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語文課程應為造就新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應有的作用。新課標背景下培養中學生創新思維的主要途徑有:激發興趣,培養思維主動性;創設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激勵質疑,培養求異思維;探究實踐,提升創新能力。
關鍵詞: 新課標 語文教學 創新思維
“我創造,所以我生存?!狈▏笞骷伊_曼·羅蘭的這一則名言啟示我們:人類生活的真諦在于創新?!镀胀ǜ咧小ふ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發現·創新——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于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新課改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每個語文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并努力實踐的重要課題。對此,我就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談談自己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興趣,培養思維主動性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迸d趣來源于實際需要,需要與否及其強烈的程度,決定著興趣的有無和濃厚程度。只有當學生對問題本身感興趣時,才能和教師一起積極思考。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認識觸角是敏感而又興奮的,只有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并為他們創設主動探索、深入思考的條件,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激活狀態,創造性的火花才隨時可能迸發。比如,在閱讀教學中對作品主旨的解讀,對文學形象的界定,對已有觀點的評價,對作品空白的想象,等等,這些都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良機。
“不稱職的教師強迫學生接受真知,優秀的教師則教學生主動尋求真知”(德·第斯多惠)。在語文學習中,對學生而言,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绷蟹颉ね袪査固┱J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敝挥袠穼W,才能發揮其特長,產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去挖掘每一個創新因素,竭力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鼓勵學生開展創新思維活動,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學習的樂趣,享受獲取知識的快樂。在這樣一種愉悅、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才能被充分激發出來,并由此產生自主創新意識。我在教授龔自珍《病梅館記》時,引用了《己亥雜詩》中的第五首和第一百二十五首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詩中的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這兩句詩,特別是詩中的“人才”二字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學生在討論中很快地悟出了課文中“梅”的作用是喻人,發現“文人畫士”“好事者”的喻意,指的是統治階級……總之,學生完全領悟了課文的主題,效果之好令人驚嘆。興趣不但能創設一個歡樂而和諧的教學環境,而且能激發智慧的內驅動力,使學生進入一種歡樂愉快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恰恰是激發思維的最佳時機。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創設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謂語文素養,包含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但其中最核心的內容還是創新能力的開發。
1.創設感染情境,誘發積極思維。
成功的教育總是動情的教育。教師循循善誘,學生則漸入佳境;教師娓娓道來,學生則如坐春風;教師慷慨陳詞,學生則悄然動容;教師悲愴凄婉,學生則黯然傷心;教師亦莊亦諧,學生則既得樂趣又得理趣。創設一種情緒佳境,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引導學生從“境”中見到“形”,從“形”中感到“美”,進而從“美”中產生“情”,再由“情”上升到“理”,把感性的內容上升為理性的認識,把形象感知變為理智的思索。教師的動情渲染,利于誘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喚起創造的靈感,畢竟“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愛因斯坦)。
2.營造合作氛圍,實現思維碰撞。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合作的活動過程。營造合作氛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是課堂教學本身的客觀要求,又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針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現象一針見血地指出:“上課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節外生枝’?!薄罢n堂成了教案劇演出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和‘聽眾’?!币虼?,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體現出素質教育的精神,真正把學生當作課堂思維活動的主人,把自導自演的“獨角戲”變為師生同奏的“交響樂”,使開發思維潛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教師要留給學生一方充裕的自由活動的天地,要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處于一種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學習。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討論、爭辯,不能解決的問題在集體研討中得到解決;能夠解決的問題找到便捷的解決方法和圓滿的答案,并從中體味到學習的樂趣,這樣的思維碰撞的過程往往比結論本身更重要,它有助于學生形成創造性的思維品質。
三、橫看成嶺側成峰——激勵質疑,培養求異思維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學習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思維的表達可以是多渠道的,探求知識也應該是多方面多角度進行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使用教材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巧妙構思,運用一切有利因素開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新穎性、獨特性和多向性,并激活學生的創新能力。
1.打破思維定勢,激勵創新意識。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毙抡n程要求教師不是簡單地“教教材”,而是要靈活地“用教材”,教師要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整合,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知識激活,引導學生靈活地解讀文本,鑒賞作品,從不同的文化視角與不同的閱讀層面對文學作品作出獨到的解讀,加以嶄新的開掘,以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的天地。如在賞析“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一詩句時,我讓學生試著把“敲”字換成“推”字,比較兩字的優劣,并說明其理由。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從新的角度去加以分析,同中探異,異中尋同。師生研討后明確:“敲”和“推”都是開門的動作,用“敲”字,敲門聲驚動了倦棲的鳥兒,打下幾片樹葉,敲破一池瓊瑤……之后蛙聲、蟲聲,打破原有的寂靜——在韓公心中,這正是體現了夜的“幽”和“趣”;用“推”字,僧人來到院外,門虛掩著,輕輕推開,主人不在,題詩留言而去,不作過多驚擾,或許更符合出家人的“清修”……
2.鼓勵質疑,求新求異。
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毙抡n標要求教師要多“引導學生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學習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創造性思維的表現形態有靈感迸發式和自覺駕馭式兩種。其主要特征是質疑、多端、變異、獨創。任何創新都包含對別人觀點不同程度的否定和超越,而沒有批判意識和質疑精神是不可能實現這種否定和超越的。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本蛯W生而言,他們的創新思維也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才能不斷拓寬思路,才能促使他們去探索、去創新。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不盲從,不迷信,要敢于懷疑,敢于發表自己的新見解、新觀點,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安粦嵅粏?,不悱不發”,教師讓學生經常處于這樣的“憤”“悱”的思想狀態下,他們的思維往往才能被更深層次地激活,才能有思想激烈的碰撞并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思維能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砥礪與提高。
四、絕知此事要躬行——探究實踐,提升創新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不能使學生參與是教師的最大過失”(蘇霍姆林斯基)。教師讓學生積極參與語文活動,才能培養他們對語文的濃厚興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力。豐富的實踐活動不僅能使學生擁有更多的獨立思考問題的空間,而且能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為想象、創造提供了豐厚的“原料”。同時,在探究實踐中遇到新困惑,產生了新需要,必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學習語文,并非因為它本身是博學和智慧的一部分,而是因為它是一種手段,可以使我們獲得知識,并且把知識傳授給別人”(夸美紐斯)。這就是說,學語文的目的是為了“用”,達到表達思想、交流情感、傳承文化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他們提供較多的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充分挖掘其思想潛能和情感潛能,從而引發其創造的欲望。積極開展探究性閱讀,指導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以目的性為閱讀前提,以信息論為閱讀理論指導,讓學生借助教材和材料去親自探索,發現應得出的結論或規律性的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篩選、認知、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語文教學“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培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語文教育應當高揚人性,遵循人本,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滿情感的;既依據學生的生理規律,又滿足其心理需求;既促進當前的語文學習,又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既滿足個體需求,又通過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陶行知先生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眲撔滤季S的培養就是需要教師轉變觀念,轉變角色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去設計自己的未來,去選擇、競爭、體驗、創造,而教師應該是一個靈活的組織者、積極的引導者和創造的推動者。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陶行知.陶行知論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7.
[3]于漪.弘揚人文 改革弊端.語文學習,1995,(6).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
[5]周禎祥.創新思維理論與方法.遼寧大學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