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學政治課堂教學改革是當今政治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現代政治教學中的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當前政治課堂中呈現出的課堂教學民主化的新態勢,對提高中學政治課堂教學的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對政治課堂教學民主化的內涵、意義及措施作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中學思想政治課 課堂教學 教學民主化
與中學開設的其他各學科相比,中學思想政治課更直接地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它既是一門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的學科課程,更是一門意識形態方面的課程,這就決定了其在中學學科教學中的特殊地位。在幾次基礎教育改革中,它都成了人們不敢涉足的特殊地帶。也正因如此,傳統學科教學的弊端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但是這種教學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教育教學發展的要求。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必須走向民主化。
一、含義和內容
民主是“必須積極地而不是消極地征詢每人的意見,使每人本人成為權威過程和社會支配過程的一部分;必須使每人的需要和欲望有被記錄下來的機會,使其在社會政策的決定上起著作用”。[1]民主教學蘊涵著教學過程的民主和師生關系的民主,其實質是強調教育者對學生心靈的尊重,強調師生人格平等,強調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反對壓抑和窒息學生的個性發展。由此,我們可以概括出民主化教學的主要涵義是:以師生平等為基本前提,體現著平等對話和民主協商精神;以啟發學生思考、探究為靈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最高目的。
1.民主教育首先要求教師真誠對待、尊重和理解學生。人本主義教育學派重要代表人物卡爾·羅杰斯認為:真誠、尊重、理解是和諧人際關系的三大要素。教師對學生必須以誠相見,絕不能對學生說假話,欺騙學生,這是取得學生信任的前提。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必須相互尊重。教師只有懂得尊重學生,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點,處于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又具有不同的個性,作為教師必須理解學生,特別是要加深對體育學困生的理解,理解是溝通關系的橋梁。
2.民主教育的關鍵是提倡和發揚教育、教學民主作風。國際上一般把教師的教學作風分為專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種。教育實踐表明:專制型的教師,對學生專橫、苛刻;學生一般都存在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表現得冷漠、反感或懷有敵意。放任型的教師,對學生撒手不管,聽之任之;學生一般都感到無人關心,無所適從,學生表現出隨心所欲,獨往獨來。民主型的教師,對學生親切、平等,能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學生交朋友;學生一般都感到心情舒暢,學生表現出情緒飽滿,對活動充滿熱情,師生之間和睦相處。為此,教師應當改變專制和放任的教學作風,樹立民主的教學作風,發揚教學民主。
3.民主教育還要求教育者能夠包容學生的錯誤言行和反對意見。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要允許每個學生表達不同的聲音、意見,要包容學生某些與眾不同的行為。這樣做是承認世界的多樣性與人性差異性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破除對所有學生整齊劃一的追求,給學生“怪異”言行以生存空間,是民主教育的應有之義。學生直接提出反對意見,在某種程度上和老師對著干,很可能會使老師難堪。然而,真正的民主教育也是對反對意見的容忍。學生的反對意見很可能有正確的成分,即使是錯誤的,也能促使正確的東西得以彰顯。
二、必要性
民主和教育有緊密的聯系,民主本身是一個教育原則,而且如果沒有我們通常所想的狹義教育,沒有我們通常所想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民主便不能維持下去,更談不上發展。
1.教學民主是培養學生主體精神的主要途徑。現代教育提出了主體性教育理論,強調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所謂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就是要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主體能力、塑造主體人格,培養和提高學生在教育中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從而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和自身發展的主體。在傳統的教育活動中,重教師而不重學生,重傳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覺,重統一而不重多樣,因而壓抑了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束縛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實行教學民主,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使之成為面向社會的積極能動的主體。
2.教學民主是培育社會主義公民的客觀要求。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制度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二是加強對人的民主素質的培養。教育不但為民主建設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可以提供直接進行民主訓練的場所。在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經常被尊重,也學會了尊重別人;學生輕松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學會了傾聽別人的意見;學生把自己放在與他人平等的地位,從而感觸到了自信的力量和存在的價值。這樣的學生將來走向社會,為官,不會一朝得志,權力意志便極度膨脹;為民,也不會是奴化依附、一味盲從。這樣的人才會真正成為具有較高民主素養的對社會負責的公民。
3.教學民主是改變僵化教學模式的現實需要。傳統的中學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的“獨白”,即教師通過講解、講演、講述等不同方式,將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以求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發生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普遍厭倦甚至逆反、教學效果低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首先,由教師權威地位造成的學生主體地位的失落。在這種“權威—依存”型的教學關系中,學生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失落,學生的求異思維難以得到發展,探究精神難以得到培養。其次,由強調思想統一性而造成的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缺失。傳統教學中,教科書和教師成了真理的化身,學生只會求同,缺乏獨立思考,創造性思維能力也就因之萎縮。再次,由片面追求教學效率而造成的意義的喪失。思想政治學科是與社會現實聯系最密切的學科之一,但目前教學能給學生的卻是經過高度抽象的概念、原理等知識性內容,而喪失了讓學生從“生活世界”中去發現、體驗生活的意義這一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價值追求。
三、實施的措施
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是立體的、多樣的,而不再局限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所以“除了傳播知識外,教育應該培養人的批判精神,培養對不同思想觀念的理解與尊重,尤其應該激發他發揮其特有的潛力”[2]。這就使“教師的權威將不再建立于學生的被動與無知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教師借助學生的積極參與以促進其充分發展的能力之上”。[3]這也意味著現階段的教學模式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從教學方式上說,其出路就在于摒棄陳舊的權威專制,走向平等、創造的民主教學。
1.構建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在“民主”式教學中,基本前提就是構建新型師生關系,這就是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對于教師來說,必須認識到,學生的政治品質和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并不是教師單向傳授的結果,而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創造的結果。因此,“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4]教師要真正體會學生作為社會生活中獨特個體的需要、情感、態度和發展的意向,體會到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主體的獨特個性及自由、創造和選擇,并且信任學生,尊重學生。要把教學活動建立在師生平等交往的基礎上,使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學真正與學生的精神發展相關聯,從而達到真與善的和諧協調。
2.構建真誠、和諧的對話態度。哈貝馬斯認為,一個句子在對話中被理解,需要有可領會性、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確性四種有效性條件。這四個條件中,最基本的是真誠性。言不由衷、表里不一,是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中的大忌,這不但無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而且會助長工具理性的強化,排斥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特有的價值。因此,教師只有真誠地對待學生,指導他們理解生活、理解世界,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學生也就會和教師進行真誠的對話,把自己真實的思想向教師“敞亮”,確保對話信息的正確性。教師才能據此真正理解學生,從而達到“視界融合”。不然,學生感受不到教師的真誠,就會產生戒心,而不愿把真實的思想顯示給教師,教師難以理解學生本真的內心世界,也就無從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思想品德。
3.構建真實、生動的教學場景。當前的思想政治學科教學單靠理論說教、知識傳授,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社會生活相隔離,遠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在教育中感受不到意義的充盈與生活的完滿,亦感受不到教育的意義。所以,“民主”式教學必須將對話內容放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對話雙方在一個共同的語言規則下,在具體的語境之中體會對話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經驗聯系起來,在學生內心世界的價值沖突中,把握蘊藏于其中的寶貴的教育時機,真正發掘出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生機和活力。
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是一項長遠的系統工程,還必須經過各界長期的探索,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趙祥麟譯.杜威教育論著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406.
[2][3]S·拉賽克,G·迪努: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86,106.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