀形式給人以感染和教育。優秀的舞蹈形象在某種意義上還有著行為的示范意義,能成為人們直接模仿的形象和學習的楷模。民間舞蹈多以除惡揚善、扶正壓邪、尊老愛幼、團結互助、勤勞自強等為主題,它生動的舞蹈藝術形象和精彩的藝術表演,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意愿、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積極的教育功能。舞蹈通常是全體性參與相互配合的的圓圈舞形式、增加了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將這種舞蹈用于學校,有助于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無論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傳統民間舞,還是在傳統民間舞的基礎上改編或創作的新民間舞,在表現人們的生存、勞作,表達人們的歡樂、向往時,都沒有那種矯揉的修飾和生澀的理性,而以簡樸稚拙的美學形態為人們所感悟,以其真摯開朗的濃郁情感叩擊人們的心扉。對于現如今的校園學生而言,民族民間舞蹈的內在本質對學生的心靈凈化提供了有利的幫助,民族民間舞蹈的美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而且能夠營造出人際交往中的和諧氣氛。
參考文獻:
[1][美]威廉·A.哈維蘭著.瞿鐵鵬,張鈺譯.文化人類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2]劉紫千.淺談美育與德育的關系.藝術教育[J].2008,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