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豪放飄逸、率真灑脫是李白詩歌的風格特點,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用富有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用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濃烈情感,用不吐不快、酣暢淋漓、慷慨激昂的藝術風格,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詩歌的藝術魅力永恒。
關鍵詞: 李白 詩歌 浪漫主義
如果盛唐詩壇是一個群星燦爛的天空,那么李白就是這個星空中光芒四射的一顆巨星。這位偉大的詩歌天才以其不朽的詩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李白留給后人九百多首詩篇,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珍貴財富,其詩明麗清新而又飄逸魔幻,具有一種激蕩宏大的情感張力,不僅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一、個性化的形象,強烈的主觀色彩
作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極富天才的藝術想象力。李白是一位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長于自我表現的詩人,他純任天性,不耐拘束,崇尚自然,灑脫飄逸。李白的生活經歷很廣,思想很復雜,他那強烈的個性在詩歌中留下了濃厚的自我表現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高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政治上失意了,就憤言:“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
李白的主觀感情色彩,往往也表現在敘事或寫景的詩篇中,他的山水風景詩多表現祖國河山的雄偉奇險,潑墨如云,運筆如椽,力重千鈞,浩瀚的氣魄和恢宏的氣象盡攬其中,渴望自由和個性解放,讓人感到有詩人的形象活在其中。《蜀道難》就是他最富于浪漫主義奇情壯景的山水詩。
二、感情熱烈奔放,慷慨激昂,處處展示積極浪漫主義的情懷
詩緣情,詩歌是以表達感情為創作動力和目的的一種文體,詩歌的感情真摯與否和其感人程度深淺,往往成為一首詩成功與否的關鍵。由此,詩人必須靈活運用自己所掌握的藝術手法,表達自己的藝術情感,引起讀者的共鳴。因此,抒情性成為絕大多數詩歌的一大特點。與其他詩人不同的是,李白的抒情不是涓涓細流、細致委婉,而是井噴式,一旦其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地噴薄而出,奔騰而下,一瀉千里,且節奏急切,激越鏗鏘,宛如火山噴發,大氣磅礴而慷慨激昂。因而,在李白的筆下,不管是奔騰的黃河、高峻的蜀道,還是高山明月、北風雨雪,都不再是客觀事物的簡單模擬,而是深深地烙上了詩人濃厚的藝術感情。這種強烈的抒情性是李白詩歌的一大特色。
特殊的情感,需要特色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方式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著詩歌的完美程度。李白為表達其熱烈奔放的情感,經常運用以下三種方法。
1.運用豐富的想象、夸張的手法、生動的比喻來抒發熱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李白是一位積極浪漫主義的詩人,他不像杜甫、白居易那樣長于客觀細致的描繪,而是善于運用極其簡練的語言來作直接的抒情,其思想情感不是回旋掩抑、曲折婉轉、纏綿悱惻,而是不吐不快、噴薄而出、奔騰直瀉,猶如澎湃浩蕩的長江,波瀾壯闊,慷慨激昂,酣暢淋漓。表達這種思想情感的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運用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和生動的比喻等藝術手法,與噴發式的感情表達方式相吻合。李白詩歌的想象,往往是發想無端,想落天外,灑脫不羈。這種奇特的想象常常隨其情感的流動而變幻無窮,言出天地之外,思出鬼神之表,帶有一種隨意生發又意趣無窮的狂放精神,極盡才思敏捷之所能,充分體現其積極浪漫主義的思想情懷,如《月下獨酌》。還有如《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返。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行路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的非凡的自負和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狂傲獨立的人格,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雄心壯志,那“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以及那瑰麗神奇、瞬息萬變的想象,那如自然冥一的飄灑風神,曾經吸引過無數文人墨客。
2.運用對比、襯托、諷刺等藝術手法,表達對封建權貴的蔑視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由于深受道教思想和游俠思想的影響,李白身上有一種狂傲不羈的風格和飄逸灑脫的氣質,自我意識異常強烈,他追求絕對自由,渴望建功立業,蔑視權貴,如《上李邕》中的“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因而,其“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在當時現實生活中很難得以實現。浪漫主義的人生理想與殘酷嚴峻的現實政治的矛盾,使李白經常陷于一種悲憤不平、失望痛苦的情緒中,為了更好地表達對封建權貴的蔑視和對黑暗現實生活不滿的情緒,李詩常運用對比、襯托、諷刺等藝術手法。如《古風·西上蓮花山》,此詩的前一部分寫詩人在華山虛幻飄忽的游仙經歷,描繪了一幅輕靈飄渺的仙人飛天圖,表達詩人當時欲想擺脫現實生活的一切煩惱,飄然世外的思想情感。后一部分是現實紀事之作,“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瓔”,寫詩人畢竟不能忘情現實之外,在飛仙而去的時候,驀然回首,從高空俯視人間,發現茫茫洛陽大地到處是燒殺搶掠的安史之亂中的叛軍,生靈涂炭,人民的鮮血涂滿了野草,詩人的飛仙夢破滅了。此詩通過前后兩部分的對比,用美妙潔凈的天上仙境的描寫,反襯出人間戰亂的殘酷和污穢,表達了詩人不忘人民遭難、國土淪陷的黑暗現實,諷刺了當權者的驕奢淫逸、昏庸無能,深刻地反映出李白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人民的關愛,以及對黑暗統治者的痛恨和憤怒之情。
3.善于運用自由解放的語言和靈活不羈的格式來表現豪邁奔放的思想感情。
在體裁和格律方面,李白詩歌非常自由解放。這種自由解放的體裁和語言,是李白表現其狂放豪邁性格和宣泄內心情感的最好形式,也是李白積極浪漫主義藝術風格的最好載體。李白的這種自由解放的語言和體裁,主要表現為句式的參差錯落、靈活多變,感情起伏跌宕,語言奔放而富于變化,恣肆豪縱而又流暢自然,這些特點在李白的樂府詩、歌行等七言古詩中表現得特別突出。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那種個體人格意識受到正統思想壓抑的文化傳統中,李白狂放不羈的風格、變化莫測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對后世詩人敢于突破傳統的壓制,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也奠定了李白在中國詩歌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總之,李白是時代的驕子,盛世的歌手,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也是中國古代的天才作家。他追求自我價值,幻想努力實現自我的人生準則使他具有獨特的思想境界,超凡的想象力,他的詩歌以奇麗瑰偉的想象,慷慨激越的思想情感,瀟灑不羈、自信自負的特點而獨步詩壇,為他贏得“詩仙”的美名和歷代人士的好評。他的詩歌以朝氣蓬勃、春意盎然的浪漫氣質表現出無限生機,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成為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初唐以來詩歌革新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談李白詩歌.光明日報,1955.11.13-20.
[2]歷代李白評價述評.文學評論叢刊(第五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3]毛水清主編.李白詩歌賞析.廣西人民出版社,巴蜀書社,1986.9.
[4]裴斐,劉善良編.李白資料匯編(金元明清之部).中華書局,1994.7.
[5]李白詩歌選集.中國文學詩歌十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