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緊密相聯,學科建設是龍頭,專業建設是依托,課程建設是基礎,學前教育學科建設必須與學前教育的培養目標相適應,必須與學前教育的課程建設相結合,必須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相得益彰,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科建設,才能促進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
關鍵詞: 學前教師教育 學科建設 專業建設 課程建設
一、學前教師教育學科建設溯源
教師教育專業化是教師教育學科建設的必然訴求。教師教育專業化是世界教師教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也是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方向。世界各國都在探討教師專業化的路徑,雖然做法不一,但基本的觀點一致:教師教育專業化就是要從專業知能、專業道德、專業訓練、專業發展、專業自主、專業組織等層面全方位地提升教師的內在專業素養。教師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一個典型的區別就是雙專業性,教師的基本工作是有效地傳授知識和技能,教師既要學會“教什么”,又要“學會怎么教”。教師的專業知識基礎不是單純地教學學科知識或教育知識,也不是分離平行的“學科知識+教育知識”,而是兩種知識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從職業社會學的角度研究,教師的“教育行動與教學活動”是教師職業水平和職業能力的主要表現,這昭示著教師教育應當以“教育”作為專業領域,而不是以所教學科為專業領域,因此揭示教師教育的特殊規律,回答教師職業特性、教學活動特性、教師知識特性等問題成為教師教育的邏輯起點,也是教師教育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基礎。任何一種專業的發展都需要一門高度發展的科學作為學科的支柱,教師專業化的關鍵在于教師的養成和發展、專業倫理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專業自治意識與能力的提高。這從根本上直接推動了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科發展。
二、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的關系厘定
學科是指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或學術分類,專業是指高等學校根據社會分工需要而劃分的學業門類,課程則可以理解為一門門具體的教學科目。學科側重于知識的分類、基本元素是知識單元、核心是科研;專業則指課程的一種組織形式,基本元素是課程,核心是教學。而課程是對知識的分類,也是對知識的綜合,核心是傳承。但學科、專業、課程又互相聯系,學科和專業都有人才培養的功能,都與一定的知識相聯系,它們之間還相互交叉,甚至重合,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難以把二者截然分開,而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功能要以課程為中介來實現,課程不僅是對學科知識的傳播、改造和拓展,同時課程還往往是新興學科、專業的生長點。
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相互包含、相互聯系。學科建設是龍頭,專業建設是依托,課程建設是基礎。學科建設對學校發展起到引領作用,可以從整體上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增強學校的科研實力,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但學科建設是宏觀層面的,體現在課程實施和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上,課程建設是學校實現其教學與科研發展的核心,課程建設搞得好,學科建設的成果才能落到實處;專業建設是課程建設的落腳點,不同的課程只有組合成社會需求的專業,才能體現其社會價值。因此,學校發展應以課程建設為中介,以學科建設為支撐,以專業建設為實踐場所,實現學科、專業與課程的良性互動,完成知識發展到社會需求之間的過渡。
三、學前教師教育學科建設探析
(一)立足于培養目標,加強學科建設。
隨著對學前師資學歷水平、專業化程度要求的提高,學前教師教育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形勢下,重新審視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極具時代意義。根據學前教育改革的實際和需要,學前教育專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高的綜合文化素質,掌握學前教育的工作規范和基本理論,能有效地選擇組織教育內容,創設發展支持性環境和組織領導能力,嫻熟掌握健盤、舞蹈、游戲、繪畫等基本技能,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并不斷地進行專業化學習集“教育家型”和“技藝型”為一體的學前教育高素質人才。“教育家型”意指專科層次的幼兒教師應具有科學設計和組織幼兒活動的能力,依據教育科學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問題,并提出有效解決辦法的能力;“技藝型”指既具有對幼兒實施教育和教養的實際操作能力,又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和較強的藝術教育技能。學前教育學科建設應當立足于專業的培養目標,其構建的方式,既要有別于中師以“三學、六法”為基礎的學科構建方式,又要有別于高師本科以“理論加科研”為基礎的學科構建模式,是介于二者之間的一種新的學科構建模式。它一方面要傳承中師重視技能訓練強化音體美、繪畫、三筆字等技能型學科建設的優點,另一方面又要借鑒建立于高師本科重理論學科建設的長處,使高師專科學前教育學科建設適應“教育家型”與“技藝型”培養目標,以音體美為基礎構建技藝型學科群,以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科研方法為基礎構建教育理論學科群。
(二)立足于課程建設,加強學科建設。
“主線—模塊”是構建學前教育的課程模式。主線,指課程要體現以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模塊是將學生應掌握的知識、能力分解成通修模塊(公共必修課)、專業模塊(專業方向課)、實踐模塊(實踐環節)。其中,公共必修課程和通識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受到系統的語言、思維、記憶、身心等方面的綜合訓練,擁有人文修養、藝術修養和科學精神。專業模塊是學生學習學前教育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課程;在課程內容方面,要實現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等要素融合。實踐課程不僅包括增加實踐模塊的課時量,而且要豐富課程類型。如針對學前教育機構實際,進行各類見習、實習,幼兒園的各類活動設計等。針對家庭、社區學前教育,開展各類社會調查、學前教育社會咨詢、臨時寄托辦、親子活動實踐等。與科研方法的訓練相結合,到幼兒園做課題,協助幼兒園搞調查分析,讓學生用研究的眼光進入兒童世界,在提高能力的同時感受兒童世界的魅力。從以上課程改革和發展的模式看,學前教育課程建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專業培養目標的轉變,而專業培養目標的轉變,進一步促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科建設的調整和改革。反過來學科建設促進了學科的發展,提高了教師的科研水平,從而能夠使某一學科產生新理論、新方法,將這些新的內容充實到教材、課程體系中,促進專業建設。同時,在專業建設過程中,也常常會對與學科內容密切相關的課程內容提出新的要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科建設起到拉動作用。
(三)立足于教師專業成長,加強學科建設。
教師專業既包括學科專業性,也包括教育專業性。一個合格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的理論功底、良好的學科素養、精湛的教學技能和廣博的學科知識結構,努力提升自身的學科素養。其次要具有強烈和自覺的課程意識(包括課程開發意識、課程資源意識和課程生成意識)和主體參與意識,具備對教學實踐的總結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等。學前教育教師專業化成長必須與學科建設相結合,學科是教師專業化之基石。學科建設的重點必須落到課堂教學改革上,注重將學科教改活動予以課程化和科目化,強調以課堂為著力點和落腳點。
以學前教育實訓中心為基礎建立的“學科工作室”是推動學前教育教師專業化成長和校本教研的重要基地。“學科工作室”正是教師教育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以加強學科帶頭人為基礎的精品課程建設,促進學科發展的校本教研的創新機構,是學校教師專業化成長和校本教研的重要基地和保障組織。“學科工作室”中的研究更關注學校、關注課堂、關注教師、關注學生的發展。以關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為重點,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強調教師的專業發展,強調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最終提高教師與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工作室,教師們參與研究、獲得發展,體現教師教育和教學的真正價值,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對學科建設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捷.專業化:挑戰21世紀的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王建軍.教師參與課程發展:理念、效果與局限[J].課程·教材·教法,2001.2.
[3]饒淑園.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結構的理論構想[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4]黃梓平.改革課程體系加強技能訓練提高綜合素質[J].青海大學學報,2002,20(3).
[5]徐燕.學前教育專業專科層次實踐教學體系[J].學前教育研究,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