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校教育,要教育學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更應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重視和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經成為全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共同特征,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及現實意義,紛紛調整道德教育的思路與策略。各國不僅努力實施國家對學校道德教育的領導,而且把德育教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質,努力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 德育教育 教育理念 品德培養
學校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再優秀的學生,如果思想道德出了問題,那么他所學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因此,學校的德育來不得絲毫的馬虎和大意,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
一、要把德育工作滲透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
(一)經常性地開展思想品德教育。
人的正確思想和行為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養成的。個體思想品德的發展和提高一般是由日常文明行為習慣開始,到倫理道德,再到政治思想,最后上升為人生觀、世界觀這一軌跡進行的。所以,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科學世界觀的基礎,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中心任務。
1.以班會為開展品德教育的主陣地。
班會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利用與否,以及利用得好壞,對班集體的發展,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的人缺乏這種意識,班會課成了“自習課”,成了傳達布置工作課。我們認為好的班會課應是師生智慧的結晶、師生或學生之間情感的交融、學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黃金時段。
2.以時政教育為開展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充分發揮時政教育功能,培養學生關心時政的良好習慣。①各班要用好訂閱的報刊雜志,開辟時事走廊;②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讀報、收聽新聞;③利用班會課對熱點、焦點問題展開討論。組織學生開展“時政演講比賽”,培養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分析識別能力。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與祖國的興盛相聯系,培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3.以養成教育為開展品德教育的基礎。
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養成教育開始,從一點一滴抓起,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是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從高一開始,就著手抓基礎文明行為的養成,使養成教育工作系列化,把好課堂教學紀律,嚴格出勤管理、抓好儀表儀容和統一著裝工作,(政教處經常下班檢查學生發型、服裝、有無佩飾物等)實行課間操和儀表儀容等五項評比,嚴格管理,等等。做到常規管理與檢查評比相結合,教師的言傳身教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學生會組織設立文明督導崗和門口執勤崗,充分發揮學生相互監督的功能,規范和約束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培養良好的文明禮儀規范,提高文明素質)。在學生中開展爭做文明學生、文明市民的活動,要求從自我做起,從坐、立、行、笑、談、唱的“小事”做起,倡導“做有樣、坐有相、行有規、言有范”。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成功,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二)把課堂作為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主要角色是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教師要重視自己的言傳身教。
加里寧說過,老師仿佛每天蹲在一面鏡子里,外面有幾百雙精細、敏感、善于窺視教師優點和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的盯視著,世界上沒有人受到這樣嚴格的監視,也沒有任何人能對年輕的心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具有優秀品格的教師將為學生所崇拜和效仿,贏得學生的尊敬和喜愛。所以加強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不妨從“我”做起,從老師做起。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先做到;要求學生不遲到,我們首先不遲到。越是天氣不好,如刮風、下雨、下雪時,越要早到校,早進班;上課的預備鈴響后,我們要到教室門口等待上課,等等。無形之中,學生受到了教育,我們不再苦口婆心,卻收效甚微。當然要做好這一點,實在不易,我們要花大功夫,下大力氣。中國有句古話:作經師易,作人師難。雖然這樣,我們還是要努力,以無私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為學生做表率。
2.科任教師要注重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做好中學生的德育工作,絕非一日之功。只有踏踏實實,兢兢業業,在課內外加強德育滲透,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尤其在學科教學,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更應寓德于教,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不忘傳“道”,對學生加強品質教育。如: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求知態度。德育滲透要根據一節課內容的不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德育滲透,而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形成兩張皮,德育、教學各干各的,如果那樣,教學效果、德育時效就都不會體現到位。兩者要有機結合,對學生進行學科學、愛科學;保護環境;誠信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可以說,只有結合德育的課堂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
3.要重視社會因素對品德教育內容的豐富與補充
中華民族具有優秀的傳統道德,其是我們民族的一筆寶貴財富。隨著社會的發展,課堂教學改革的進行,新課程的實施,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也要不斷豐富、完善,只有結合新時期新情況,有所豐富,有所取舍,有所發展,才能適合現在的學生,才能為他們所接受,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因此,我們要結合新教材的內容,結合新的教學模式,不斷豐富課堂教學中德育的內容。
二、開展道德教育的具體形式
(一)既要關注大的德育方向,又要在細微處抓德育工作。
在學校,必須加強德育,那么教育者首先要以身立德,率先垂范,做師德建設的力行者。
1.從細微處入手抓德育。
學校無小事,事事都育人。育人無小事,事事都有德。善于挖掘每個教育環節和每項活動中的育人因素,巧妙地利用、放大這些因素,精心設計,巧妙實施,爭取獲得教育的最大效果,這樣才能達到振奮精神、鼓舞士氣的目的。比如,課間操是學校最大規模的活動,讓學生非常整齊、規范、有力地做操,這也是一種教育。因此,一個人能在操場上認真做操,做什么像什么的人,學習上也一定能認真努力。再比如,每周一早晨的升旗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將五星紅旗緩緩升起,讓鮮紅的國旗高高飄揚在校園上空,全校師生在這樣的莊重嚴肅的氛圍中,感到一種心靈和洗禮和精神的熏陶,真切地領會到五星紅旗比生命還珍貴的含義,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2.抓好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
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制度的變革、信息渠道的多樣化,青少年的價值觀也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點。一方面,熱愛祖國、積極向上、團結友愛、文明禮貌是當代我國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主流。另一方面,物質主義、個人主義、拿來主義、拜金主義,甚至封建色彩濃厚的舊價值觀念同時并存。假如青少年缺少了主流核心價值觀念的引導,就常常會茫然無所適從,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須對青少年及時進行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必須引導他們保持蓬勃朝氣、旺盛活力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中學階段正是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多種價值觀相互碰撞的新形勢下,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知識和陶冶情操的關系,把個人成才同國家的前途、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結合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成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在青少年中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與民族的前途和未來直接相關的希望工程。因此,青少年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有效推進乃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推進,需要我們遵守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規律,在整個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全面推進中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學生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必須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教師應起表率作用,以學識激勵學生,以道德教化學生,以愛心感染學生。
(二)關注大的德育方向,選擇正確的道德行為。
道德與行為相伴而生,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下,道德的標準和行為的要求、選擇的方式有著不同的變化,如何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尋求新標準、新方法去引導學生正確地選擇道德行為,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1.引導學生從道德責任出發,選擇道德行為。
從道德角度上講,道德行為就是道德責任。在校園里,我們時常能看到亂畫的“課桌文化”,考試時的作弊抄襲,走廊里的腳印、球跡,等等。就這些學生的行為而言,有許多是不自覺的,他們對行為的結果也沒有想到要負道德上的責任,因而不能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只有通過系統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提高自身的道德覺悟,加強自身修養,才能使之成為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的人。
2.從培養學生的道德習慣入手,進行道德養成。
所謂道德習慣,是指人們經過長期的道德修養逐步形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培養學生的行為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對學生而言,需要不懈地刻苦磨練;對教師來講,則需反復引導、反復教育,即“反復抓,抓反復”。學校通過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的約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也要組織專人去指導、檢查、督促。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管理方式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學校的管理是很不利的。
3.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道德實踐活動,開展道德認知的培養。
學生在道德行為選擇時經常會出現許多矛盾,如獨立性與盲目性、靈活性與多變性等。要克服這些矛盾,使學生的道德行為選擇趨于穩定,走向成熟,具有較高的道德價值,關鍵在于積極參與道德實踐,在實踐中深化其內涵。通過道德實踐讓學生正確認識個體與群體的關系,確立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和形象,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并在這種認識基礎上,通過不斷的積極選擇,塑造自己,完善自己,開展道德認知的培養,提高正確選擇道德行為的能力。
總之,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的變革。教育的達成離不開良好的氛圍,學校教育的一切細節都應具有育人的力量。很多時候,教育的意圖就潛藏在學校生活最常態的形式背后,而許多終生有益的素質、習慣和信念,卻在不經意間悄然養成。教育生活多是由許多看似不經意的小事構成的。而教育的作用及科學的育人理念,就是通過這些小事顯現出來的。真正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常常從關注小事入手,以平等、尊重的態度,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和情感態度的培養。好的道德教育應融科學性與藝術性為一體,用富有生命力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在活動的過程中巧妙地融入多元的教育意圖。這樣的教育才會讓學生獲得心靈的震撼,久久不能忘懷。道德教育有自己內在的規律,單純依靠行政命令,固然在短期內卓有成效,但從長遠來看,還是難以形成根本的推動力。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的是從內容到形式、從理念到方法、從人力配備到物質保障這樣全方位的變革。惟其如此,才能使學校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王偉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M].廣州出版社,1997.
[2]張民選.比較初等教育[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3]趙志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