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朗讀是一種“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境界”。朗讀并不就是有些人說的“隨便念一念”,它是用語音對原作品進行再創造的一個復雜的勞動過程。為了使朗讀收效更大,還應掌握朗讀的規律。首先要讀準字音,其次要能錯綜地使用高低、強弱、緩急三種語調。單純的朗讀還不能達到最佳境界,在十幾年的教學中本文作者發現有目的的朗讀收益更大,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提前布置一些問題。在朗讀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使他們真正在朗讀中受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而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關鍵詞: 朗讀教學 技巧 多媒體 筆記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是提高語文語感的一條重要途徑。朗讀是一種基本技能的訓練活動,品味感受的閱讀活動,充滿詩意的文學活動,也是豐富細膩的情感活動。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同時又是一個學習過程,蘊含著智慧和規律,熔鑄著真誠和情感。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學過程,而絕不是一種簡單的課堂形式,教無定法,讀亦如此,但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即朗讀一定要為教學的實際服務。
就語文朗讀課堂教學來說,教師既要看重課文教材,又要超越文本,大膽處理教材,精心選擇、補充閱讀材料,進行適當大閱讀量教學,讓學生依據文本延伸性閱讀展開聯想和深入學習,在日益增多的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給學生一片嶄新的天地,使之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活躍思維,增長見識,以達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朗讀教學目標所需。
朗讀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目前,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普遍以書面形式進行考試等原因,朗讀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近幾年的語文教學工作,我認識到采用朗讀教學方法對提高教學效果大有裨益。多少年來,語文界的名師們總是把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視為閱讀教學的主要途徑,讓學生在認真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漸漸進入詩文所創造的意境,進而形成語感,提高閱讀能力,陶冶情操,提高鑒賞與成文能力?,F在,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其又明確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薄案鱾€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比~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上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庇终f:“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益不盡?!闭Z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朗讀是一種“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境界”。
朗讀并非如有些人說的“隨便念一念”,它是用語音對原作品進行再創造的一個復雜的勞動過程。要想朗讀好,必須對作品理智地了解和親切體會。所謂理智地了解,就是對作品的中心思想、層次結構、表現方法、語音特點等有正確而深入的理解。所謂親切體會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情動于衷地講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因而,朗讀的過程,是一個使朗讀者在感情上受到陶冶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分析文章能力的過程。無疑這會潛移默化地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所以訓練中要求學生做到:讀準字音,不添字、不改字、不丟字、不重復、不讀斷句。學生讀錯了教師要及時給予糾正。教師范讀是很重要的,因為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正確的范讀有助于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的精妙之美,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受,成為一種美好的藝術享受,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使朗讀收效更大,還應掌握朗讀的規律(這里指技巧)。首先要讀準字音(用普通話來讀),其次要能錯綜地使用高低、強弱、緩急三種語調。在做法上,葉圣陶老前輩強調“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將其看作是一種享受,而不要看作是一種負擔,也就是說要在朗讀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使他們真正在朗讀中受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注意朗讀形式的多樣化,如把齊聲讀、指名讀、分組讀、自由讀結合起來,把朗讀、輕聲讀、默讀結合起來,反范讀、賽讀、演讀結合起來,這樣有分有合,有動有靜,學生就會越讀越有興趣。
單純的朗讀還不能達到最佳境界,在十幾年的教學中我發現有目的的朗讀收益更大,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提前布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讀。事實上許多語文教師安排朗讀時并不思考為什么安排這一教學環節,他們不論文體,喜歡動輒搞分角色朗讀,沒有什么目的,只能像讀報紙一樣,甚至學生讀錯了自己該讀的內容。有些課上,甲生讀了乙生讀,男生讀了女生讀,實際上讀前沒有要求,沒有目的,讀中沒有指導,讀后更沒有及時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沒有用情,而是像小和尚一樣有口無心的念經。
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中學語文朗讀教學效應,無疑是一條有效地提高語感水平的捷徑,而且會對提高中學語文教學效應起到推動作用。設置情景教學是科學有效的讀書方法。首先,教師要以嫻熟的朗讀技巧“示范”朗讀課文,以期開啟學生的心扉,將其率先帶入特定的境界,師生共同營造一種情感上的“和諧共振”,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情境,為朗讀做好情感上的準備。然后,播放錄音,最好是配有一定的情境音樂,這樣更能渲染氛圍,烘托氣氛,使學生身臨其境。最后,讓學生朗讀,進一步體會,從而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但也要杜絕一些不良情況的發生,如有些教師喜歡動輒搞配樂朗誦,但樂曲是已成的,有自己的節奏和主題,文章是已成的,也有自己的節奏和主題,要想選擇一首樂曲來烘托渲染自己的朗讀而不擾亂文章的情思,往往是理想化的一廂情愿,而絕大多數情況是對文思的一種干擾,于是,課堂上沒有被文章的情感動,卻被音樂搞得神分情離,凡此種種,是對朗讀的褻瀆。
我發現在朗讀過程中做筆記也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一種方法,如果學生重視朗讀,又善于做筆記,那么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文章的理解能力等各方面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在朗讀的過程中在書上做記號,標明重點,提出凝問,以引起注意。符號的種類不要太多,對重點、難點有一定把握后再作記號,這樣才能準確。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些注意事項,第一,讀完一段之后要對整個段落進行思考,把作者這段的意思弄清;第二,要有選擇地作記號,不能一口氣對所有的部分都畫上記號,這樣會加重自己的負擔,不利于真正把握問題。
葉圣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做一種享受,而不看做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边@便是語文課的朗讀所追求的境界。所以。我們要在朗讀指導上力求扎實而靈動,使語文學習變得更加生氣勃勃。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朗讀,第一,自己要深入鉆研課文,努力做好范讀;第二,在分析課文中,和學生一道討論應該怎樣朗讀某一課文,在討論中既加深對課文內容和寫法的理解,又掌握朗讀的規律和技巧;第三,可選由播音員或演員錄制的課文朗讀錄音……實踐證明,只要把朗讀真正地重視起來,并和課文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不但不會加重學生負擔,反而會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深入,同時也能培養一批朗讀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