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09年10月3日凌晨,國際奧委會第121次全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進行,通過三輪投票,最終巴西的里約熱內盧以66票比32票的壓倒性優勢完勝西班牙馬德里,獲得了2016年第3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成為拉美地區第一座舉辦奧運會的城市。正如里約熱內盧此次申奧打出的口號:“里約熱內盧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城市,它充滿了歡快的桑巴風情。”
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位于巴西國土的東南部,南臨大西洋,在向北伸入的瓜納巴拉灣西岸,有長達14千米的跨灣公路大橋與東岸的尼泰羅伊市相連。面積1 255.3千米2,海拔2.3米,南北長35千米,東西長70千米,綠地面積325.6千米2,根據IBGE2004年數據顯示,人口1 500萬。1502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來到瓜納巴拉海灣,誤以為這里是一條大河的入海口,隨口起名“一月的河”,葡萄牙語譯音便是“里約熱內盧”。
美麗的里約熱內盧
里約熱內盧有著名的“兩山一灘”:甜面包山(Sugarloaf Mountain)、科爾科瓦多山(Corcovado Mountain)和科巴卡巴納海灘(Copacabana Beach)。
甜面包山位于瓜納巴拉灣(Guanabara Bay)入口處,高394米,由兩個山頭組成,一個像立起的面包,另一個像平放的面包,加上山的表面光滑,好像抹上了糠漿,故名“甜面包山”。
科爾科瓦多山又叫駝背山或耶穌山,海拔709米,常有云霧繚繞于山腰。山上古木參天,終年郁郁蔥蔥。科爾科瓦多山的第一個別名來源于它的形狀好像駝背人隆起的后背。第二個別名是因為在峰頂有—個巨大的耶穌塑像。這座雕像,是巴西著名雕塑家瓦爾·科斯塔及其同伴們,花費了整整45年時間精心設計,為紀念巴西獨立運動成功而協力雕塑的,總高38米,頭部長近4米,釘在受難十字架上的兩手伸展寬度達28米。整座雕像用鋼筋混凝土堆砌雕塑而成,重量在1 145噸以上,屹立在駝背山的擎天柱石上。從城里的每個角落遠遠望去,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耶穌受難的身影,成為里約熱內盧的象征。巴西是信仰天主教的國家,全國有90%以上的人都篤信天主教。在教徒們看來,這座耶穌的巨型雕像,正是為普天下勞苦大眾而獻身的“救世主”的化身。圣像展開雙臂似乎在迎接八方來客,并祝福百姓平安昌盛。白天,它背襯藍天,頭上繚繞著瑞靄祥云,更顯示它的仙姿俠骨;夜晚,強烈的探照燈光映射著它龐大的銀灰色身軀,昭示著圣像法力無邊、光明永駐。
科巴卡巴納海灘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海灘之一,海岸線長達4.5千米,海水蔚藍,浪花雪白,沙灘潔凈松軟,終年氣溫適宜戲水,游人絡繹不絕。五彩繽紛的陽傘和五顏六色的游泳衣,把沙灘點綴得絢麗多姿,隨處可見的比基尼女郎也是海岸一景。
熱情的里約熱內盧
嘉年華會起源于羅馬天主教的宗教習俗節日,是四旬齋前的狂歡。嘉年華(carnival)一詞源于拉丁語“carne vale”,意思是“告別肉食”。相傳里約熱內盧狂歡節始于19世紀中葉,狂歡節最初的規模不大,僅限于貴族舉行的一些室內化妝舞會,人們戴上從巴黎購買的面具,盡情歡樂。1852年,葡萄牙人阿澤維多指揮的樂隊走上街頭,隨著節奏明快的樂曲,不管是黑人或白人,窮人或富人,男女老少都跳起來,整個城市歡騰起來了。不過那時候狂歡節沒有固定的場所,由于時值盛夏,天氣炎熱,游行活動都在夜間進行。20世紀80年代,里約州政府斥巨資在市中心修建了800米長的“桑巴大道”,從此,狂歡節有了專門的表演場所,每年都吸引幾十萬外國游客,給政府帶來數億美元的外匯收入。
如今,里約熱內盧的嘉年華會可謂舉世聞名,大街小巷處處張燈結彩、彩旗飛揚。人們傾城出動,潮水般涌上街頭,男女老少個個濃妝艷抹,盡情地扭動腰肢,揮動雙手,狂歌勁舞。盛大的桑巴游行是嘉年華會的高潮,大型彩車簇擁著選舉產生的“國王”、“王后”領先開路,浩浩蕩蕩的隊伍中,魔鬼、天使、美女、妖仙、武士、達官、貴人、黑奴等各種奇形怪狀的打扮令人眼花繚亂。游行中最惹人注目的莫過于那些身材噴火的拉丁女郎,身著比基尼或者上身全露的舞衣,與男舞者大跳熱情奔放的桑巴舞,把全場氣氛帶動到最高點,就連從不曾跳舞的游客,也會被情不自禁地感染,加入狂歡的人群中。
每逢狂歡節,桑巴大道兩側搭建起五層高的看臺和包廂,每次能容納八萬名觀眾,門票從兩美元到一千美元不等,吸引了從貧民百姓到政界名流在內的各階層人士。狂歡節所倡導的,正是追求一種自由積極的生活方式。
除了桑巴和足球,里約熱內盧也以暴力聞名,每年都有逾千市民死于非命,這正是它難以獲得奧運會舉辦權的主要原因。美和暴力總是成雙出現,希望奧運會能為里約熱內盧帶來和平,增添更多的美。▲