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作文程式化產生與日常作文教學有很大的關系:指導中過于強調技巧,輕視自由寫作;寫作方法指導過于單一,訓練過程隨意;學生的生活視野狹窄,感悟不深。學生作文思路有效拓展的主要途徑是:充實生活,創新思維,敢于想象。
關鍵詞: 作文思路 反思 創新思維 想象
閱過中考作文的老師時常有這樣一個共識:有特色、有個性、有亮點的出彩作文固然不少,但更多的卻是一批批程式化的文章。翻看一篇篇燙手的文章,我心頭浮現一個個疑惑,為什么學生的作文總是充滿了空洞浮泛而又不容置疑的所謂正確的廢話?為什么學生的作文總是多有不切實際的呼吁,指手畫腳的虛張聲勢,而少有誠實真摯尋常素樸的生活低姿態?為什么學生的作文里什么都有,而唯獨沒有學生自己的生活與情思、個性與品位?
一、程式化作文的教學反思
(一)指導中過于強調技巧,輕視自由寫作。
“開門見山”、“詳略得當”、“起承轉合”、“過渡自然”、“畫龍點睛”等延用多年、耳熟能詳的寫作技巧對于學生的寫作究竟有什么實質性幫助,恐怕鮮有教師真正調研過。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教了多年寫作方法,學生似乎一聽就懂;可一到考場就發現,老師講的這些技巧全用不上,于是學生只好摒棄老師的“秘笈”,另辟蹊徑,搜腸刮肚,“旁征博引”,湊夠規定字數匆匆了事。這就好比學游泳,教練在多數情況下首先教的都只是游泳的術語,而一旦等學員興沖沖地下了水,才發現自己連手腳都協調不了,只能在水里瞎撲騰,沒有被淹死就很萬幸了。而日常教學中,有多少教師對不變的模式頂禮膜拜,而對多元多變的方法與技巧卻視有若無,這樣的機械訓練并不能讓學生喜歡上寫作,只會讓他們感到枯燥與乏味,以致喪失斗志,對作文敬而遠之。
(二)寫作方法指導過于單一,訓練過程隨意。
受傳統作文教學思想的束縛,很多教師遵循“教師命題—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教師講評”的單軌道運行規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盲目地、違心地屈從教師的“教導”,默默地拼湊“遵命文章”。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嚴重受挫,寫作個性和創造能力受到遏制,導致寫出來的作文嚴重脫離生活實際,空話套話連篇,既無真情實感,又無新意可言。
許多教師在初中階段沒有系統的作文教學計劃,甚至一個學期也沒有明確的作文教學目標,想到哪里,做到哪里,隨意性很大。對于如何培養學生作文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沒有明確的意識和思路,對于學生的思想、情感、心理、個性、經歷等因素不夠重視。教師盲目操作,學生一味隨從,以至于學生作文要么言不達意,枯燥乏味;要么人云亦云,沒有個性;要么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空洞無物。
(三)學生的生活視域狹窄,感悟不深。
學?!彝?,兩點一線的生活使學生的直接生活體驗受到限制。傳統教學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是教學生觀察感受生活,仔細觀察人們的言談舉止和神情形態,著力抓住人物特征,細致摹寫細節,從而表現文章主題,這些方法雖然能奏效,但有其明顯的局限性。其一,學生不易迅速抓住人物特征,流于共性。例如,同樣是愛嘮叨,氣質個性不同的婦女嘮叨的內容方式都會有所不同,而學生往往僅抓住其愛嘮叨的共性,不作個性上的區分。寫出來的往往是千人一面,千口一腔,沒有個性特色,缺乏人物特有的魅力。其二,學生不善于積累素材,以求進一步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往往僅限于認真觀察這一個或那一個人物,寫出具有鮮明特征的個別人物,就人寫人。“當寫作需要虛構故事時,常容易因脫離實在人物而使得筆下人物流于空洞,不能集個性相似人物的特征于一人之身,達到藝術的真實”。[1]
二、作文教學思路的有效拓展
(一)充實生活。
放眼生活,有心處處皆作文?!吧钊缛?,文章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晝夜不息。”葉圣陶老先生這段話十分精辟地概括了作文與生活的關系。也就是說,當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情緒的儲備達到了比較豐厚的程度,習作的內容自然就會鮮活而具有個性。德國詩人歌德說:“不要說現實生活沒有詩意,詩人的本領,正在于他有足夠的智慧,能從慣見的平凡事物中,看出引人入勝的一個側面?!币虼耍_拓學生的視野,使他們熱情飽滿地投入創新寫作的探索中去,充分體驗生活,并從生活中提取創新寫作的素材。更關鍵的是,教師應該充分注重學生感受生活的過程,教會學生篩選素材,及時捕捉靈感的方法,使學生作文的土壤越積越肥沃。同時,還應轉變純語文教學觀和為寫而讀的功利化讀寫結合訓練方式,將閱讀內容拓展到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中外名著、名人名言,豐富自己的知識量,提高自身的素質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獲得豐富的間接生活經驗和信息,增強認識事物的能力,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吸納精華,達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效果。
(二)創新思維。
蘇東坡說:“文章最忌隨人后?!标懹蔚?“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維成果的展示,作文要打開思路重點是思維要創新。創新思維能使文章思想獨到、新穎而深刻,而這正是作文所必備的……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說:“對一個問題,有一百種解決的方法。”要尋求這“一百種解決的方法”,就要運用發散性思維。
首先是運用多向思維,開拓學生思路和視野。教學中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看到一個作文題,往往就陷入習慣性思維方式——只能看到事物的一個方面,即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那個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人后塵。就像條件反射一樣,人云亦云,毫無新意。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題目多角度、多側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題目的含義,從而引導學生獨辟蹊徑,寫出有新意、有創見性的文章來。同是“誰解其中味”的《紅樓夢》,有人聽到了封建制度的喪鐘,有人看見了寶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樂道于故事本身……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吧钍且粋€多棱鏡,總是以它變幻莫測的每一面,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要鼓勵學生不必介意別人的觀點不同,不必擔心自己的思維偏差,堅信自己的眼睛,用敏銳的視角去注視這個世界,用善感的心靈去體味這多彩人生”。[2]
其次是運用逆向思維,鼓勵學生“反彈琵琶”,即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從人們淡忘甚至遺忘的角度切入,對問題作反向思考,常常會別有洞天,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從而寫出“人人心中有,而個個筆下無”的好文章。
如以“關心”為題,結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一篇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很多考生都跳不出“敘寫‘關心’者之美德,抒發被‘關心’者之感激”這一類窠臼,總是從正面落筆,給人千人一面之感。有位考生別出心裁,由眾人對一個百日小孩起名的關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視、歧視的老人(即小孩的爺爺)的悲慘故事。家人對待小孩與老人的不同態度,對比鮮明,反映了很有社會意義的深刻主題。文章的構思以“反”為主,以“正”襯“反”,以“反”寫“正”,以老人的不被“關心”呼喚全社會對老人的“關心”,這種構思賦予了題目“關心”以更深廣的內容,引人思考,以“意料之外”的驚人手法,達到深刻表現主題的目的。
最后是運用側向思維,引導學生在特定條件下,另辟蹊徑,將思維流向由正面引向側面,從新的角度探索被人們忽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宋徽宗時的一次科舉考試,主考官出了一個畫題——《深山藏古寺》。結果主考官連看幾幅均不滿意,原因是這些畫均體現了半藏而不是全藏,與畫題無法吻合。正當他失望之時,一幅畫突然深深地吸引了他:在崇山峻嶺之中,一股清泉飛流直下,跳珠濺玉;泉邊有位老態龍鐘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著水倒進桶里。僅這么一個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現得含蓄深邃、淋漓盡致。主考官觀后,連連點頭,稱:“高,這才是‘魁選’之作呀!”這位畫師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運用了旁敲側“畫”、曲徑通幽的側向思維,選擇了和尚挑水的新穎角度來表現主題。
由此及彼,獲得啟發:教師要盡可能多地挖掘能引發學生發散思維的材料,營造自由寬松的氛圍;要善于引導學生大膽創新,想別人所未想,言別人所未言,鼓勵學生在慎思、明辯的前提下破舊立新、推陳出新。
(三)要敢于想象。
想象是在頭腦中改造舊表象、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作文創新的主要途徑,也是克服思想、思維、思路之定勢,打破呆板、僵化舊模式的主要方法。別林斯基說:“在藝術中,起著最積極和主導作用的是想象?!濒斞冈趧撛烊宋镄蜗蟮臅r候,常常是“沒有專用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學生在作文過程中,神思飛動,縱橫馳騁,沒有了束縛、羈絆,才能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對生活的認識、態度及自身積累的知識融會一處,張開想象的翅膀,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使作文更具創造性。這樣的訓練可從句到段進而至篇。
如關于“太陽的斷想”:
看起來光亮無比,被燃燒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再偉大,也有“落山”的時候。
該退役的時候,主動把顯耀讓給滿天的繁星。
你的九個兒女至今圍著你轉,不能獨立生活。
就算你主宰光明,閉了眼我也可以“無視”你的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想象不是幻想和胡思亂想,它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以生活為基本。如果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高分數,對外界事物了解甚少,生活底蘊又極為貧乏,那么,其想象力也必然十分蒼白。
自由馳騁天地寬。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想象之源,善于捕捉、創設生活情景中的想象之點,并交給學生“想象”這把多功能的金鑰匙,讓他們自己開啟神奇而多彩的世界的大門,“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愛因斯坦語),它可以帶來創新,可以改造現實,可以推動著人類前進。
參考文獻:
[1]岸芷.中學生作文心理障礙之二:千人一面,缺乏個性——教學文摘.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2001.12.18.
[2]楊崗.新課標理念下的中學作文教學研究.中國教育網,200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