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含蓄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是一種美的表現方式。含蓄好的視覺作品,因符合形式規律而產生效果,無論把你的思緒引向何處都會留下無盡的回味與思考。本文就含蓄這種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來淺談它在平面設計中的表現形式和應用價值,以感受這種不可言傳的美妙意境,并進一步從中發掘含蓄之美,讓這種傳統文化更好地啟迪我們的設計思想,讓這一傳統表現形式在設計中繼續綻放光彩。
關鍵詞: 含蓄 平面設計 表現
所謂含蓄,從其本意看,是隱而不露、藏而不顯,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一種境界。作為藝術形式語言來說,它是指在不損害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不減少形象感染力的要求下,所體現的一種更簡潔、更概括、更有回味的表達方式,進而產生一種“含蓄”的意境。
含蓄的本質特征是什么?正如這個概念本身所表示的,它是含而不露的,有著這樣一個普遍特征:欣賞者實際感受到的東西總是比作品實際表現出來的要多,要深,要濃,要重。這就是有余意、有余味,亦即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這已經在中國藝術美學中形成一個重要傳統,為歷代理論家所重視。在實際運用中只有準確地把握它的本質特征才能運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它,才能真正達到含蓄美的境界。
含蓄存在何處?實際上,含蓄并不僅僅存在于內容方面,也不僅僅存在于形式方面,還存在于兩者之間的動態過程,即藝術內容通過特定的形式、方式得以表現的過程之中,即存在于表現之中。既是表現,當然就不可能排除形式,因為內容總是通過特定的形式才能夠表現出來。實際上,單純的內容本身無所謂含蓄與否,脫離形式的內容只是一種抽象,只有當它獲得自己的形式并得到表現時,內容才是活的,有生命的,從而也才談得上是否含蓄。因此,對含蓄的揭示,也就成為通過內容在其表現過程中所具的特殊方式,來描述其境界。這是內容和形式共同作用的結果。
綜觀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有意無意運用含蓄表達意境的不勝枚舉。我國的美學與藝術歷來以含蓄為美。中國戲劇一截竹竿綴幾縷紅纓就是馬鞭,再與幾個虛擬動作配合起來就是一匹駿馬,就是上馬、下馬、牽馬、騎馬,就是馳騁萬里。還有兩手半抬作一個手勢就代表著這里有一個門,就是開門、關門,再加幾個動作又表示著有人走進來走出去。虛擬的戲劇規則體現著審美的含蓄要求。詩詞在含蓄這方面更是一絕,在中國古詩詞當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異影”……都體現了含蓄的力量。再說中國畫方面,齊白石畫蝦,匠心獨運地處理畫面的虛實、照應關系,留下大片空白,空白即水,給人以無限想象空間。他不把對自然的如實模仿當作創作的最高境界,提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這“由小見大”、“以少勝多”正是含蓄的一種表現方法。
再看今天在市場調節、社會導向的雙重制約之下,現代平面設計始終以“創新”為法寶。從中國傳統藝術中提煉出的“含蓄”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對現代設計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為了便于信息的傳播,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記憶,要求設計簡潔、集中、概括。中國傳統藝術含蓄表達表現方式自覺不自覺地體現在許多現代設計師的作品當中。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談含蓄在平面設計中的表現。
一、從內容上主要是主題思想的文化內涵
含蓄體現的是一種深厚的文化內涵。目前有些設計顯得相當直白、浮躁,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文化內涵。香港設計師靳埭強主張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合到現代設計的理念中去。在他設計的一系列海報作品中,以傳統的筆墨紙硯等為素材,用象征手法賦予元素以生命,含蓄地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樣的設計充滿著深深的文化底蘊。比如,在圖形符號的背后,往往蘊藏著深層的象征意義,學習了解傳統文化,便可將其運用于現代設計中以傳達設計意念。例如中國聯通的標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的“八吉祥”之一“盤長”的造型,取其“淵遠流長,生生不息”之意。再比如中國古代的銅錢,它的造型象征天圓地方的意思,這也包含了文化的設計。這種傳統寓意的沿用,使我們的現代設計更多了一些文化氣息和親和力。在設計中融入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設計出含蓄而有文化底蘊的作品將為公司注入文化附加值。優秀的設計作品,在總體形式結構背后都隱含著豐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種意味等精神性的內涵,即意蘊美。黑格爾說:“意蘊總是比直接顯現的形象更為深遠的一種東西。藝術作品應該具有意蘊。”而平面設計也正是通過文字、圖形、色彩、版式等元素,顯現出一種內在的生氣、情感、魂靈和精神。因此,平面設計中含蓄在主題內容上的文化內涵性是很重要的。
二、從形式上主要是以少勝多、以形寫意的表現手法
一個好的設計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要具有一種形式語言或表現手法來體現出含蓄這一種氣質、一種格調、一種意境的。含蓄的表現手法使平面設計內容既能達到另一境界,即意境,又能增強設計的感染力。
(一)以少勝多的手法
我們平面設計是利用視覺符號傳達信息的設計。這樣就必然有信息的豐富與內容發布空間的限制性的矛盾,解決這對矛盾的原則是:以少勝多。設計史上“少”和“多”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從美國設計家弗蘭克·賴特的“簡練應該是藝術性的檢驗標準”到現代主義建筑設計大師———米斯·凡德洛“少則多”的設計主張的問世,從德國簡明扼要、主題鮮明的“海報風格”運動到波蘭設計先驅特列波夫斯基的最簡單的視覺形象能夠最準確地傳達內容,“少”的設計理念已經深深地給現時代烙下印記。也正是因為“少”的原則節省制作成本、有利于信息傳達,才得到設計領域的青睞。論及“少”和“多”時,要以是否準確并充分地表達了信息意圖為參照系。因此在視覺藝術中,常用象征、比喻、聯想、借代等手法來表現含蓄的創意。再則我們的中國傳統繪畫的構思中也講究“以一當十”的藝術處理。構圖上“計白當黑、無畫處皆成妙境,中國畫中往往不著一墨而使人感到具有豐富內涵的空白處理”,這也是非空部分給予隱去部分的生命力。沒有人會指責這些中國畫不符合審美規律,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傳統藝術有一個固定的概念,懂得抽象含蓄的形式美在造型藝術中的重要價值。同時,含蓄的表現手法在現代設計中也隨處可見,當今世界著名企業如可口可樂、安利、寶潔等公司的標志設計、招貼設計簡潔含蓄,視覺沖擊力強,易于記憶又回味無窮,有效地突出了品牌和企業形象。
(二)以形寫意的手法
在表現形式上可以用留空或留白來處理,空白的處理有以下兩類。第一類是“無形有意”的空白。所謂“有意”是包括了明確的信息內容。這類空白的處理作為整體表現的一部分更為具體化了。第二類是“有形有意”的空白。這些空白部分是一個具體形象并表現具體的信息內容。例如,美國設計師蘭尼·索曼斯的戲劇招貼《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追求無形有意的正負形關系的成功之作。招貼由黑白兩色組成,主體形象是一對男女情人親吻的正側面剪影,兩個人物的鼻底、口型、下巴相接的地方留出了匕首形狀的空白;剪影下巴到胸部相接的形狀襯托出了心形的空白。整個畫面的黑色圖形是一對熱戀的愛人,而黑色人物剪影襯托出來的白色十字架短劍,則準確地隱喻了悲劇的特征,也增添戲劇的魅力,從而也達到了招貼畫宣傳的目的。
總之,一個成功的設計作品它的主題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相互依存,構成完整的統一體。含蓄作為一種美的形式,能增強設計的感染力,長于啟發想象,具有感人的持續力和包含豐富的內容,有它的特殊作用和積極意義。含蓄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現為設計的品位、格調,表現為現代設計中的文化內涵,表現為一種深邃的文化精神,也體現為一種設計文化的回歸,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F在許多設計師都將注意力轉向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關注,同時也體現了民族審美特征的強化。因此,我們應該繼承學習傳統文化,啟迪我們的設計思想,設計出更好的作品來,同時讓這一傳統表現形式在我們的設計中繼續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李硯祖.視覺傳達設計的歷史與美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鄔烈炎,袁熙陽.外國藝術設計史[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6).
[3]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9).
[4]梅格斯.二十世紀視覺傳達設計史[M].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