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是高等職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如何使學生在踏入社會前接受較為系統的職業素質教育,在生產與社會實踐中經受職業要求的考驗和鍛煉,從而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和適應性,需要引起高職院校的高度重視,繼而根據不同實際在教育內容和方法模式上作深入改進和創新。
關鍵詞: 高職院校 職業道德教育 有效途徑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國際經濟形勢和就業壓力的逐步增大,對專業技能的要求、人的素質尤其是對職業道德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不但能深化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涵,使大學生的個人素質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幫助他們以后更順利地走向成才和社會建設之路,而且能提高社會對職業道德的認識,使整個社會職業活動中的矛盾得到有效調節,促進社會關系的融洽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大學生職業道德現狀
當前,企業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職業素質要求逐年增高,從我校近年來企業用人情況反饋信息來看,大部分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及水平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現象,但也有部分學生在職業道德素質方面存在諸多不良問題:如缺乏職業責任感、吃苦耐勞及團隊合作精神;缺乏傳統職業美德,過于看重個人物質價值的實現、知識才能的提高,輕視職業道德人格的塑造;存在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這些問題的存在有些源自于主觀原因,有些由客觀原因造成,其中缺乏吃苦耐勞及團隊精神、急功近利的浮燥心理現象比較普遍,這種畸形職業心理如不斷繁衍,則勢必會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及就業工作帶來更嚴峻的考驗。
二、造成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缺乏的原因
當前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缺乏,既有復雜的社會背景原因,又有高校及學生自身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社會原因。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物質利益的追求成為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的生活主旋律。多元文化及意識形態的沖擊,年輕人更注重崇尚自我、完善自我、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當前經濟社會上存在的分配不公、貧富兩極分化、權錢交易、腐敗現象和經濟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行為。
(二)學校原因。
一是部分高職院校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重視不夠。認為職業道德主要表現在走上社會的社會人意識和行為中,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職業習慣的養成要在職業實踐中慢慢實現,應由企業或用人單位通過崗前培訓來承擔。
二是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著重思想政治教育輕職業道德品質教育的狀況。當今高職院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投入甚多,而在職業道德素質提高方面卻缺乏專門的教材和系統教學內容。現有的相關職業素質方面的課程其實就是所謂的就業指導課,授課教師大多由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員擔任,授課內容大多局限在求職技巧、政策宣傳方面,缺乏實效性和說服力。
三是部分教師職業道德素質不高也對學生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三)學生自身原因。
部分學生在校期間更多的是關注于自己專業技能掌握的高低,認為職業道德教育應當是走上工作崗位以后的事,甚至認為學校應注重對大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對學生思想道德尤其是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卻沒有給予極大的關注。
三、加強高職高專在校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職業道德教育關系到培養出的學生能否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整個社會關系的和諧。因此,高職院校要將職業道德教育納入德育的系統工程之中,要貫穿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的全過程,要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必須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特別是在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方面下工夫。
(一)努力拓寬職業道德教育的內涵,在教學內容方法形式上進行創新。
1.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教學管理力度,在此基礎上,通過網絡平臺、就業教育、校園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進行全方位教育,使學生一入校就接受潛移默化的職業道德教育。
2.要根據社會及行業需求進行課程內容、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重點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敬業精神、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增強教育內容的適應性和指導性。
3.要結合不同專業特點,在教學形式和方法上創新。教師要在授課前充分掌握高職生的思想動態,增強備課的針對性;在授課過程中要加強和學生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因勢利導,同時可以結合當今的一些行業模范人物的典型事例,生動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
(二)利用好實踐環節,強化實習、實訓,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
充分利用教學實踐環節,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的教育與訓練。只有讓學生到實踐中去領悟、體會和感受職業道德,才能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提高其職業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和鞏固學生的職業意識,還可以使他們形成愛崗敬業、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使他們更主動地去研究和把握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要,樹立就業信心。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推動學生職業道德修養的形成。
1.通過開展各類社團文化活動,培養學生在職業道德方面所要求的奉獻精神、團隊精神、進取精神和誠信精神。
2.通過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活動,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素質、良好的人際關系,為職業道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3.不定期聘請企業及用人單位的專家及管理人士來校作專題報告或講座,使學生切身感受到用人單位對員工職業道德的實際要求,使學生自覺地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
4.定期組織參與各類職業規劃及創業設計大賽,使學生提前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擺正就業觀念,加強自身職業道德的培養。
(四)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注重發揮專業課教師的教育優勢。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這就要求從事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師既要樹立全新的服務育人觀,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又要不斷完善和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使其更加適應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需要,用嚴謹的師風、教風和人格力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五)建立與“二加一”教學模式相配套的職業道德評價體系。
目前,高職院校大多數采取的是“二加一”的教學模式,即學生有一年的時間在企業頂崗實習。學生進入實習階段后,學校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實習的管理力度,另一方面要根據企業反饋評價及學生的綜合表現,對學生進行實踐考核。把企業對學生職業道德的評價納入實踐考核內容中,這樣既符合職業道德教育“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要求,是客觀評價學生學習職業道德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又有助于學生真正感悟職業道德、體會職業道德,提高職業道德教學的效度。
總之,在市場競爭的趨勢下強化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教育是當前高職教育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發展和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不但能深化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涵,使大學生的個人素質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幫助他們以后更順利地走向成才和社會建設之路,而且能提高社會對職業道德的認識,使整個社會職業活動中的矛盾得到有效調節,促進社會關系的融洽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