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光材料雕塑是雕塑藝術的一朵奇葩,因為光的介入,雕塑藝術煥發出無限的光彩和魅力。當下,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使光環境文化成為城市夜景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而光材料雕塑與光環境文化在學科交叉中和實際應用中互相借鑒,互相影響,二者完美結合,共同打造光彩燦爛的現代化都市。
關鍵詞: 光材料雕塑 光雕塑 光環境設計
一、雕塑藝術新寵——光材料雕塑
雕塑是用體積說話的,光與其周圍的氣體能形成一定的光體積。用光作為材料來參與創作的雕塑稱為“光雕塑”。通常人們認為:光雕塑是用人造電光或其他可發光的物質構成的有視覺效果卻沒有物質實體的雕塑。比如鐳射光和激光在夜空中的表演,比如一個藝術家在藝術展現場通過打擊金屬材料產生的火花,比如通過放電現象制造眩目的電弧,還有蔡國強的“火藥藝術”……這些是純粹的由光構成的光雕塑,然而因為光是否可稱為雕塑材料一直很受爭議,所以純粹的光雕塑藝術曲高和寡,盡管有很多的藝術家在積極探索,卻一直沒有被藝術界以外的人士普遍接受。甚至很多雕塑家也認為光雕塑因為沒有實在的體量,有嘩眾取寵之嫌,所以并不承認光雕塑是真正意義的雕塑。
傳統的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以主體的造型形象和空間形式反映現實;以靜態造型表現運動,以體量感沖擊視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觀念的變化,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的四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藝術、動態雕塑與軟雕塑等。這是緣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科學和人類思想的發展使現代藝術家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整合工具和材料,進而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去認識和表現世界。
隨著現代藝術向后現代發展,以及人類工業文明的飛速前進,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給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藝術作品。現代雕塑從傳統的具象形式向抽象形式摸索,外空間向內空間探索,物質材料向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發展……出現了大地藝術、行為雕塑、裝置藝術、現場互動等新形式。在此過程中光材料也被一些藝術家重新審視并充分利用,在現當代藝術作品中發揮著形體和顏色無法比擬的震撼力和藝術效果。
數字時代的科技賦予光更多的內涵,它形態萬千,光怪陸離,作為藝術的媒材具有無限廣闊的空間。如各種形態和方式的燈光配置,巴洛克光雕藝術作品,光學全息裝置,等等。甚至有人斷言,“光”將成為未來的主要藝術形式。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將光材料應用得最得心應手的藝術家丹·弗萊文把光和空間都看成雕塑的材料,統統拿來為自己的雕塑服務;澳大利亞玻璃藝術大師沃倫·朗利用光“雕刻”出了震撼人心的作品,透出了光在天地間的神秘魅力;英國光學工程師米切爾(Michael Wenyon)和藝術家尚·蓋勃(Suan Gamble)作為皇家格林威治天文臺的駐臺藝術家,創作了一些著名的光媒介裝置;光媒介雕塑家保羅·費蘭德(Paul Friedlander)采用數字系統控制光源器制作了他自己稱為“視覺音樂”的光媒介作品,使人們深切感受到帶有數字時代強烈氣息的藝術風貌。
由于光的特殊性,以及很多光雕塑還只是被看成藝術實驗,因此光材料雕塑往往無法像傳統雕塑那樣被廣泛關注和認可。有些作品只能通過照片和影像保存,所以影響并不廣泛。
不過仍然有一些雕塑家被光的生命力所深深吸引,探索以光作為一種材料與其他傳統媒材結合構成新的雕塑語言,這樣的雕塑作品被大眾和業內人士廣泛接受,也使古老的雕塑藝術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活力。光材料與玻璃結合,光穿透玻璃閃耀著晶瑩剔透的光芒;光材料與金屬、石材并用,閃現著機械和科技的光彩;光材料與軟材質并置,散發著朦朧的光暈……光的藝術生命有無與倫比的視覺效果,以及無限的可能性。
二、光材料雕塑在城市光環境文化創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地標性光雕塑是現代化都市的夜明珠。
在現代化的城市環境中,創造城市夜景文化對于提高城市形象和人們的生活品質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城市夜景景觀設計的目的是:采用不同的設計形式,營造出富有個性藝術魅力的照明藝術效果,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環境形象。[1]比如法國埃菲爾鐵塔和美國自由女神像,除了在造型上別出心裁外,在燈光的安裝和設計上也下了相當的功夫。科學合理地使用燈光,完美地把燈光和造型藝術結合起來,不僅是雕塑藝術的實用化發展,而且可以形成具有城市個性的光環境文化。
光材料雕塑作品在夜色中宛如一顆顆明珠,點綴著繁華都市,豐富了城市的景觀。對光材料的運用和對光效果的追求不僅是光環境文化的精髓,而且是光材料雕塑追求的方向。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采用不同視角,多重光照投射的造型手法構成了虛實相間,線、面、體錯落有致的光效果,使該形體造型的現代藝術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甚至讓鐵塔堅硬的金屬質感隱藏在光線之下,在夜色中展現出完全不同于白晝的另一番景象。英國設計師W.S.Atkins設計的迪拜Burjal-Arab酒店的建筑表現出鮮明的現代設計形象,似風帆挺立在清澈的大海之中,形成了當地獨特的景觀。夜晚,挺拔的主題建筑在色彩轉換器的調控下進行著色彩和圖案的變換,建筑本身就是一尊巨大的有著強烈藝術感染力的抽象光雕塑。[1]
表現輪廓的光雕塑作品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形式之一。它主要是通過點光源或線光源沿構造物外輪廓投射進行布局設計,強化其主題及輪廓而形成的夜景光雕塑作品。例如:阿妮塔·撒切爾(Anita Thacher)2005年為綠點火車站設計了高度視覺化、裝飾化的《綠點照明站》。這件作品通過發光二級管,勾勒出一個維多利亞時代的鐵路站。建筑周圍有深藍色的燈映襯,窗戶籠罩著室內散發出的朦朧的黃色燈光。作品充分利用了發光二級管照明設備、黃色套管熒光燈、藍色玻璃濾光器、探照燈和半透明的罩子。作者重新創造出一種二維歷史幻覺的呈現——一個繪制在夜色中的漂浮形象。
(二)公共藝術中的光元素豐富了環境藝術。
如今,光材料公共藝術正在被廣泛地應用于城市的規劃和設計中,成為一座城市獨特的風景和標記。全球最大的動態雕塑組織(KAO)創始人及現任主席,雕塑美學與新科技結合的杰出探索者之一拉爾方索(Ralfonso),其雕塑藝術大部分被設置于公共空間,他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使觀眾與風、水、環境全面互動。音樂、水、燈光、運動等元素被集中使用在一件雕塑中。其顏色與形狀依據周圍空間的人數及相應活動,隨機變化,甚至可以通過手機或互聯網活動予以定義。
拉爾方索對光的運用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Kreisel是一件大型戶外光效應公共雕塑,為交通環島設計制作,作品由216根金屬線纜組成,分為三層,每層72根,以在同一條桅桿上的三個圓為中心,由不同角度自上而下地向地面延伸,經過計算機處理的發光管會生成引人入勝的波紋圖案,自動進行連續變化,其變化速度非常微妙,不易覺察,以免干擾駕駛員的注意力。
《獨奏》是拉爾方索一件以水池為設置環境的大型公共動態雕塑。作品以風驅動,材料為不銹鋼和透明合成樹脂,發光管置于由透明樹脂制成的翼狀組件中,作品沿著垂直軸線緩慢旋轉,在夜幕中產生一種非常詩意的效果。[2]
跨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在快速發展,現代化的城市如雨后春筍,不斷拔地而起,人文環境的建設受到極大的重視。以吉林省省會長春市為例:漫步于長春市的夜色中,行人的視線會被大廈不斷變幻的彩色幕墻吸引,有的建筑點綴以整齊的高亮度射燈,好像一位佩帶著瑰麗珠寶的貴婦人,端莊秀美,似乎還帶著迷人的微笑……有的燈光按電腦程序控制忽明忽暗,變換亮度和色彩,恰似含羞的少女,秀美中透著活潑……街道旁一株株碩大的君子蘭流光溢彩、青翠欲滴,五彩的霓虹一會兒排山倒海,一會兒頻頻閃爍……天上人間,究竟是在天堂還是在夢境?真是難以分辨。長春市日新月異的城市規劃和建設,讓春城更加美麗,處處散發著現代化的氣息。這些變化離不開光材料藝術設計者的辛勤工作,是他們在帶來光明的同時,帶來了一個更具科技含量的和諧環境。
光材料雕塑正被廣泛應用在城市美化、亮化工程中并且成為公共藝術領域的新寵。光雕塑裝點著我們的城市,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相信現代光學領域的新技術與光材料雕塑恰如其分的結合,一定會為我們生活的城市增添無窮的光彩和魅力。
(三)互相借鑒,相得益彰。
光材料雕塑在城市光環境設計中以其自身的發光性、裝飾性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光材料雕塑與光環境規劃的完美結合為完成光環境文化創設這一課題提供了一個亮點。光材料雕塑所擔當的角色就是在城市夜景中畫龍點睛式地成為整體光環境的“節點”。北京的奧運游泳場館——水立方,在夜色中各色的燈光在透明幕墻后變幻色彩,構成不同的圖案,傳達出人文奧運和綠色奧運的信息。還有上文提到的阿妮塔·撒切爾(Anita Thacher)為綠點火車站設計的高度視覺化、裝飾化的《綠點照明站》,以及拉爾方索為交通環島設計制作的人性化的戶外公共雕塑Kreisel等作品,實際上很難區分它們是光雕塑作品還是光環境設計作品。光材料雕塑和光環境設計兩個學科的藝術側重點不同,但是它們都旨在打造一個光明、美麗、生機盎然的環境和氛圍。當下一些光雕塑藝術家與光環境設計專業人士聯手打造城市光環境文化及景觀光雕塑,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營造更高雅、更美好的視覺環境,建設全新的現代化城市。
參考文獻:
[1]光環境文化與藝術表現[EB/OL].http://www.ledcac.com/info/detail/66-17764.html.2006-10-7.
[2]粟多壯.新動態藝術:拉爾方索的動態雕塑探索[J].雕塑,2006,(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